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走向理性(5-2)

2.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

基督教对罗马帝国的驯化,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希伯来文化,去影响和改造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希腊文化的过程,难度其实很大

几乎是同时期在中国,也发生了佛教首度传入东汉王朝的事件,相比之下,佛教之传入中国,并没有面临基督教的困难——印度文明可不是希伯来文明能相比的。

公元1世纪中叶保罗和彼得等使徒采用的方法是,采用通用的希腊语来传播教义,同时,运用希腊哲学,尤其是带有相当神秘主义色彩的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来解释基督教义

保罗们恰当地保持了这样一种平衡——既采用柏拉图哲学来构建基督教神学体系,同时又排斥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们的理性主义,为基督信仰保留领地。

第一代传教者是耶稣的弟子,这一批弟子在公元64年尼禄皇帝发动的清洗运动中,基本都被肉体消灭。不过他们播下的种子,在新培养起来的第二代传教者——教父们手中,得到了发扬。尤其是这些教父都是罗马、希腊本地人,把基督教神学和仪典按照希腊哲学和思维习惯改造起来,更得心应手。

应该说,正是在公元64年到公元313年这两百年间五六代教父们孜孜不倦地对基督教教义的改造,才塑造出了基督教具有思辨性质的神学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也衍生出了其他类型。

如基督教希腊化的极端代表——诺斯替教派,干脆主张用柏拉图的灵肉二元论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耶稣信仰,认为世界有两个神,一个是创造之神,一个是仁慈之神,崇尚禁欲和冥想等宗教行为实践,拯救灵魂从有形世界向精神世界回归——联想一下柏拉图的学说。诺斯替教派其实是杂糅了地中海、波斯和印度的一些神秘教义因素,成了一个大杂烩。

基督教在传播和演化过程中,逐渐由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其一是主张全面接纳和包容希腊哲学,在二者之间寻求一致性的派别,这一派的教父多是学术修养深厚的学者,其二是主张用信仰来彻底否定希腊哲学与理性的派别,主要以拉丁教父为主,当然是一些信仰狂热分子。这种分歧在后来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基督教教义上的分歧。

正是前者的不懈努力,早在公元2世纪左右,就已经运用柏拉图、斯多葛、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方法和框架,把旧约中诸多教义进行了哲学化改造。

三位一体、基督的位格、神人二性、赎罪论等后世神学核心概念就已经提出来了。他们甚至把希腊哲学的逻各斯、道等概念用于解释上帝的存在,认为苏格拉底就是耶稣的前身等等。

主张信仰而否定哲学的拉丁教父们也非常强悍,他们奉行原教旨主义,即应当用拉丁文去理解经典,心无旁骛地研读和信仰。其中的著名教父德尔图良,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才需要信仰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蛮横不讲理,但细究下来,德尔图良这句话也很有道理:由于人类理性的狭隘和局限,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逻辑和思辨来洞察上帝的奥秘,要想认识全能和无限的上帝,人类唯一依靠的手段只有信仰

在信仰派看来,人类总有一种习惯,把超乎自己经验和思维能力以外的东西视为荒谬,而随着人类知识和理性的发展,之前看起来荒谬的东西又变得合理了。所以,理性也是靠不住的——你怎么知道耶稣说的不对呢?你怎么知道那些神迹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呢?

所以说,理性是人类的准则,而信仰则是基督的准则

有意思的是,后来在教会上发生了东、西方教会分裂,东方教派希腊正教集中了希腊哲学思想,衍生出了聂斯脱利教派、阿利乌派等,这些教派一直向东发展,影响到了西亚、中亚、东欧、蒙古。想想也搞笑——希腊化的基督教派,在西方没有站住脚,反倒杀回了基督教的老家西亚

西方教会的罗马公教则主要以信仰派拉丁教父们为主,不过希腊哲学思想已经在基督教生根,到中世纪,柏拉图主义的承继者圣奥古斯丁和亚里士多德主义承继者圣托马斯·阿奎那,合力建立起了具有深厚逻辑哲学基础的天主教神学体系

3.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文化张力

这里主要谈的是欧洲的教俗之争,也就是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纠缠。

基督教之能在两百年内持续发展并从“邪教”发展为罗马的国教,主要还是借力于历史大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崩离析趋势不可逆转。从公元200年开始,罗马帝国陷入到四面皆战的境地,基督教由此获得了半个世纪时间相对平和的发展环境,以三代人的时间成为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

另一个让基督教繁荣的原因,还在于早期基督教信徒组织严密、忠诚勇敢、勤劳朴实、讲求平等,相关的教义和行事方式,与罗马帝国晚期上层人士和军队普遍的骄奢淫逸、腐败成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君士坦丁就是出于重塑罗马帝国官僚体系和军队的想法,引入基督徒到自己的军队中,在内战中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公元313年被宣布合法之后,皇帝与罗马公教教会取得了合作。不过合作的开始,也就是分歧的开始。毕竟,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

此时,罗马公教教会最需要做的,也是从罗马帝国世俗权力体系得来的经验——需要把过去两百多年因为受到公开迫害,而只好分散自主运转的各“地下组织”,即地中海各地的教会都统一起来,建立公开的等级组织。

而又由于这么多年大家都是独立自主开展传教活动,没啥交流,又产生了教义分歧,当然,教义分歧的背后,就是解释权之争,解释权说白了,还是教会的权力之争

于是,大家需要开会讨论一下。这正像佛教一样,在佛陀去世后第一年(大约是公元前486年),大家开会讨论教义,就是你说我也说到底咱老师说了啥;过了一百年之后的公元前380年,佛教团体就已经因为教义纷争,分出了至少18个部派了,谁也无法说服谁,所以又要来第二次集结。

基督教在合法之后的第一次集结,是因为亚历山大教会发生了激烈内部纷争,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亲自主持了罗马帝国全境主教大公会议,被称为尼西亚会议。

开会统一了思想,把阿利乌教派驱逐出了教会体系,这个教派随后就只能去了北边蛮荒的日耳曼部落,却意外地收获了日耳曼各民族的皈依。

此后连续召开大公会议,确立了大公会议的最高权威。

题外话——为什么说宗教对于民主政体的形成有助力?还没看到吗,除却伊斯兰教以外,基督教、佛教在初期都常用开会讨论决策这种形式

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早期都是各教团、信徒、神父们各自为战,每个教团、神父都有自己的“教区”,有供养他们的信徒,都是自给自足,对政府、甚至对宗教领袖都是“无所求”

所以,一个宗教内部要形成统一纲领和行动,只能通过开会这种方式,而且参与开会的人员,也都是各个教区的代表——类比一下今天的选区、选民、代表机制

拥有合法权利的基督教迅速发展,大公会的权威也越来越高,几乎是一瞬间,基督教教会内部就开始等级化和腐败化。信徒群体的纪律和道德感也越来越松弛。

于是,从公元3世纪起,发端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教会,后来遍及整个罗马帝国各地教会的“修道运动”就开始了。

所谓修道,就是崇尚个人的清修苦行,远离罗马帝国尘世的、异教的、奢侈的、谵妄的生活,通过禁欲和苦行来追求内心的平和。到成为风气之后,各地开始兴建修道院。

修道院的出现,就和佛教寺庙的出现一样,一开始是为了提供一个清修之地,谁知到后来,各类社会上层信徒蜂拥而至。修道院反而成为罗马帝国晚期最重要的学校、图书馆和科学实验基地!(想想那个神甫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

几乎整个欧洲的重要文献,都保存在各地的修道院图书馆里;修道院学校培养的不仅是修士和教士,更有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子弟。

4.基督教与中世纪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既是对中世纪基督教教宗精神垄断的反抗,更是基督教文化本身的发展。早在中世纪之前的公元5-8世纪日耳曼向南入侵时代,基督教教会无可争议地充当了一个文明教化和文化保存者的角色。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的法兰克帝国建立,一度启动了“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这是14世纪文艺复兴的先声。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主要方式,就是把此前各地修道院中保存的经典发掘出来,以设立学校的方式加以传播。当然,力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仅限于少部分贵族群体。

加洛林复兴的影响,在于把基督教文化继续向北传播:

公元9世纪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在整合英格兰各部族初步建立英格兰王国时,就接受了圣经,并且致力于把拉丁文圣经翻译为本地英语。

公元10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奥托一世到三世,都致力于传播基督教文化,一直到公元11世纪意大利和法国逐步恢复元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笔记之《极简欧洲史》
中世纪哲学与神学思想史
浅谈历史上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对世界及中国的深远影响
古代基督教,对于欧洲政治文化的双刃剑影响
危机中的福音
读《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