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32-5)

法国方面,温斯顿认为,法国早已没有了1914-1917年间那种与世仇决一死战的勇气,贝当政府一上来就是各种防守,军队的士气也很不怎么样,毕竟上一批优秀将领都已经故去或退休

后来我读让·保罗·萨特的自述,谈及他当时在法国参军卫国的经历,他坦陈,因为一战中法国有140万士兵战死在自己的国土上,这种阴影十多年来一直笼罩着国人。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想法,只要没有战争,其他什么都可以。

最麻烦的地方在于——希特勒摸透了法国政治的腐败,他甚至充分利用了法国共产党,让法共不断宣扬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要工人和士兵都不要为资产阶级卖命,极大地阻碍了法国的军事行动

联想到我们的中学世界史课本上所说的,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领导人达拉第、贝当等人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意图是把战火引向苏联。

其实从英法两国的实际应对,以及温斯顿当时的决策事项来看,上述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英国战时内阁在当时的决策方案中已经明确——德军在占领波兰之后,将立刻移师西向,并且早已与法国当局研究了防御方案

而当时法国和德国的共产党,为了权力斗争,没有起到任何制约和阻止法西斯政策的作用

我们历史课本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为了立场忽略客观真相的表现。

由于考虑到了德军很有可能绕过马奇诺防线,从比利时进军,犹如当年一战时毛奇打法国一样,一记右勾拳打过去,战争内阁建议英法比的防线要向东推进到默兹河和安特卫普,也就是比利时境内,这样就可以形成东西两道对德军的防线。

就在此时,19391014日发生了一件让温斯顿措手不及的大事,也是潜艇战史上赫赫有名的德军潜艇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当时,皇家橡树号正停泊在英格兰南部本岛附近的斯卡帕湾内——可谓是重重守卫之下,海湾的出海口霍尔姆海峡口已经被堵塞,两端均有严密的观察哨。

德国海军第47号潜艇,在杰出的上尉普利恩的率领下,趁夜色潜入,居然在已被堵塞的海峡口海平面下,找到了一个狭窄通道,以极其高明的驾驶技术穿过了通道

接着就是连发四枚鱼雷,均击中了皇家橡树号,二十分钟内,皇家橡树号就沉没了。

关键是,普利恩的潜艇再又安安稳稳地从原处退出,平安地逃走了

这还没反应过来,两天过后,德国空军又突然袭击了福斯湾的英国海军舰只。

与此同时,德国海军著名的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和沙恩霍斯号已经悄然潜入大西洋,开始了鬼魅一般的突袭过往商船队和护卫舰只。

施佩伯爵号的舰长是被温斯顿评价为足智多谋的德国海军准将朗斯多夫,他作为独狼的战术,即是快速行动,击沉船只后,即刻大纵深转移,甚至是越洋转移来逃出英国布满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军搜索。

朗斯多夫是世界海军史上著名的独狼战将。

温斯顿决心弄死这艘战列舰来重振士气。

海军准将哈伍德将军率舰队跟随施佩伯爵号的可能踪迹,一直采用不予以惊扰的方式跟随,从印度洋一直跟随到了南太平洋!

19391213日发生了第一次遭遇战,由于哈伍德一直把队形保持得很分散,诱使朗斯多夫主动对自己发动轰击。

温斯顿对这场海战展示了五幅海战图,充分显示出到二战时,海战已经变得何等高难度——舰只速度大大提升,舰炮射程也大幅提升,只要能从海平面上看到,几乎就能开战。所以说,舰长对于如何应战,只有1-2分钟的决策时间

这次海战就是,双方都是远在12-14公里以外开火轰击,准确度还相当高

我设身处地想想,指挥会是多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温斯顿就感叹过,陆军将领可以远离战场运筹帷幄,而海军将领则始终与战舰共存亡,海军将领除了要考虑陆军将领要考虑的一切,还多了驾驶技术,风浪指标等。

当朗斯多夫发现自己实际被三艘英军巡洋舰盯上时,他已经逃不了了,只能应战。

于是朗斯多夫凭借战列舰的优势火力,先集中打击其中一艘,把一艘打残,接着就放烟雾弹逃走。哈伍德将军也不急,仍然是远远地跟随,让受损的战舰退出战场,通知福克兰群岛基地派新舰只来补位。

朗斯多夫先把施佩伯爵号停进蒙得维的亚港进行休整,哈伍德随即三面把海面封锁,要确保把施佩伯爵号彻底封死在港内。温斯顿趁这个机会,向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印度洋的英国舰队发出指令,全部向南美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靠拢

看到温斯顿展现的那张南美及非洲之间的海战全图时,真是感慨什么叫海洋霸权——英国的舰队,几乎分布在地球所有海域

你看这个政府,就在唐宁街那么一个和普通人家门口一样的狭窄门廊上,让自信的正能量笑他们不大气。而他们的大气,只展现在世界地图上,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武力存在。

在多方寻求突破和援救无果的情况下,朗斯多夫将军把全舰官兵转移到商船上,把施佩伯爵号炸毁了,这位传奇将领也于当天自杀身亡

此时,之前英国战时内阁关注过的北欧波罗的海区域发生了重大变故。不论是英国、德国都知道北欧挪威、瑞典的重要性,结果谁也没料到,最先出手的居然是苏联——193910月,苏联在威胁未果的情况下,直接出兵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入侵了芬兰

不过没有想到,看起来弱小的芬兰开展了极具效率的抵抗,让苏联红军没有得逞——他们想拦腰截断芬兰,控制芬兰湾出口

这就是为什么说,二战初期苏联的所作所为一直为同盟国所不齿的原因

现在流行说国家利益至上,其实也是个伪命题——什么是国家利益?除去国家利益,难道就没有起码的公义和道义底线?

推而广之,如果真是国家利益至上,让一个国家统治全世界,就最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利益,那么纳粹德国的所作所为就是“正确”的,符合国家利益。这可能吗?

相比之下,英国对于究竟如何应对,是否就此应该学习苏联,为了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直接武力控制挪威?——这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控制了挪威,一是控制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既控制了德国,也能控制苏联;二是控制了德国最大的铁矿资源来源地。从有利于战争角度来讲,武力控制挪威,既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

但是温斯顿的海军部这项提议,在临时内阁和国会中遭到了否决。

老派的议员们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保证欧洲每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享有同等的独立主权,都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吗?

如果为了战争胜利,可以牺牲掉小国的主权,也就是说,执法者用违法的方式来维护法律,那么法律的意义究竟何在?

指导一个国家行动的原则,即便是战争这种极为特殊的国家行动,也不应该是以战争本身的利益为原则或目标,而应当凭最基本的道义和人的良知

最终,武力控制挪威的提议没有获得通过。

你可以说这是美化,这是忽悠,但二战初期,自称掌握了世界乃至宇宙真理的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入侵芬兰这是事实,英国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入侵挪威夺取控制权,而选择使用外交方式,这也是事实

19404月,英国战时决策体制发生了变化,温斯顿以海军大臣身份担任新成立的军事协调委员会主席,表面上是负责战争中的各部门、各军种协调工作。实际上,按照既定体制,他没有任何权力进行拍板,协调就是调和。

不仅各内阁阁员都有自己的委员会,各军种参谋长也有参谋长委员会,每次开会都是各说各话,然后由温斯顿手下的秘书整理出一份大家都满意的会议纪要——按温斯顿揶揄的口吻说,大家就达到了那种愉快的崇高境界,好像每件事都经过了集体决策,根据大家的常识,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提出解决方案

不仅方案本身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常常是协调委员会开完会,还要提交给临时内阁委员会讨论,接着再由首相拍板——决策链条较长

温斯顿认为,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形,根本就不能适用这种决策机制,由是干脆建议首相张伯伦出任协调委员会主席,以减少方案环节。

19404月,德国发动了对挪威的进攻,仅仅48小时内,挪威主要港口均已落入德军手中。挪威从历史上而言,一直与德国交好。一战期间,无数德国难民都逃到了挪威,新一代的纳粹党人,很多都是在挪威人家庭中度过最艰难岁月的。

然而,也就是所谓“国家利益至上”的需要,两个传统睦邻友好国家,瞬间就变成了死敌

纳粹德国以集权体制惯用的宣传和政治动员,煽动挪威国民反对本国政府,呼吁组建亲德政府,这遭到了挪威政府和大多数人的反对。

此前英国海军试图在挪威近海的要道布置水雷,遭到了挪威的拒绝。纳粹德国入侵之后,挪威国王向乔治五世发出了求救信。

随后英国海军的斯堪的纳维亚舰队即对德国海军发动了突袭,英军的意图是防止德军继续占领关键的港口纳尔维克和卑尔根,这两个都是挪威北部,也是最北端的不冻港,波罗的海与巴伦支海之间的要道。

虽然英军出动了飞机、巡洋舰以及潜艇,可谓立体式的打击,但也没有能阻止德国海军的海陆协同。

在陆地上的进攻,温斯顿又遇到了当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一样的问题,陆军不太听从海军部的调动和指挥,负责陆地进攻的麦克西将军不同意在冰雪未化之时就抢先进攻,结果一周之内,纳尔维克初次战役就以英军被击退而告终

海军部又把目光放到了纳尔维克南部、奥斯陆北部的港口城市特隆赫姆,这里拥有优良港口和铁路,且联通挪威北部与首都奥斯陆,属于战略要害。

温斯顿充分展示了战时内阁的决策争论过程,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对特隆赫姆的进攻也从直接进攻改变为稳妥的南北两面钳形夹攻。也就是在协调过程中,不断把战争策略加以调和的过程

对此,温斯顿极力推动军事决策协调方面的集权化——他说服了首相张伯伦,把军事协调委员会的权力集中到他温斯顿一个人手中,也就是说,海军大臣可以召集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只有在无法取得一致的情况下,才提请内阁会议,遇到紧急情况,就直接呈请首相拍板

至此,在挪威战事方面,英国政府连续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是没有集中兵力进攻纳尔维克,遇到问题就转移到了特隆赫姆,结果兵力分散在两处;其二是进攻特隆赫姆也是分兵两路去包围,结果两路分兵也都遇到德军顽强阻挡。

事实上,德军一直处于劣势,只有地面部队,且人数也不够,面临的风雪阻碍和英军一样多。但德军执行力极强,通过快速行军和布置阵地,逐步改变了战场局面。很快英军就陷入了反被德军分割包围的境地。

于是只好尽快撤退——这是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的一场撤退,二万四千人的规模,撤退倒是挺干净利落的。

就在纳维尔克撤退同时,在波罗的海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遭遇战——德国海军三艘战斗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堵截到了拟撤回英国本土的“光荣”号航母及其三艘护卫舰。

由于航母本身已经受损,基本上没有战斗力,被击沉;三艘护卫舰也被击沉。当然,德军方面也损失了四艘驱逐舰。温斯顿引用了最后沉没的护卫舰阿卡斯塔号上一名生还士兵的描述,阿卡斯塔号击沉了一艘驱逐舰,重创了德军旗舰——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号,自己也身中多发鱼雷,最终沉没。

这名士兵上了救生艇,当他回头看阿卡斯塔号的舰长时,看到舰长斜靠在正在沉没的舰桥上,从容地从烟盒里拿出一支烟抽起来,对这些进了救生艇的下属们挥挥手,说,再见,祝你们幸运!然后就随舰沉没了

这就是温斯顿屡屡提到的,海军指挥官较之陆军指挥官更牛的地方,他们往往是身处一线,与最低级的士兵共进退的

这一战,虽然英国损失了一艘航母,三艘驱逐舰,但德国海军却损失了两艘重型巡洋舰,此后在波罗的海的战力被根本性削弱。

整个挪威战役就此以英国方面失败而结束。战争的失败,诚如敝号在诸多历史随笔中所说,必然引发政府危机。这种危机,如果是在集权体制国家,很可能就是政治动荡,甚至引发国家危机——如后来的纳粹德国、日本

而在英国这种议会民主制国家,危机体现为执政党、本届政府内阁的危机,而非整个体制和国家层面的危机

简单来说,就是议会吵架,按照程序换一批人组建新内阁或新政府班子,国家、社会皆无影响——这才叫稳定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史潮涌1940年:侵吞挪威
柏林失守,希特勒危在旦夕,为什么不调动挪威40万大军回来勤王
纳尔维克战役中,两万盟军吃不掉六千德军,盟军有这么差劲吗?
光影下的二战,国家与个人的至暗时刻
从摇摆不定到下定决心,希特勒入侵丹麦挪威
幸运儿|BetterRea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