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妨把仪式感变成力量与动力,为你所用。

文/Dacxi

本文约1160字左右

阅读时间约4min

人有情绪这是正常的,往往没有情绪的人才是不正常的。


雍正皇帝就曾祭祀一事跟传教士辩论过:他认为祭祀是一种精神寄托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中国人讲孝道的表现,人有情绪,不懂思念的是禽兽。


的确,生活和工作中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着情绪生活与工作,这时不妨制造有价值的仪式感调节情绪,制造一种有利于工作与生活的气氛。


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和爱因斯坦都有一个独特的仪式感,就是通过拉小提琴来让自己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附体法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如果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没有信心,那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做这类事情的高手,借他们的榜样力量让自己更有信心。




有时候,仪式感不一定非得是固定时间固定仪式,它就是一个心理战略游戏。仪式感是一种超我,有助于突破自我,唤起共鸣。


佛家教人修心,通过冥想守静,称之为“入定”。修炼强大的内心,不管外界如何动,我心不动。提升专注力和聚焦注意力,做好心理战略,提高认知水平,这为“战略性思考”。


先从心理上重视这件事,让牛逼的思考指导自己牛逼的行动,所以佛家这套机制被称为“入世”,叫向内求,理念是“知先于行”。


凡事认定后,先深思熟虑做筹划,然后提升理论水平,想清楚后再去做。但道家却相反,道家教人修身,在做事过程中去反复磨炼自己的心性,修炼强大的内心,提高“心量与气度”。


通过外界反馈来完善自己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夯实自己的思考深度。是将思考先落实了,这就是“战略性行动”。




在做事中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强化自己,道家这套机制被称为“出世”,叫向外修,理念是“行先于知”,凡事认定后,先干了再说,行不行,做了后才知道,只有先做了后再根据反馈做计划,深思熟虑,不断完善理论与认知水平。


以上讲的就是“佛道同源”,佛家与道家在本源上都是教人修行,只不过修行的方式不同,顺序不一样,前者是向内求,顺序是“知先于行”;后者是向外修,顺序是“行先于知”,而且真正厉害的人是佛道两家的修行方式在不断的做调换。


所以,中国的释道文化,可以帮助人“超我”,突破自我,实现共鸣。


在中国历史上,最会使用仪式感的非曹操莫属,关于曹操有各种成语和典故,望梅止渴等可以说曹操堪称仪式感的大神。




有人说曹操是在操纵权术,换个思维,可认为他是在通过行为仪式感让人们产生共识,比如说著名的“许田围猎”。


有段时间曹操立下大功,有了称帝的心思,在天子的大田礼(狩猎)上,曹操借汉献帝的弓,用天子的箭射死了一只鹿,上前确认的士兵高喊:天子射中了。曹操通过观察谁一起跟着喊:天子射中了!来确定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


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仪式感帮自己制定好习惯,比如说程序员追随扎克伯格坚持去跑步。


生活与工作中本就有很多仪式感,有时你可以通过有价值的仪式感去识别你的同类。


你不妨把仪式感变成力量与动力,为你所用。


阅读愉快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用道家呼吸法,除失眠消烦恼,亲身测试,学会调呼吸真关键
道家认知疗法:世界很简单,心理很复杂;心理虽复杂,认知可简化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教育理念
《自卑与超越》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走向辉煌人生,你需要有点自卑
为什么明白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6种力量看透问题的本质,掌握高效做事的思维能力,成就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