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城小龙女孤篇传世,思乡之情寄寓在字里行间,读来唯美动人

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

——鲁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几千年的诗歌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诗人,更有无数蜚声诗坛的精品佳作。他们的诗歌家喻户晓,他们的名字青史流传,他们的声名与他们的诗歌犹如长河中朵朵浪花,历经岁月流逝,依然惊艳着时光,被人们欣赏着、传唱着。

但也有一些诗人,他们的生平鲜为人知,有的在史书上只有只鳞片爪的记载,有的甚至在史书上难觅其踪。他们一生仅有一两首诗留存,有的诗人更是只有残句存世,连一首完整的诗都没有留下来,但就是这一首诗或一首残句,却足以让他们在诗坛上占据一席之位。

说起“一代文学”唐诗,有谁会不记得那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呢?这首被清代文学大师王闿运誉为“孤篇横绝”、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让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跻身顶流诗人的行列。张若虚的声名被他的诗歌光环掩盖得太久,但是他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以空明的意境、超凡的想象、自然隽永的语言、婉转悠扬的韵律,光耀了时代的诗坛,惊艳了时光的足迹。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广为人们熟知的名句,其实这一句后面还有一句“向阳花木易为春”,而且鲜为人知的是这两句其实是一首诗的残句。诗句的作者也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叫苏麟,这一名字也仅仅出现在南宋人的笔记中。但是提起苏麟就不得不提到范仲淹。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范仲淹镇守杭州期间,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他的工作精神感染了他身边的同事,他们以范仲淹为楷模,工作都很努力,所以很多人都得到了范仲淹的褒奖与提拔。但有一个叫苏麟的人员,因担任巡检一职,常常出差在外,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提拔。

当苏麟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有动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忖度着或许是范仲淹把自己给遗漏了吧,直接去找范仲淹,又不便明说,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这让他感到左右为难。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仲淹请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当他吟诵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两句时会心一笑。这两句表面看似是在赞咏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弦外之音却是说:大好的机遇都被别人得到了,而自己却得不到这样的机遇。

范仲淹是何等聪明的人,读完这两句,立刻明白了苏麟的来意。他仔细一想,苏麟这个人平时也是恪尽职守,只不过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在升迁的名单中才把他的名字给遗漏了。

很快,苏麟得到了范仲淹的提拔,接到了一份新的工作任命。寂寂无名的苏麟因为这两句诗而被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可谓是“人以诗传”。

说起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词,也有不少传世孤篇,其中有一首题写在荆州江亭柱子上的词作《荆州亭》,全词妙语横生,意蕴悠长,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空间,词人寄寓在词中思乡之情呼之欲出,读来回味绵延。

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首词的作者是一位女子,她一生也只有这一篇传世之作。这位女子姓名不详,人们只知道她叫“吴城小龙女”。

其实这首词能流传下来,与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黄庭坚是分不开的。黄庭坚有一次经过荆州,在荆州游赏之际,来到一座亭子休息,他看到亭子的柱子上刻着几行文字。黄庭坚仔细辨认,将亭柱上的文字一一试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首词作。

晚上,黄庭坚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女子翩然而至,她对黄庭坚说,她本来是豫章吴城山人,因为经过荆州,不幸落水,化为灵异。她思念家乡,有感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于是在荆州江亭的柱子上刻写了这首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没想到被你无意发现。

黄庭坚从梦中惊醒,他回味梦中境遇,蹉跎良久,并认为这位托梦人就是吴城小龙女,于是黄庭坚将这首词写在纸上,并附上作者的名字——吴城小龙女

后世的文人在编撰词集的时候,也都遵从黄庭坚的记载,《全宋词》收录此词时,也署名“吴城小龙女”。吴城小龙女的这首《荆州亭》,原词如下:

帘卷曲栏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漉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吴城小龙女姓名不详。相传是北宋时灵异人物,按照宋史中对龙城小龙女的记载,她是民间传说中灵异人物。结合史料记载,加上黄庭坚与词作的传奇故事,就让这首词变得更加神秘了。

因为这首词是题在荆州江亭的柱子上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江亭怨》。细细品味词中况味,这是以一个漂泊寓居他乡的女子的口吻写成的,抒发了思乡感怀之情。

开篇两句“帘卷曲栏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描写的是一位羁旅他乡的女子思乡望远的情景。她怀着难以言说的哀怨,寂寞而孤独地斜倚在曲栏杆畔,在苍茫的水面上,暮色与远山交织在一起。她的双眼噙满泪水,凝视着遥远的故乡。

是呀,这样的情景怎能不叫她思念家乡呢?尤其是在暮色霭霭的时候,最容易牵动游子的思乡情结。日暮、游子、思乡,这三个意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印记,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还记得唐代诗人崔颢吗?当他登上黄鹤楼,看到日暮时分苍苍茫茫的江水与远山时,眼前的景象勾起了崔颢的游子思乡情结,于是他写下了动人心扉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那么吴城小龙女的家乡又在哪里呢?词中说到“家在吴头楚尾”。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吴头楚尾是一个宽泛的地理名词。在地理常识中,吴头楚尾其实是江西的代称,北宋文学家洪刍在《耿方乘》一书中记载:“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

洪刍笔下的“豫章”其实也是江西的代称,因为洪刍本身就是江西南昌人,所以洪刍的表述是正确的。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开篇就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而王勃所描写的滕王阁就位于江西南昌。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的地理位置位于吴楚之间,正好在吴地的上游,楚地的下游,因此得名。所以,一说到“吴头楚尾”,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词中所说的地方正好是江西。

再回到吴城小龙女的词作,“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这句话意思是说女子在荆州江亭沿着长江水流的方向向东远眺,他在望什么呢?很明显,她双眼噙满泪水,远眺的地方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家乡江西。

这短短两句,就把女子满目的泪水与满腔的哀怨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人物的情感跃然纸上。女子思想的情感似乎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地理的阻隔。

那无边无际的茫茫暮色,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吴头楚尾”,暮色下的一切景物似乎都被女子满腔哀怨的思乡之情所感染。上片四句,将女子的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中,而景物的描写,恰好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哀怨悲凉、凄楚动人的意境。这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了环境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

词的下片,则是女子情感的抒发,“数点雪花乱委,扑漉沙鸥惊起”,这两句仍是写女子在暮色中看到的情景。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没有写女子的内心活动,实际上却把沙鸥自由飞翔和自己的形格势禁作了对比,并从中找到了某种相反而又相似之处,通过联想和移情的作用,表现了她的无限伤感。

所以当她看到惊起的沙鸥在暮色中朝着鸟巢飞去,再想到自己却在他乡漂泊,那种有家难归的伤感与浓浓的思乡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最后两句“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是女子内心与景物的结合,词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读来动人心弦。女子想将沙鸥在暮色中飞翔的画面捕捉下来,并想用诗句的形式将这一画面定格下来,可一瞬间,那惊起的沙鸥却拍打着翅膀飞向苍茫的夜色中去了。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在它的画面之外,又隐藏着多少动人的情感,又会勾起多少美好的遐思。

这首词文字美、情感美、意蕴美,全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含蓄蕴藉,画面感丰富,词作手法也很巧妙,读完词作,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为什么这首词具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呢?在于它的内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说它是具体的、有限的,是因为词作具体地描绘了暮色下的人与景,尽管词作呈现出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但毕竟是有限的;说它是抽象的、无限的,是因为词作中的景物都是为情感的抒发做的铺垫,而情感又是借助景物的意境体现出来的。

所以,词作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的景和情在文字中得到了完美契合,在词章中达到了默契的平衡,从而让整首词产生了无尽的审美韵味

全词只有短短八句,但每一句似乎都是一幅意境唯美的动人画面:孤独地斜倚在曲栏杆畔的女子,她那噙满泪水的双眸,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满目哀怨,暮色霭霭的苍茫江面与飞翔的沙鸥,都会给人带来美好的遐想空间。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更多地在于反映过程中引起人们联想的美的再创造。

这首词妙就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首词,人们都想拿起一面调色板,将自己的想象力倾注在上面,这是一面可以任意勾勒、渲染的调色板,每一笔都是对画面的补充和丰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城小龙女托梦给黄庭坚,说这首词是她写的,词义似为女子所作!
《荆州亭》:最诡异的一首宋词,传说为女鬼所作
寂寞让我如此多情(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之不食人间烟火)9
黄庭坚于江亭上见一词,大惊曰:“此必吴城小龙女也”
这首宋词悲怆至极,却不知作者为何人!
黄庭坚《谒金门·示知命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