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11“大好山水”燃烽火――南源

图中有一隧道,新世纪初开凿,由此进南源可省去数公里

车过长陔岭左手一拐,盘旋而下,至长陔,复东下五里,跨河隧道南进,便是南源。

如果说,作为街源源头的长陔村,以千米高峰长陔岭为屏,已是深山腹地之最,那么隐身在“腹地之腹”的南源,越发偏僻神秘。南源三峰环绕,一溪潺潺注入街源河,至街口入江。此地诸峰,多横跨皖浙两省,与歙、休、淳、开多县接壤,自古以来集权难以完全触及控制,是“三不管”之谓。

这些独有的“特性”,是一支队伍所需要的。那是一支红色的队伍,辗转活跃在狮石、南源一带。上世纪三十年代,下浙皖特委领导的工农红军,曾在南源村及周边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南源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南源中心区委所在地,在反抗剥削压迫、寻求和平光明的感召下,南源烽火炽烈,蔓延迅速,当地28名村民参加了红军队伍,百余村民为队伍效力,在这片外人罕至的土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长陔名头自古便盛,至今不减。当人们还停留在当地极负盛名的“长陔山宝”、满足一时口腹之欲时,孰不知长陔真正的“山宝”,却是一块石碑,以及载入县志的碑文“新安大好山水”6字。

字是儒学集大成者朱老夫子朱熹(1130—1200)写的。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话是梁武帝萧衍(464-549)说的。梁武帝对同为文学家、候任新安郡太守徐摛(474-551)说:“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梁武帝说过“新安大好山水”一话600多年后,朱熹自遂安“瀛山书院”走歙岭官道,去往歙县,寄宿南源古寺,思及当年梁武帝御赐的“新安大好山水”,于是即兴挥笔。寺僧如获至宝,将其镌刻于“燕石岩”上。

歙岭古道,名噪千年。跨浙皖两省,是原淳、遂两县走向古徽州的必经之路。

《歙县志》载,“南源古寺,为唐太和三年(829)建,祀梁武帝暨宝。志有古碑存寺,寺后五峰插天,前三瀑布飞泻而下汇为潭,名钵盂潭。有燕石岩,朱文公读书寺中,手书'新安大好山水’镌于岩壁。”

南源村鹰嘴岩,即史称刻有“新安大好山水”字样的燕石岩

燕石岩,当地村民称之为鹰嘴岩。

这是我们能够在字面上找到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都指向一个地方——长陔南源。

在村人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南源古寺旧址,找到了类似县志记载的三道瀑布,找到了状如鹰嘴的“鹰嘴岩”,却终究没有找到堪为经典的夫子手书字样。哪怕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800年风雨侵蚀、日月穿梭,物非人非,给后来者留下了大多遗憾。

在这之前,我到过两次南源。都是工作上的采访任务。辛丑春天,在同样的土地上行走,却有着不同的心境。我们探访远古的过往,我们更注重百年间的烽火,让这一次的抵达染上了红色。

时光带走了很多东西,却依旧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我们见到了南源中心区委书记毕立本的小儿子、年逾古稀的毕道明。在他的娓娓讲述中,再次走进曾经的白色恐怖和炽烈的革命豪情之中。因叛徒告密,毕立本遭到迫害下狱数载,期间毕妻代替丈夫坚持为红军送粮……只是丢失了红军留下的借条……

在毕道明家采访

解放后毕道明二哥毕道彩曾任南源乡副乡长

我们见到了红军独立营机枪手程兴生的儿子程洪黄,发现了当年红军战士留下的《红星日记》。80多年前的记录,尽管语句不顺,亦多别字,却是那么地意气昂扬,弥足珍贵……

机枪手程兴生留下来的《红星日记》

记在红星日记里的《红军歌》

我们拜访了92岁高龄的烈军属程冬果。老人初始的谨小慎微和熟络之后的滔滔不绝,形成鲜明的反差。数十年来,老人难得见到山外人,自然保留着曾经的警惕;得知我们的意图后,才选择敞开了心扉……

程冬果老人(中)向我们讲述久远的红色故事

程冬果老人(前中)向歙县政协副主席(左前一)等人讲述,他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红军从村前高山山巅走过

程冬果老人说,红军战士公开审判敌特分子,树立起了苏区风清气正的红色革命形势;老人说,他的姑姑为了给红军送鞋送袜,被押至长陔区公所,遭受跪在地上颈部吊砖的非人折磨;老人说,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如果说“遗失的借条”,保存完好的“红星日记”是烽火南源革命历史的佐证,那么新世纪初期当地村民在劳作时从地里挖出来的枪支——一挺机枪、三支长枪——更为这段红色历史添加了注脚。

知情人介绍说,挖到枪支的村民着实吓了一大跳,遂报告村两委并由村两委把枪支交到了当地派出所。“时间长了,枪支逐级上交,现在见不到了。”我们没有纠结于枪支的最终下落,我们更在乎枪支掩埋的时间,当时发生了什么,埋枪者后来又去了哪儿?

没人能够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倒是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革命有高潮也有低谷,在一次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中,一支红军队伍被迫隐身于民众之中,他们把武器埋在了一片竹园里,扛起锄头化身农民,躬耕南山……又或者,战士们为了方便撤退,掩埋了自己仅有的4支枪支……这些假设,都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若为第一种可能,那么敌军撤退后,他们为什么不再次取出枪支呢?若为第二种可能,丢下枪支转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有了枪支,在撤离的过程中还能自卫,而没有了武器,再遇到阻击,又该如何应对呢?

80余年后的我们,或许再也难以精准再现当时斗争的复杂情况。红军队伍在南源活动,仅一山之隔的长陔乡政府驻地就是伪区公所所在地,进山围剿频繁。在并非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不得不做出让步和牺牲。南源山巅“三不管”的地理位置,让红军队伍的进退有了缓冲地段,埋下枪支的队伍亦会在行军中转战他处。我们所能想到的可能性,与那时的斗争的复杂性相比,毕竟太过小儿科了。

南源“出土”的枪支,再次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待考证的谜。

2021年4月,歙县作协采风老区南源

新安郡,包括后世的徽州严州一部分。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古寿昌县区域:更楼、寿昌、航头、大同、李家)、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寿昌、淳安、遂安等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

再现于屯溪渐江南岸石壁上的“新安大好山水”

细读上述历史掌故,不由地说上一句“南源是幸运的”。

南源是幸运的。新安大好山水,所指地域之广,可以说涵盖了整条新安江流域。对于一个深山村落来说,其石岩上能够刻上梁武帝之御赐、大儒之手迹,用以承载一郡之誉,怕是绝无仅有的荣耀了。

新世纪一十年代中期,“新安大好山水”再现于屯溪渐江南岸,总算把这一荣耀腾挪到了更多人可以见到的地方去,也算实至名归了。至于此字是否为朱老夫子手迹,却是难以确定的。既然南源无考,渐江石壁上的石刻或为今人仿写。

在我看来,无考的鹰嘴岩也好,渐水的新石刻也罢,都是为了再现一段典雅的历史。有总比没有好。

在即将结束本文的时候,再次想及那段“公案”。夫子居徽州久矣,却为何夜宿南源古寺时,才突然想起梁武帝的御赐之言而泼墨挥毫呢?近日翻读旧史始知,梁武帝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获后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之誉。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去民之灾,后人多建寺以纪,南源古寺就是其中的一座。有了这一背景,朱夫子夜宿南源思及“新安大好河山”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匆匆一日之游,远难厘清所有,仅记一日所得。

                                  2021.5.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玉基丨歙县得名于歙江
魅力家乡|会昌风景之周田肖帝岩
江苏南京:千年古寺 万株桂花
新安画派查士标作品欣赏
明 查士标 丨《山水十开》册页欣赏
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南朝梁武帝萧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