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35并茂三槐荫后人——走杞梓里

位于昌源河畔的杞梓里村

锦川水出口汇入昌源河,便是千年古村落杞梓里。杞梓里村以王氏为主干。杞梓里王氏为“太原王”。历史上,王氏有“太原王”、“瑯琊王”之分,实为一脉,均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翦、王贲父子后人。魏晋南北朝以降,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曾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难,备历坎坷。走进杞梓里,如同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我们可近距离地感受到三槐并茂的王氏家风传承,感受到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的生活成长经历。    

杞梓里西头 植三亭

王氏一族,凡一地落根,必植三株槐树,时间一久,也就成了传统。或者说,只要看到三槐之地,当为王氏居地。我们在溪头镇晔岔村——一个以王氏为主干的村落中,就在一个亭子上发现了“三槐里”字样。杞梓里村西亦有一亭,名植三亭,亭前便植有三株槐树。《歙县志》载:杞梓里王氏有两次迁徙过程,一支为元代迁入;另一支为明洪武年间迁入,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现当地王氏大多为第二支迁入的王氏后人。

有关王氏植槐一事,史料多有记载。相传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以“三槐”喻“三公”。

北宋大臣王祐(923—986),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天下谓之为“三槐王氏”,王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三槐王氏”始祖。一路演变下来,“三槐”也就成了王氏的代称了。既然如此,王氏居地当植三槐,一来可以纪念先人,二来可以勉励后人,三来还可以当作家族标识。真可谓一举三得。

杞梓里进士王国相手书“杞梓里”,为植三亭正面。

在杞梓里,当地村人之所以植槐,纯粹是为了各奔东西的王氏族人,可以依凭村前的三株槐树兄弟相认。村民王勇介绍,因王莽篡权,其族人后受东汉皇族刘氏追杀,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四处逃难。逃难之初,族中耆老商议,王氏族人无论在何地落脚安身,都要在庭前植槐三株,为后人相认之标志。已届耄耋的村人王孝义相告,王氏先后两支入驻杞梓里,是故一个村子共植有6株槐树。

植三亭前的三株槐树,按时间论,当有650年以上的树龄,却是粗细有别,高矮不一,如同不是一个年份栽种一般。村人说,三槐栽种之后,多次受到自然人为破坏,但其生命力顽强,后又重新抽芽生产,才会变成如今模样。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所处年代为西汉时期,后所建新朝历16年而亡,刘秀夺权建立东汉,王氏族人自然会受牵连。但与“三槐王氏”始祖王祐植槐于庭相较,相去900多年,这种植槐作为王氏标志的说法,或许还要推后一千年。

史载,杞梓里原称溪子里。什么朝代改称杞梓里,大抵无考。或是当地读书人,从“溪子里”的发音中雅化而来。其实,杞梓里的别称很多,譬如这里曾有铜山书院,故称铜山;又因三棵槐树之故,又称植三,等等。演变成杞梓里,盖因杞树、梓树均为名木,有期冀子孙成为国家栋梁之意。

植三亭西面,题有“杞梓里”三字,落款为“里人王国相”。王国相(1607—1699)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中进士,后任兵部观政等职。王国相一脸麻子,却是满腹经纶。参加顺治帝殿试之时,跪地疾书,就地十八篇,策论有理有据,洋洋洒洒,文采斐然。顺治帝一见甚喜,便叫他抬起头来,一见之后道一句:好一副国相!便就没了下文。

顺治帝“好一副国相”的说辞,是嘲讽他的麻脸长相,还是赞美他的策论才华,今天的我们难以去真正厘清。从杞梓镇文化站岗位上退下来的村民王立群说,王国相为人太过老实,不够圆滑,也少了胆气。毕竟皇帝开了金口,封了“国相”,当时他就应该来一个“谢主龙恩”,不就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当不得真。王国相相貌一般,却是实足实的大才子,一生著述颇丰,有《亦禅子文集》《遥涕吟》等书稿。其诗作《黄山对雪》曰:

“黄山峰六六,面面青芙蓉。

一夜经天绘,风姿别样工。

或为隋宫女,粉黛三千从;

或为商山皓,须发皤然翁;

苍松不可辨,夭娇成玉龙。

洞口杳无迹,一片白云封……” 

一首五言古风,极尽想象之能事,把个雪中黄山刻画得十分梦幻、绮丽。

植三亭又称关公庙,原供关公、关平、周仓雕像。关羽坐中,手捧《春秋》,关平站右,手捧汉寿亭侯印,同仓居左,手持青龙偃月刀,甚是威武、后毁。现“麒麟玉书”壁画犹存。所绘麒麟,毛发根根竖立,生动传神,实为壁画精品。

杞梓里村东头乐哉亭,又称五猖庙

杞梓里村东头亦有一亭,名乐哉亭,又称五猖庙。传统说法中的五猖本为邪恶之物,后改邪归正,做了许多好事,被人们供奉祭祀。杞梓里修建五猖庙,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浙江昌化有一大户人家,主人患了重症,奄奄一息之际,家里来了5个人,把他的病治好了。主人便问5人来历,得知恩人栖居杞梓里村东头。待到寻来报恩之时,却总也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只发现了5个棕榈树树头。至此方知,5恩人为棕头所化,遂在村东建庙,供五猖像祭祀还恩。

杞梓里唯一的明代建筑

杞梓里村中古官道,总长800米

杞梓里最先入驻的原居民为方氏,后有十余姓氏迁入。王氏入驻后,他姓式微,大抵外迁发展。杞梓里村街巷纵横,还存有唯一一幢明代老宅,现成危楼;清民古建随处可见,古朴典雅。一条800米长的古官道穿村而过,官道亦称徽杭古道,全为石板铺设,古色古香。历史上,古道两边民宅均为店铺,商业十分发达。在一个徽商鼎盛时期,商旅骡马络绎不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这里还曾是“中共歙南县委驻地”,领导指挥过金竹及周边的红色武装暴动,越年余遭破坏后撤离。

杞梓里村原分为梓一、梓二两个行政村,两村以过街亭东十余米处为界。2008年后行政区域调整,舒川、茶川两村相继并入。过街亭如同设于街道之上的美人靠,是当地村民茶余饭后,抑或农闲时节的休憩场所。原亭多处木枓腐烂,现修葺一新。过街亭东右手下坡,便是清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王茂荫祖宅。

王茂荫(1798—1865)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咸丰元年(1851年),补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升任御史,为解决财政危机向皇帝上奏《条议钞法折》,但被驳回。咸丰四年(1853年)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又连上三折,反对“铸大钱”。王茂荫为整顿币制,直言敢谏,鞠躬尽瘁,为世人所敬仰。他也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

王茂荫母亲早逝,由祖母方太夫人悉心教导,抚养长大。早慧的王茂荫仕途之路却并不平坦,中举后方太夫人更是要求他清白做人,清廉为官。

王茂荫祖居地,沿街两个圆门

王家本为当地有名的茶商,当为殷实之家。却也经不起家庭的几度变故。这些变故中,就有王茂荫的母亲早故,王茂荫的前两房妻子相继过世……待至他高中进士之时,家中竟连打赏报喜者的碎银两都拿不出来。如此一来,报喜之人就赖着不走了。尴尬之际,一位在徽州府当骑尉的王氏族人掏了银两,打发了报喜人。

王茂荫在京为官三十年,一直栖身歙县会馆,为官至清;不计自己的官运前途,直言敢谏,为臣至忠;在一个战乱年月,历经多层磨难扶继母灵柩返乡,为子至孝。或许我们要问,返乡后的王茂荫为什么把家安在雄村义成了呢?

当地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王茂荫一支发得快,因此他的辈份很低,碰到小孩子都要叫公公,导致回故里时都不敢走正道,致仕后为了避免这一尴尬,遂在义成买房定居。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只须细细究之,便会察觉出其中的不妥来。王茂荫官至显位,知书达礼,自然遵奉长幼有序之理,更不会因此等小事而贸然离开故土。

雄村镇义成村王茂荫故居 天官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歙县杞梓里古街:一条被遗忘的明清街市
【行走徽州165】杞梓里:五行不缺之地,徽杭官道重镇,茂荫故里
当官不可图发财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2 (徽学研究)
【徽州风情】王茂荫:《资本论》里提到的唯一中国人
王茂荫祖传“森盛茶庄”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