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错把翚岭当羽岭

错把翚岭当羽岭  

徽州府志记载,翚岭又叫徽岭,是徽水的源头。它高四百五十仞,周三十里。北源流旌德入长江,南源则入歙浦进新安江。


徽岭是横亘在绩溪县中部的一座山脉,绩溪县域南北的分界线,也是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主要分水岭。早在唐宋时期,翚岭就有驿道与关隘。徽岭山脉有两条驿道,曰翚岭曰新岭。当地有民谣“新岭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岭,要歇夜,过翚岭,摘蟠桃”,形象地道出了新岭和翚岭高、奇、险、峻的特点。
关于徽州的命名与翚岭的徽溪有着一些扯不清的牵连。元和郡县志载徽州缘于徽溪之名。《地方之名说》则以绩溪县境内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得名。《徽州府志》云:“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系以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民国《歙县志》载:“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前放前,翚岭是条繁华的交通要道,古道上肩挑驴驮,车水马龙,官差马夫,往来不绝,沿途凉亭、茶肆、驿站热闹非凡。


解放后开通了绩溪到旌德的公路,人们从绩溪过长安到旌德不再徒步翚岭,这条驿道也被渐渐地冷落,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近几年,随着户外活动的兴起,加之历史上有过王安石任江东提刑过翚岭时写下“晓渡腾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诗句,以及乾隆皇帝夜过翚岭时误将“翚岭”叫“羽岭”的传说,使翚岭的名声大振,翚岭驿道也就成了远近不少驴友户外旅游的热地。
癸卯年仲秋,我们在绩溪县高速路口下到翚岭脚村。从村中的“望翚亭”穿过,古亭子不大,倚路而建,亭子外表已经重修,只是旁边大量的高层民居的发展,让的“望翚亭”萎缩在高墙之下,显得十分矮下而不起眼了。当你走在亭中抬头上看,亭脊的横梁上仍然有记事文字, “大明崇祯庚辰年建造,大清乾隆癸巳年春月迪俊助公派下子孙重修,大清光绪癸巳年杏月章俊助公派下子孙章正赓重造”,将亭子的建造与维修以及重造的时间人物交代的清清楚楚。


从望翚亭起步,全是步步登高的小径。古道不是那种想象的石板路,一些零碎的石头也被雨水冲支离破碎。因此,这一条被誉为 “官道”驿站,也变得野性十足了。爬过一段较长一段陡坡,便上了绕在山腰的横路,横路一直在大山的褶皱中波浪似的延伸。直到林场的防火隔离带上,视野豁然开阔起来。极目眺望,远山如黛,层峦叠嶂,群峰奔踊。群山之下,开阔的平地是绩溪县城,迅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使得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楼林立,交通纵横。俯瞰山谷,曲曲折折的翚溪河奔流不息,于两峰夹峙的谷口被高高的石坝拦腰截断,溪水漫成一片碧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秋阳朗照,波光摇曳,这是上世纪末兴建的翚溪水库。
绕过翚溪水库就来到了翚岭路亭,亭子全部是用花岗石头垒砌而成的拱型建筑,其后紧靠石崖,前向朝路,供过往行人休憩和遮风避雨,人们形象地把这建茶亭叫做靠壁洞,洞顶上方中央镶有一块石匾,上面刻有“漱芳亭”三个楷书大字,字体圆润洒脱。


让人倍感兴趣的是2009年初,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绩溪县竟然在“漱芳亭”正上方的崖壁上,这里首次发现了一处明代摩崖石刻。石刻距离路面4米,三块石刻一字排开,分布于一个长7米,高一米范围内。由于年代久远,石刻表面斑驳,仅管部分字迹漫漶,但多数文字还能辩别可读。


摩崖石刻“山腰馀润”四个大型楷书,前面有知县题写的跋,后面落款“皇明嘉靖二十九年岁次庚戌季秋九月朔吉旦立。”根据《绩溪县志》记载,题写的内容的大致是在修翚岭石板路时,看见山腰出泉水,便命人们依次在峭壁上开凿五个石池,蓄存泉水以息行人。石刻后侧凿饮水槽,层层上叠。石刻右侧有“止渴”两字,左上侧刻有“石眼泉”,落款是“冽泉子题”写。“石眼泉”汩汩而流,其下方有石槽承水,清澈见底,尝之甘洌凉润。左下侧两米处还有一处摩崖,密密麻麻刻有数十个楷体字,意在阐明凿饮水槽及修砌翚岭路以利行人的目的。

“翚”是指有五彩羽毛的雉,是不是这十五公里的“翚岭”野鸡多呢?我想是有这种可能的,只是我们来去匆忙,没有机会遇见而已。其实这翚岭的来历与乾隆皇帝南巡有着一段牵连。
乾隆皇帝南巡,从杭州溯新安江到了徽州府。这一天,他在太白楼前的书摊上,看到了一部手抄的方志,信手翻来,有王安石的《度翚岭》诗。         

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
晓渡腾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惟有潘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乾隆皇帝读了这首诗后,游兴大发,顿生要一览翚岭风光的念头。他就匆匆赶往绩溪,走到翚岭下的翚岭脚村,此时已是夕阳时分,遥望“翚岭”岭脉,犹如苍龙出海,气势磅礴;翚溪、乳溪两条河流像两根龙须,飘然联袂。他回味王安石的“晓渡藤溪霜路后,夜过翚岭月明中”两句诗,决定要亲身领略一下“夜过翚岭月明中”意境,随后,在一农户家匆匆吃了些东西,就开始了登“翚岭”之行。
趁着皓月当空,乾隆皇帝一行踏着青石石阶,在月色之下缓缓上行,边走边欣赏着明月之中的“翚岭”景色。果然是个好地方!乾隆皇帝不禁叹道,想不到绩溪这个弹丸之地,居然无处不景,无景不奇,真是不虚此行。步行10余里后,上了“翚岭”头,一身热汗的乾隆皇帝就地找了块石头坐下歇息。乾隆皇帝对周边的景色仔细地欣赏起来。月光下,乾隆皇帝无意间看见一块石碑在茅草中若隐若现,上刻一个“羽”字,随口“好一个羽岭,此名极妙!”便高声吟出“黄芽白雪神仙好,碧草琪花羽士家,此山本是飞仙处,介甫当年有错差”的诗句,侍从齐声附和。


谁知道事过后,有好事者走近石碑拨开茅草仔细一看,原来石碑上刻的却是“翚岭雄关”。由于大半截被茅草所遮挡,远看只露出“翚”字的上部,而皇帝金口将“翚”读作“羽”,绩溪人只好将错就错将其称作“羽岭”了。 不过,尽管多年来绩溪人一直称“羽岭”,但大家都知道,应该是“翚岭”,因为只有“翚岭”才是绩溪人的根。
建国以前的数百年间,翚岭一直是绩溪通往外界的主要驿道,这处摩崖石刻就是有力的佐证。它历经数百年,遭受了风雨侵蚀和政治浩劫,仍保留了完整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翚岭古驿道、文化交流、徽商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岭脚下就是现在的长安镇政府所在地,从翚岭脚算起,翻越翚岭古道最快也要近3个小时,边游边走则可能就要5个小时。访翚岭驿道,不仅让人看到了当今保存完好的驿道文化,而且透过它挖掘了许多关于翚岭驿道昨天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徽山,一座人文厚重的山
(35)绩溪博物馆
从旺川《应星日记》看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
发现徽州四十七:齐云山风光三
苏州这个小山上拥有500多处古代名人(包括皇帝)的摩崖石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