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寂寞榉根岭

年前,小亮先生收藏了一通咸丰十年祁门县箬坑王应庚功德碑,碑中记载祁门县上箬溪王应庚年少失怙,贩茶姑孰,家道渐裕。后来回乡入太学,纳贡元,创新居,安祖茔,兴文会,而且修补榉根岭古道,建立凉亭施茶的一些事迹,被乡村尊称为“先生”。


小亮想去箬坑村实地找点感觉,并约了洪少锋、钱昌兴两先生,我欣然同行。出闪里高速口,我们就嘀咕着是先爬榉根岭,还是先上冯家顶吃饭。到箬坑看祠堂,再到岭脚应该有十一点。我多次爬过榉根岭,知道时间与难度,建议大家到冯家顶吃饭再爬榉根岭。

先去冯家顶我也是有些情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祁门县林业局,上冯家顶去看过造林大户冯根长,他带我看他栽的树,看村前的瀑布,第二天还爬上古代防御工事卡子门(石长城)。根长老人说他们是潜山来棚民,刀耕火种烧山种芝麻与苞芦,日子过的很紧巴。八十年代他带领大家办林场,日子渐渐地有了起色。一别20多年,我没去过冯家顶,但近年常刷到冯家顶小美抖音,她在高山上办起了农家乐,出售冯家顶上的风景。让我有些感概,从垦山种粮,到退耕还林,再出售风景,这道是应了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车停在小美的“香茗人家”,尽管已是深秋,但放眼望去满目葱郁。不巧的是我想见的冯根长,他上山采油菜籽去。虽没见到,能够上山劳作想必身体一定不差了。
吃过午饭,我们去爬榉根岭古道,这是徽池古道上迄今遗存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南起榉根岭脚下的祁门县箬坑乡里檫坑村,北至石台县仙寓镇新店村,整条古道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它蜿蜒曲折穿行于峡谷林荫之中,沿线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遗址等。
榉根岭因山岭榉树茂密而得名。《本草纲目》上说,榉树“皮似檀槐,叶如栎槲”。康熙《徽州府志》说“榉根山,小北港之水出焉,高九十仞”。淳熙《新安志》说,榉根山在(祁门)县西七十里,高九十仞。《道光志》说,榉根山在县西百三十里,与贵池、建德(今东至)接界。


车停在里檫坑的广场上,这里才是真正开始爬榉根岭,漫长的山坡上种植的全都是茶树,茶树周边是森林,茶树与山岩、古道相伴,可谓是吸日月之精华,取天地之灵气,茶叶品质非常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石板路就穿梭在茶园里,弯弯曲曲在阳光下划出优美曲线。
过了山嘴就是横排路,圆通庵就建在三股小溪的汇合处,寺庙只剩下一堆砖石瓦砾,一棵双干的红豆杉古树立在古寺旁的山脚,它一直默默地见证着寺庙的兴衰。前些年有人将寺庙前古罗汉松挖起来准备卖到城里去,被村民们发现给拦了下来。当人们把古罗汉松重新栽到原处时,古罗汉松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当年冬天就一命呜呼了!


唐宋以来,徽商将其主营的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安庆、九江、汉口等地,再将沿江一带的水产品、日用生活品等运往徽州山区。圆通庵既是寺庙,又是茶亭。嘉靖三十年箬坑王寒谷在此建立茶庵,为过往商旅施茶施粥、提供歇息空间的场所。他“垦田五亩”与僧人,作为僧人管理茶庵、施茶之费用来源。据《榉根岭造养茶亭碑铭》记述,“此处阻山带溪,为徽池接壤,岭以西去,十五里,始恭川李,以东行,二十里,为若溪王,又十里则文堂陈也。”榉根岭是“七省通衢,万山耸聚,五十里鸟道蚕丛,攀跻甚苦。千万人担登负槖,缓跋涉维艰”。因此,上箬溪王寒谷先生建圆通庵,招僧守役,施茶、施粥、施棺,使路人“凭栏而眺,酌茗而饮”。
寒谷公建立茶庵,垦田地五亩,给僧烹茶济客。万历三年,他的儿孙瑢景、希点复建圆通庵,恭迎僧人宗智、宗漾,住持续置圆通庵事物,并且再次垦田交给僧人管理,让他们耕种收获,以供奉佛祖,打理茶庵。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上有了“奉寒谷公香灯”的记载。也就是说经过僧俗双方商量,把寒谷的神位安置到了圆通庵。这种把神主安置在寺庙中,让僧人供奉,将宗族祭祀寄托于寺庙的方式在徽州比较常见。一是让僧人别不忘寒谷公的开基之功,常怀感恩之心;二是将祖宗安置于寺,可以防子孙疏荒而忘记祭祀。为了防止今后的变故,僧俗双方在康熙三十四年将庵中的田地重新登记造册字,并勒碑刻石以示永远。


寒谷先生好义行为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上箬溪琅琊王氏家谱》有 “大明乡饮正宾寒谷府君遗像”,像赞:追维我祖,创业开基;相居得所,卜宅适宜;环溪旧族,秀挺一枝;山林猷畆,富有留遗;一人肇造,业振丕丕;蒸嘗禴祀,万代报之。
日久天长,圆通庵因管理不善,致使庵宇朽坏。上箬溪人又在嘉庆十六年 “踊跃解囊,合议重造,业经告竣,恐后贤愚不一,私犯祖规,公议演戏申禁。所有庵内山场、田地并亭内各项条规,逐一载明勒石,以垂久远。”规定圆通庵重建落成之后,要求“该住持僧毋许容隐匪类及面生可疑往来狐群狗党,赌钱酗酒概不留宿。违者查出重罚不恕。庵内所管田地、山场,只许庵僧自耕自种,秩下并僧人不得出佃外人兴种。所养竹木杂植家外人等,毋得扰行窃取,违者罚戏一部,照物追价不迨。”


如前所述,时世变迁,“佛宇朽坏”,为了重振佛事,寒谷后裔王仁亮与僧人祖培等在康熙三十四年庵中的新老田地重新登记造册,并勒碑刻石以示永远。其实,上箬溪王氏把庵中的财产勒碑刻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是由于这里山高路远,庵中财产不方便管理;二是庵僧势单力薄,管理力度不能感到放心。
清代中后期,大量棚民进入徽州,影响徽州乡村的正常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榉根岭也因“近路居民,存心嗜利,砍伐树木,锄种苞芦。路陷道倾,道途日损。”县太爷据实强调:“该山蓄有树木,以憩行人;禁种苞芦,以保周道。嗣后务当恪遵示禁,毋得图砍树木,擅种苞芦。”并且申明“如敢故违,覆蹈前辙,许业主指名禀究”。只是古道荒弃后,碑刻被毁,埋没在荒草丛中无人问津了。


从圆通庵旁上山,前些年搭建在山野的木亭已经倾斜,成了黄宾虹绘画中常见的意境。我们漫不经心地走在冬季正午古道上。突然,洪少峰从山边跳到路中,说有蛇!只见一条小蛇快速地向山下游动。按理这深秋季节,蛇已入洞冬眠,也许是正午的暖阳晒热了山地,让这蛇提前苏醒了。
走在榉根岭古道,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人民众良俗美德。如在圆通庵遗址上方,溪涧上,一根长条石搭在两岸,桥名就叫“杠梁硚”。桥头的古枫树下的“杠梁硚记”,记录着87个为杠梁硚出钱出工的姓名。桥虽说是一块5米左右条石,但要运输到这荒郊野岭之上,谈何容易?也就应证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古道怕的是被水冲土掩,维修古道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圆通庵遗址上方大约1公里处,古道靠山有一方嘉庆三年的《重修碑记》,记录了众人热心公益,出钱重修榉根岭古道“祁西榉根岭自圆通庵起,併皂角树止”一段的工程。由于年代久远,该碑有一部分被泥土掩盖了,后请人掏去泥土,碑文基本清楚。从碑文看来,不仅参加的人数不少,而且还是外地人居多,如捐款的就有贵池、青阳、建德、广德、休宁、黟县等地商旅。
从圆通庵到皂角树再到启源亭,虽然一直是爬山,但总是在溪涧和茶园中穿行,不紧不慢地倒是感觉不到累。也许让蛇一惊,洪少峰的注意力相集中在地上,快到启源亭的横排路上,他又发现一块有字的石板,清理掉上面的泥土,又一块乾隆三十年的“修路碑记”,如果说前面是众志成城,那么这碑便是一人独资了。碑文不长,我们不妨抄录在此。“休邑腾川信士程仁发乐助重修岭路,共计三百余丈,上至猎马回缰,下至圆通庵硚,祈保全家清泰,福有攸归”。

第一次到启源亭时,石亭保存尚好,只是亭子的顶部没有了,两边的“启源亭”石额还在。过几年再去,那“启源亭”石额已经被盗。“启源亭”骑路而建,两边有宽大的石条凳,供来往行人休憩,亭墙两侧中段开有很大的石门,通向耳房。耳房供行人小憩或食宿之用。过了启源亭,有一段石板路隐匿在毛竹林里,毛竹清翠,阵阵凉风习习,让人很容易忘记爬坡的劳累。古道上的石板方正成形,排列有序,说明古代手艺人精工细作。正是山高路远,这些整齐有形的石板才不至于被破坏。

沿着古徽道榉根岭上行,过了岭头不远有所古亭叫玉泉亭,茶亭荒芜了,亭子四周的石墙还在,亭子周身上爬满了藤蔓植物,金秋季节植物的叶子开始枯萎了,给人悲凉的感觉。


为了解决路人饥渴,箬坑人在这里掘了一口井,春夏秋冬泉水汩汩,始年不枯。玉泉亭是为玉泉井而盖,亭额上“玉泉亭”左右有款,上款是“光绪八年二月立”,下款是“上箬溪王孚漾重造”,那块用整石挖成的井栏,罩在不深的古井之上,井就在古道旁,井水伸手可掬,不过现在很少用了,它成了古道上的一个古迹。不过,这破败的“玉泉亭”依然还在诉说着那段美好的故事。
榉根岭虽因榉树茂密而得名,但其出名并不是因为榉树,而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关隘:这里是祁门、石台两县界山和重要关口。榉根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徽道中咽喉所在,故这里成了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末年,皇权式微,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民不聊生,黄巢起义。从僖宗至昭宗短短的三十年间,在榉根关周边发生的战争不下十次。池州市牛头山镇长林村民国三十六年《郑氏宗谱》清晰地记载着榉根岭各个历史时期战争,最早的一次发生在乾符四年(877),黄巢部下江制领兵三十万从宁国过泾县袭祁门。祁门闪里沿边村有个叫郑传的乡人,智勇过人,被乡民推举为首领迎敌。他们利用崇山峻岭的优势,巧妙地与来敌周旋,常常出其不意,多次击溃来敌,并铲除当地乡霸。


赫赫有名的“古长城”紧贴玉泉亭而建,关隘用山石垒起来,有点像城墙,城墙高约3.5米多高,沿着山脊向两侧延伸,横建在垭口上,古道穿隘而过,在下山口的两边墙上,可以看到用来栓门的锁糟。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清史稿》记载:“咸丰间,曾文正公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仅《清史稿》就有多处记载了榉根岭之战。 “道光四年正月,亦即公元1854年,贼入县属榉根岭,治(即唐治)招集团丁,激以大义,誓共城存亡。”“秀成(太平军首领李秀成)率太平军,分由西路榉根岭,北路禾黍岭进犯。”榉根关最为惨烈的一场血战发生在清代咸丰年间。咸丰八年(1858)正月,太平军占东流、建德后,挺进榉根岭时遭祁门县团练狙击,形成对峙局面,激战三昼夜,太平军撤出战斗,进驻殷汇。


咸丰十至十一年(1860—1861),曾国藩将大营设在祁门,太平军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这一带多次交手,形成了拉锯战。白天,从榉根岭、羊栈岭不断传来凶残的喊杀声;入夜,岭上岭下到处是时明时灭的松明火把。曾国藩在家信中自述:“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路不梗。”因为榉根岭是曾国藩祁门大营的最后一道防线,榉根关一破,祁门大营便无险可守。
清咸丰十一年正月,太平军由石台榉根关入祁门、直逼祁城时,曾国藩将王世全送给他的那把宝剑从墙上取下来,放在书案上,然后穿好朝服,微闭双眼,一旦太平军冲进来,就立即拔剑自裁。榉根岭一战惨败,曾国藩刻骨铭心,终生不忘。曾国藩的家书也多次写到榉根岭之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此间二十三日,榉根岭之贼破卡而入,不知历口沈宝成营足御之否?”并担心“榉根岭之贼若并入饶州一带,尤非左军所能处处速了”。二十九日,他又在家书中写道:“此间犯榉根岭之贼,二十五日围沈宝成等营盘,猛扑二时半。二十六日,朱云岩等进剿获胜,贼三四百人,追贼出岭。”湖南作家唐浩明的《野焚》对榉根岭之战作了详尽描述,榉根岭失守时,湘军的江西粮道被太平军黄文金截断。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被迫将两江总督衙门移至东流县,逐步脱离了险境。


榉根岭是祁门县与石台县的分水岭。继续往下走过陡峭的蜿蜒的台阶,北面是石台县珂田境内,古道上有一座穿路而立的“古稀亭”。亭顶已毁,四根石柱及亭额尚存。“古稀亭”建于清宣统二年,因由珂田源头李村一位古稀老人捐建而命名。除石亭额上方有“古稀亭”三字外,石墙中央嵌着一块方形阴刻碑记,字迹犹辨,还能在碑刻上读到古稀亭由来。
路亭上首有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的“输山碑”,“输山碑”镌刻着李村民众捐献山场保护古道畅通的事实,见证了村民将古道旁的山场土地捐献出来,防止古道沙压水毁、以便护路养路:道路两旁“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该碑立于道光八年,距今已有180多年。

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榉根岭古道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民族纷争等都在古徽道上有所反映。古道上的古亭、古碑、古墓等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宗教、美学、文学、军事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这些珍贵资料,是徽州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军事防御、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都有重要的价值。古道悠悠,她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她是历史之道、商贸之道,凝结着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丰富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道先生
徽饶古道(图游徽州73)
拥抱徽州(75):去到江西看严台
安徽这六条绝美古道,走下来的都被她们征服了!
中国黄山祁门千年古道四次项目建设开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火了!祁门又上央视了,竟然是因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