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翻越平鼻岭



平鼻岭古属婺源县,现在是休宁县汪村乡岭脚村与婺源县沱川乡塘窟之间的分水岭。据了解,“平鼻岭”古徽道,始建于明代,是贯穿于皖赣两省横向行走的一条重要的的古道。这一点在乾隆《婺源县志》和道光《徽州府志》有记载,宋代婺源人许月卿写了一首诗叫“登平鼻岭”,诗歌的内容是他登平鼻岭的一些感受,既有平鼻岭惊险,又有平鼻岭美丽。诗文是这样的:
冉冉晴岚渍客裾,跻攀直上接层虚。
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长松画不如。
绝巘岿然凝晚照,白云深处是吾庐。
缅怀当日太行路,今古行人覆几车。


从休宁县汪村乡过河就拐进五龙山脉,汽车在峡谷底沿着小溪而行,接近大山深处的时候,一座古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汪红兴告诉我们这就是进古道的第一座桥梁,名字叫“三益桥”,传说是婺源县沱川人的女儿嫁给田里村,为了女儿来往方便,出资建了“三益桥”,三益是指里面三个村都能够受益的意思。桥亭墙旁靠着一块古碑,碑名很直白,就是“大桥碑记”,内容没有叙述,就是某人捐款多少,密密麻麻的,有清楚的有磨损的,反正一下子读不顺口。


古道沿途堆放杉木,山里的人生活在大山,生产资料也就依赖大山了。好在大山就是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说木材他们可以轮伐,择伐,永续利用。伐下的杉木堆放在溪旁,铲除树皮就叫“白条”,待到春汛,将树木推到溪流中,木材随水而下,人们只须用捞勾把挡在溪边的木材理顺,就可顺流而下,山里人叫"放羊"。当木材快到大河时,在溪口档几根长树,段木便堆积在这里待运。它们或起岸用车辆运输,或者钉成木排,连成一串,人站在木排上,这时不叫"放羊"而叫放排。继续水运到新安江,进钱塘,入运河,通江达海。


我们把车子停在古道下的岭脚村,穿过小溪我们开始爬古道了,临近乡村的山坡上种植了很多高山蔬菜,正值仲秋,红的辣椒、白的东瓜、黄的南瓜,还有紫红色的扁豆,看见这些无公害的蔬菜,很是羡慕这乡村的生活。随着海拔的增高,依次是茶园和油菜林,过了油菜林便渐入古道。
刚上山就发现一块碑刻躺在道路上,碑刻做了石板路字迹已经被踩的模糊不清,只能读出大概的意思,碑头上面有“禁碑”两,个字,时间是道光二年三月,沱川鸣约公具。内容是蓄养道路两旁的杉松等木材,不得入山侵害,否则重罚不究。这里原来属于婺源县沱川乡,新中国成立后,皖赣两省边境部分行政区划以水系分界,进行个别调整,按“婺源诸水皆入鄱阳,惟浙源东水入休达浙”。1949年5月经两省商定,将婺源县的浙东乡划为休宁县管辖。


古道没有想象的这样荒芜,石阶很完整也还平整,走起来比较舒服。过去这里的村民每年农历的七月半自发的砍草拔路,几百年的优良传统,与现在的人们渐行渐远了。前不久为了开发古道旅游村里人又集中上山砍了一次草。
爬过几道山梁,古道越来越陡,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洒在石板路,却有一丝丝凉意,高山的静寂,鸟儿的和鸣让越发感到古道的沧桑。此时古道越来越陡,路随山势盘旋而上,在茫茫林海中穿行,好像没完没了,没有尽头。尽管如此,却丝毫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转过几道横培转弯,眼前豁然明亮起来,在一片茶园的远处,一个古亭跃然映入我们的眼前。亭子依山而建,亭子旁边有清泉而下,在路边形成一个浅池,既能为行人消渴,又能为行人洗尘,因而此亭被村民命名“冷水亭”。


冷水亭是这条古道上的第一座凉亭。亭子很古朴,也很简单。他背靠大山,三面用石头垒砌,亭顶就是中间架根大点木头做梁,找的附近的小杉木做的椽子,上面盖着土瓦。亭子三面靠墙的地方,用石头支撑着木板做凳,供人坐下歇脚。
冷水就在亭子旁边山涧,泉水潺潺,长年不枯,掬一捧山泉,那沁人肺腑甘甜与清凉,让立马忘记了旅途的劳累。冷水亭靠山边的一方墙壁之间有一个小佛龛,镶嵌在墙壁上的一块石板上,隐隐约约有“嘉庆四年三月立,南无泗州大圣,信弟子张永文万福”字样。泗州大圣又叫泗州佛。传说他为西域僧人,世称“僧伽大师”,是观音的化身。唐高宗时大师来到长安、洛阳一带化缘,后来又去了吴楚等地。
过了冷水亭古道随着山势而弯,古道也就显得无比漫长。有一段整齐古道,传说是一个“竹峰庵”的山门。两边的道路都做了护路牙石。这样有护路牙子的古道共有5段,200多级石阶。一直通到“竹峰庵”。当地人说“竹峰庵”兴盛于元末明初,传说是明朝农民起义军的一个联络点。很多武林高手集聚在这里,操练武功准备谋反朝廷,后来不知怎样走漏了风声,被朝廷一把火给烧了,再也没有复建。


再往上就到平鼻岭岭头了。岭头在凹口处,不是平鼻岭的最高峰。平鼻岭一直是军事要冲,咸丰七年丁巳(1857)太平天国起义军就一直在婺北活动。那年的闰五月初一,“长毛”自休宁三十二三都窜北乡平鼻岭,沱川廪生余铨桂等督团勇防御岭上。初二,贼攻新岭,桂以身先团勇奋击,杀贼数人,贼退。
为了感受一下穿越整个平鼻岭过程,我们开始往山下走。拐过了几道山梁,我们就看见在山中腰处有一茶亭,茶亭名叫石茶亭,这里处在一个山坪,地势开阔,石茶亭依山而建,前面和左边都是平地。原来的亭子已经倒塌,后人没有重修,向左边推移重新盖了一间。门口有块光绪七年的碑刻,经过仔细辩认文字基本清楚,大致的意思是“中川公议平鼻岭严禁锄种山者。上离路一丈,下离路二丈,无得开种。违者重罚,决不宽贷。”


碑文不长,却反映了徽州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岭上道路开建很不容易,遇到倾盆大雨山洪瀑发道路往往会被冲毁,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丰茂的植被才能保证古道安全,因此,岭路上下的植被禁止开垦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这样的碑刻在茶亭左边山路上面20米左右还有一块,由于风化厉害,已经无法再去识读了,它就像一块无字的丰碑,同样昭示徽州人那种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石茶亭以前住着一户农家,免费为过路客提供茶水。后来山下村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古道很少有人来往了,茶亭也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主人也就搬到山脚的村庄去住了,石亭从此慢慢地荒芜了。

从石亭再往下走,有一段很长石阶路,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叫“三百坎”,坎就是台阶,“三百十坎”也就是有300步石阶,但有人数了数实际上是365步石阶。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走平路没有感觉,谁知下台阶时我的膝盖骨隐隐作痛。
过了“三百坎”横走一段山降,就是到下岭的腰亭了。腰亭之下,才是平鼻岭的精华所在,这段路极其的陡峭。土名叫着“猪鼻径”。古道一边紧贴山梁,一边便是几乎垂直的山沟。有“上岭鼻贴坎,下坎脚打颤”的说法。这一段石坎连续长约300米,其间没有休息的平地。
接着“猪鼻径”向下便是有名“古道十八弯”,这十八弯确实弯苦了我,不仅是膝盖疼痛的厉害,我更提心的是等会回头时,我能不能再爬的上来。谁知同行的汪红兴一顾劲地在前走,已无踪影,连声叫喊都没有回声了,看来我不走都不行了。有一处山脊很窄很陡,窄的不到一米宽,就像是黄山天都峰上的鲫鱼背似的,只是两边茂密的植物与古树,才不致于胆战心惊。


也不知走过多少弯,直到走过一片油茶林,隐隐约约传来泉水声,我想离山脚不是很远了。再一叫,汪红兴已在山脚下的“渡桥头亭”等我,可在岭脚我们也没看见那凸显的石门关隘,却只见度桥头亭孤独的落在一个丫字路口的山边上,亭子两头的立有碑刻,经久不息的岁月,让这两块碑刻风化成两块无字之碑,是建亭是搭桥是修路?已无人说的清道的明了,但它仍然是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是乐善好施行善积德的一个象征,是徽州淳朴民俗的一个见证。
我们又在谷底沿着小溪往下走,去寻找那组由沱川乡塘窟村进山的斧头石,那组巨石可谓是婺源县进入平鼻岭古道的标志。尽管我已是精疲力尽,但是为了使这次穿越平鼻岭有个完整的过程,我咬紧牙关还是跟在汪红兴的后面。道路高低在田边地角转悠,时光已近四点,冬日的阳光变得一些柔和。溪边的枫叶也变得暖暖的,红红的,让人感到有些忘掉自己的疲惫。拐过几道弯,一组巨石迎面而来,石头从山边走到茶园,古道从巨石中间穿过,巨石独立,显得有些凸兀,当地人就叫擎天石。靠溪边的巨石上刻有泗州菩萨像,佑护着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翻越古道一路平安!


传说那尊泗州菩萨像是一个商人留下的一个记号。话说这年有个婺源商人从杭州做生意回家过年,被一群强盗掌握了时讯,因此他们就尾随而行。商人和伙计也发现有人跟踪,他们不紧不慢,强盗一直到了岭脚都没有机会动手。这时候天色已晚,快到擎天石的时候,商人让伙计在前面匆匆把强盗引开,自己躲在擎天石缝里,等强盗一过连忙将自己的金银财宝埋了起来。为了记住金银财宝的位置,他在擎天石旁边的一块石头山画了一尊泗州菩萨像,将金银财宝的位置暗藏在佛像之中。强盗没有得到金银财宝,将商人恶狠狠打了一顿,谁知道商人,还没有来得及交代清楚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后人怎么也读不懂那佛像的意思,只能按照那原画刻成一尊泗州菩萨像。据说谁能读懂那佛像暗藏的意思就能够得到那些金银财宝,只是天色已晚,我已经来不及去读她,有感兴趣的朋友快快去寻宝哟。
平鼻岭於我来说是这么多年爬古道当中最艰难的一个,但那段经历让我久久难忘。特别是那拔地而起的两块擎天巨石,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大一小,如卫士般傲然屹立于古道两旁。

2023年3月我从婺源县塘窟村再次进行了探访,路上遇到张姓36世75岁的张祥开老人,他扛蜂筒去高山上装蜂,我问野生蜂蜜价格还好吧?他告诉我,去年装蜂了两筒买了几百元。到了泗州菩萨像巨石前,没有楼梯根本看不清。我跟张祥开老人商量能不能帮我扛根楼梯过来,他满口答应,不一会功夫他便将楼梯扛了过来。我爬上石崖除了泗州菩萨像以外,还有“嘉庆廿一年仲冬月吉旦,天道山、威灵感应,弟子余囗仁立”字样。

那些经久不衰的传说有很多种的版本,我想这些传说也只是增加了古道的一些神秘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饶永豹 | 穿越徽杭古道 (户外叙事)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4)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安徽作家】许含章 | 春满一树桃
闽赣古道:客家人的“路”
阳天舒作品:衡南古亭
谭谈:大坳岭上看古亭--省作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