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40407行走新安江|走昌溪(三):从来茶香伴书读

走昌溪(三):从来茶香伴书读

江伟民/文

歙县有句俚语:“吴茶周漆潘酱园”。这“吴茶”,说的就是昌溪吴氏,在一个徽商兴起的年月,通过茶叶的加工和经营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褒扬之义溢于言表。徽商不仅生意做得大,创下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这其中还与徽商的另一个特点——“儒商”分不开。在历史进程中,徽州人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他们一边经商,一边教授子孙刻苦读书,逐步形成了“以商济儒、以儒促商、商儒与共、社会大同”格局,为徽商走上繁华夯实基础。昌溪吴茶文化和私塾文化,就是商儒共济的典范。

昌溪三眼井、员公支祠外十余米,就是一幢建于明末茶楼,权为过往商旅提供品茗之所。这在徽州农村是不多见的。不多见的还有建设者的匠心,在茶楼外延木栏杆花窗上,用枝条嵌藏其中的“富禄寿喜贵”字样,更能惊艳外人眼球。

茶楼两层砖瓦结构,上得二楼,通过窗棂,可将古村楼宇看个真切。若逢雨天,檐水滴嗒,云雾升腾,映衬着“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无形间,更添几分古意。

茶楼主人吴云和年届古稀,一个老人守着一个老房子,一住就是一辈子。历史上,茶楼地处村落西端外接深渡,内连霞坑、杞梓里、三阳等旱南乡镇的主要通道,客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此打尖品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昌溪村落的面貌发生变化,其后大道改置,商旅不复通行,繁华的茶楼洇没在鳞次栉比的村落之中,逐步走向沉寂。

茶楼“贵”字

吴云和的爷爷吴亦基,就是当地大茶商吴炽甫茶行的大总管,前后数十年间负责茶叶的收购、窨花、运输工作,年出茶叶千余担,其规模不容小觑。

吴炽甫(1847-1929),字世昌,为员公支祠振员公后人。明末,其祖上就在北京经营茶叶,兼营日用百货。斯时,茶叶生意如同盐业一样,受制于朝廷政策,茶商通过收购售出,赚取一点差价,大抵只是略有盈余。乾隆初年朝廷对茶叶经营有所放宽,允许私人经营。受当前利好政策加持,一时间茶号兴起,茶铺林立,茶商遍地。昌溪吴茶春风化雨逐步走上繁华。

嘉庆、道光年间,吴炽甫家族茶叶生意走上正轨。传至其父亦炜手上,已拥有不菲资产。亦炜有五子,分家时留作祭祀用的基金达4000银两和一爿店面。1847年,吴炽甫出生。斯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动乱期,整个茶市关关停停,极不景气。传至炽甫手上时,凭着高超的经营手段,把吴茶带上了另一座高峰。

炽甫秉承父志,初营砖茶,专供内蒙地的少数民族扩大经营范围,全国各主要产茶区设立茶号收购茶叶,通过加工、窨制,售往皖、浙、苏、闽、赣、鄂、冀、辽诸省。其中在家乡徽州设有吴介号泰昌发等,收购黄山毛峰老竹大方、街源烘青、屯绿等名茶,除少量在歙县琳村吴介号茶厂和南京窨制花茶外,主要运往福州同德茶厂窨制花茶,销往京、津、东北等地,并兼营房地产业和盐业,至上世纪20年代,资产约达200万银元。炽甫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4000银元重修昌溪石桥资助昌溪复兴小学,并置田地100亩,以地租资助族内穷人。吴炽甫腰缠万贯,生活极其简朴,做人做事亦是低调,为后人敬重。相传吴炽甫外出办事,都要到了地方,才会把袜子穿上,平日里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有一次,他去屯溪一家银行办理业务,差点被工作人员挡在门外。

昌溪太湖吴氏始迁祖一之公,本为西溪南盐商之后,不仅有学识,更是继承了家族的经商传统。昌溪安家后,便靠山吃山,做起了木材、桐油生意。自然,生意要做大、上规模、成气候,绝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吴氏一脉的商业崛起,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加入祖业盐业经营,掘取了第一桶金,成为后来吴茶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个家族的繁荣发展,绝不能只靠一门生意。昌溪吴氏也绝不能无休止地与西溪南本家兄弟竞争盐业,还得攀越高山、穿过荆棘,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朝廷放开茶业经营许可,如同一泓清泉,激活了整个茶行业,当时的北京昌溪吴氏商号达40余家。

那么,一个国策紧与松,面对的是整个国家的商人,在歙县更有诸多大户人家,为何独独吴氏一族脱颖而出,并且挣下吴茶这一名号?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洪武十八年,村人吴仕昭高中进士,累迁刑部广东司主事,斯时广东一地民乱横生,明朝廷予以严厉镇压。有一次朝廷拘捕了5000人之众,均要问罪斩杀。吴仕昭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满朝廷屠刀高悬,遂上疏明太祖朱元璋治国当以德为先,以德化怨,绝不可一杀了之。朱元璋阅后大怒,一个小小的六品官竟然口出狂言,欲将其斩首。众大臣上疏力保方才保得性命,改成充军。那时候,家主充军,全家老小百余人都要一起去,可谓九死一生。为了保住家族其他人,吴仕昭又写了一份死谏上奏天子,坚持自己的观点。奏折递上去的当天,吴仕昭自缢身亡,士人风骨尽显。

吴仕昭逝后,其妻十分悲愤,竟是立下了太湖吴氏子孙从此不再科举的誓言,直至明朝灭亡。300年间,吴氏子孙读书经商,无一人参加科举,把家族所有的优秀人才引向了商业。

说起吴茶,还得说说另一支茶业巨贾,那就是恒有茶号。恒有茶号创始人吴如彬特别重视教育,延请名师程道锐家乡从教,并以女嫁之。闽浙总督程祖洛(1776—1848)就是其外孙。程祖洛任闽浙总督后,吴如彬五子吴夷仲就把茶庄从北京迁到了杭州,取名恒有茶庄,一直经营到民国时期。

相传,程祖洛为官清廉,当地商贾士绅想着法子攀附结交,无奈程总督对所送财物一概拒收。有一次,一人持恒有商号的茶叶相送,程祖洛破天荒收了下来。谁知此消息不胫而走,众人纷纷采购恒有茶叶相送。程祖洛为了一碗水端平,只好一一收下,终因茶叶太多,最后只能送回舅舅的茶行。无意间,茶叶在恒有茶行和总督府之间形成了“循环”,一下子恒有茶庄迎来了鼎盛期,其后茶庄还开到了建德,涉足多项经营,生意越做越大。恒有茶庄经营者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时时接济家乡父老。一次瘟疫,昌溪及周边地区死人无数,恒有茶庄协同当地其他商行,在昌溪买下一方高地建成义安葬逝者,人称“万人园”。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自古以来,昌溪学风昌盛,通过商儒互济的方式,把一个家族推向繁荣。

嘉庆年间,振员公后人吴大、吴大、吴大楠三兄弟,各自办了私塾。吴大冀时任兵部郎中,寓居京师崇文门外,重视子侄学业,特设书屋,延师教授。其屋西北隅,有白桃花树一株,高四丈,枝叶繁茂,荫蔽二亩许,故命名书屋为桃花书屋。吴大冀风雅好客,时常邀集京城名流,组织文人雅集,后将所咏刻进汉白玉石之上,有12块之多,均为当时的大文豪阮元法式善马履泰等人的墨宝。吴大逝后,桃花书屋式微,后人将12块汉白玉雕运回了家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人将这些石碑以1200元售于歙县博物馆,存于新安碑园之内。时光流逝,园中碑刻有了剥落,已无原始模样

我们在村中一幢叫福安堂的老房子里,看到了汉白玉雕拓片,名流雅集,文辞优美,笔走龙蛇,悦目赏心。福安堂内侧,有池、有亭、有古木,甚是古朴惬意。相传抗战期间,诗人臧克家曾作客昌溪,夜宿于此。只是现在,因少人呵护,已是杂草横生,几多荒凉。

吴大冀的两个弟弟吴大瞑、吴大楠均在家乡分设梅花、杏花书屋,1922年,一场洪灾将书屋冲毁。其后人又设殿春吟馆,继续为子侄提供教育所需。

炽甫家族亦办有私塾,名曰尚实小学,所授门类广泛女子亦可入学,特别加大了经商方面的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打下了根基

一出南门两才子,一为吴承仕,一为吴静纯。正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诸多大儒均与昌溪交好,多有往来。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清末翰林许承尧就曾数次进入昌溪,与经学大家吴承仕一道,支持村人吴良臣创办昌溪复兴小学。吴承仕曾手书百副对联,捐给学校出售,作为办学资金。

许承尧手书对联 

许承尧也在昌溪留下了许多轶闻传说。相传有一天,许承尧携友人入昌溪村口时,突闻一声枪响,吓得几位老人坐在了地上。原来是一村民在山上狩猎,自己的无心之过吓到了几位大儒,一时心中不忍,便将其所猎悉数送与几位老人作为下酒之物。许承尧数天后离开,还手书对联赠于猎人。联曰:传家吉庆忠厚贻谋,处事和平守身如玉。

在昌溪走访时,我们还了解了吴永玠妻姚氏贞节坊的由来。吴永玠21岁辞世无后,姚氏抚育两个侄子承接香火,均获功名,为后世子孙所敬重;吴大晋妻潘氏,喜做好事善事,建桥修路便民,特别是修建了通往深渡的15里古道,成为一时佳话。

传家有道惟存厚,从来茶香伴书读。现在的茶楼成了昌溪吴茶文化馆,为后人触摸和凭吊一个时代增添了实物的附着。随着当地吴茶文化、周漆文化和私塾文化的不断挖掘,一个商业大村、书香古村正缓缓走向大众视野。

2024.4.6于至简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早春的杭城饮上一壶春茶,方不负大好春光!
吴氏名人:吴荣寿
一盏香茗品人生
也说茶香【一丁】
《七经图》 明代 吴继仕编
懂得如何品味茶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