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40507行走新安江|走昌溪(四):周邦头里寻“周漆”

国保周氏宗祠

走昌溪(四):周邦头里寻“周漆”

江伟民/文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是癸卯(2023)初秋。就着秋阳,我们来到了昌溪村下游的另一个自然村周邦头。周邦头也是俚语“吴茶周漆潘酱园”中“周漆”的代表村落。在这里可以领略周邦头保存完好的村落样貌,还可以聆听颜料大王周宗良、周漆大王周友仲的传奇故事。

周邦头处昌溪下游箭余距离,发展至今,两村已然相接,毫无缝隙。唐时,周邦头就有有吕氏、姚氏等先人居住。元至正三年(1343)年,周氏14世祖周龙孙自岔口大洲源入赘周邦头吕氏,后尊为周邦头周氏始迁祖,至今680年。古时,周邦头名“下昌溪”,又称“下村”,以及音同字异的几种叫法。至清,周氏衍为村中望族,便以姓名村,更名周邦头。

周邦头沿昌源河而建,村如船行。为促其形学逼真,村人在村下筑坝蓄水,不至搁浅;还在村后凿塘7口,使其两侧均有护航之水; 外加村前古柏为杆,村后古樟为舵,整个村落如船行海上,破浪乘风。以此庇护子孙紫袍加身,生意兴隆,世代昌盛。村中还有一条硬性规定,那就是村中不能凿井。村人认为,村中凿井,如同船上凿洞,势必下沉。

600多年来,周氏族人遵从祖训,全村无一口水井,所有用水均取自村下的昌源河。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村中方有水井出现,后通上自来水,所凿之井重新盖上盖子,不复使用。

周邦头村形学堪称完美,这种完美不仅体现在昌源河流域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上,更体现在村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上。周邦头临街古楼群,砌有长长屏风墙,坐北朝南开门。屏风墙后的主楼群,则东西向开门。大有“取利南北,方便东西”之意。

只是这样的完美,却让世代以商业为主的昌溪吴氏甚为担心和恼怒。周氏坝体挡住了船只通行,影响吴氏货物进出。吴氏便想着有朝一日予以清除方便通行。于是,在一个漫长的农耕时代,周吴两姓上演了数场明争暗斗。最终,周氏以在朝为官的族人相帮和雄厚的财力支撑,保全了下来。

周邦头水坝

周邦头村民周玉全年届耄耋,熟悉村史。他介绍,清朝末年,昌溪人想把水坝拆掉,船只可直抵新安江。在吴氏族人的努力下,定潭、坝潭的水坝都拆掉周邦头的坝他们却拆不掉。为什么?周家在许多人在外为官。吴家只做生意不涉官场,民怎么与官斗呢?

两村人争斗升级,为护古坝,周氏村人齐聚坝上,放言称:拆了周家坝,杀了吴家头。历史上,吴氏因洪武十八年仕昭公屈死一案,留下了“勿入仕”的祖训。整整300年间,昌溪吴氏无一人入仕。明灭后,吴氏方于清嘉庆年间逐步走向科举。如此一来,周氏在科举上有了优势。家族的比拼,械斗、打官司,比的是官场势力、家族财力和人力。吴氏人力占了上风,即便财力上也能胜过周氏,却在官场势力上落了下乘。

于是昌溪吴氏便在其他方面上做起了文章。你们周邦头搞了个船形,我们昌溪就把对面的山叫个耿船山,把你那个船'耿’周邦头村民周复明相告。后吴氏又测得周家坝处为鱼形,便命名一山为“鹤山”,冀鹤能吃鱼。为了家族的繁衍生息,这样的明争暗斗从来未曾停歇。

史载,周氏、吴氏均始于姬姓,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后。古公亶父育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氏为季历之后,吴氏为次子仲雍之后。

历史上,周太王欲传位三子季历,泰伯、仲雍不使父亲为难,遂奔吴安身,也就是现在的无锡市郊梅村(也称梅里),后建吴国,是为“一让天下”。古公亶父及弟季历薨,泰伯两次前往吊唁,群臣两次欲拥其继位,均拒,史称“三让天下”。孔子《论语》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厘清这一史实,我们知道吴周二氏,5000年前本为同根,不由心生“相煎何急”的慨叹。

周氏宗祠六顺堂

历史上,周邦头还曾发生过一个血案。一村民曾与族长因事争执,一天正在磨刀杀鸡,路人误以为会危害族长。族长得信后,竟用铁尺砸其后脑,把村人打死。是时,村人茂洋凉州迁宁国府做府官,途经家乡时,听到这一惨案遂将族长一家充军。

周邦头周氏家族,鼎盛时期也就400来人,却通过科举,走出了4名进士、19名举人,32名贡元,74名秀才。巨商大贾,更是多如繁星。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民国时期的颜料大王周宗良、周漆大王周友仲。

周宗良(1876—1957)自幼天资聪颖,上过私塾,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无奈家中贫寒,只能外出谋生,第一站就是宁波海关。周宗良注重学习,当他发现英语在商业中的重要性后,便利用空余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口语,短短几年时间进步飞快,后为德国人格罗门当翻译,两人相交甚欢。1905年,受格罗门之邀,而立之年的周宗良来到上海,入职格罗门的谦信洋行,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从德国进口染料,兼营机械和洋杂货等。周宗良从底层做起,为人真诚,做事踏实,逐步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1910年担任谦信洋行买办,后升任总买办。

1914年一战爆发,德商纷纷回国,格罗门在返德前,把谦信洋行名下的全部不动产过户到了周宗良名下,并把谦信所有栈存染料折价赊给周宗良。如此等于把整个谦信洋行的全部财产交到了周宗良手上,由此可见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极度的信任。

于是,周宗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负未卜之际,承担起保护谦信洋行在上海全部财产的责任。战争期间中德贸易中断,染料价格飙升。周宗良因为握有谦信洋行全部栈存染料,因此大获其利一跃而成为上海滩有名的颜料大王。

周宗良离家之前,到周氏宗祠祭拜先祖时说,以后若能发达,必重修宗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周宗良之孙周裕农捐资50万元用以修复周氏宗祠,完成了祖父的遗愿。村人介绍,民国十九年(1930),周宗良为修族谱就出资1000银元,周友仲出资500银元。

周友仲(1874—1945),族名孝侯,其祖上在浙江经营茶漆店,家底殷实。周友仲成年后协理店务,每年赴四川、陕西、湖北等地采购生漆。民国初年,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在湖北老河口设“利生裕漆庄”,资金20余万银元,除保证自销需求外,还批发供应沪、汉等地;在杭州、绍兴、临海、宁波等地新设6家漆店,人称其为周漆大王。

秀丽岐山匾额,意指周氏“岐山衍派、昌水开基”。

周友仲与昌溪吴锡溆为漆商代表人物,各占老河口四大漆店之一。民国十九年,入股上海万里漆油厂股份有限公司,并总理该厂帆船牌各色磁漆在宁波的销售业务。民国二十二年,赞助兴建临(海)天(台)长(乐)公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商业受挫,返居故里。

周宗良与周友仲为周邦头同一时期的商业佼佼者,周宗良长周友仲一辈。那么,颜料大王和周漆大王之间又会生发出什么故事呢?村人相传,周宗良衣锦返乡时,凡到宗祠进香之族人,每人发放两块银元。周友仲不愿看到周宗良如此收买人心,便站出来制止,只准他发两个包子。周宗良说,两个包子太少了。周友仲说,那就4个,最多4个,多一点都不行。

村人眼中的周友仲,虽家资万贯,风评却并不好。吝啬、嫉妒不说,还因开设“大刀会”,创办非法组织,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周友仲返乡后建了一个庙,装饰辉煌,还用上了水门汀(即后来的水泥)用于祭奠、祈愿之用。大刀会大兴封建迷信,为国民政府所不容。1945年,歙县国民党保四团将其捕入

相传抓周友仲的时候,保四团官兵并不认识他。第一个就抓了当时的族长,接着又抓了周友仲的管家,均说不是。周友仲在这时显现出了他的担当,不想因自己把一个村子搞得鸡犬不宁,自己站出来承认了。

大刀会以农民为主,包括城乡手工业者、贫苦知识分子和小商贩等,达数百人之众。在宗教、迷信色彩的感染下,会众个个觉得刀枪不入,所行之事亦非正道,以至引来民怨,自然引起执政者的警觉。周友仲入狱后,其儿媳以送饭为名,在苞芦馃中下了毒。周友仲吃了毒馃后,没有丝毫责怪。直言,做得好,做得好。以其一人生命之代价,保住了整个家族。

一代油漆大王,因此殒命,令人唏嘘。

清代古床

在村人的引领下,我们在村民周宝琦家见到了其祖上传下来的一张清代古床,所雕人物、屋舍、集市图景等,手法均为上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妻弟以7000元天价售出。岳父知道后,将其子痛骂一通,并着其赎回,一直保存至今。周宝琦的岳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些老古董一旦挥霍出去,就再也没有了。要让这些祖上的东西,作为传家宝世代传下去。

行走周邦头,古朴典型,沧桑厚重感油然升腾。村中主道上,有父子进士坊,纪念的就是为无辜而死的村民鸣不平的周茂洋和他的儿子周孚裕;有路亭,上有“岐山衍派、昌水开基”字样,意为周氏源于陕西岐山,这里也是吴氏与周氏先祖的祖居地始建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国保单位周氏宗祠六顺堂,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1997年维修恢复五凤楼。之所以保存良好,在于此祠没有做过学校和粮站,更与当地村人的悉心呵护息息相关。我们在探访中得知的村落历史,许多内容并没有写进史集,正所谓“无字碑头镌字满,是非功过后人评。”

2024.5.7于至简斋。

行走新安江|走昌溪(三):从来茶香伴书读

行走新安江 |走昌溪(二):第一世家话古今

行走新安江 |走昌溪(一):孝子碑前说沧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风情】秀才村——周邦头
宗祠:┅心灵深处的港湾!
看看这个村的周氏宗祠,过年贴的对联很讲究
昌溪古镇
【实影记】行摄皖南之昌溪古村2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廿三丁满村吴氏宗祠进祠庆典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