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年背着煎饼去上学,你捎什么咸菜?


坐不上公交车,没有自行车,双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我们背着煎饼去上学。抄近路,七八里路程,上沟下崖的,跌跌撞撞,但从没弄碎过一张煎饼。
周日下午走,煎饼整整齐齐地码在包袱里,背在后背;周五黄昏回,吃得片甲不留,只剩一个空包袱,塞在书包里。


期间,一味地啃煎饼读书。

阴雨绵绵之后,教室窗台上会晒着一摞摞煎饼。天气潮湿,加之煎饼多是刚烙不久,容易出现霉斑。

即使有霉斑,也得吃掉,因为毎顿几个煎饼基本是个死数,不存在“多退少补”。

人人如此,你好意思借谁的煎饼?大学里女友省下给男友,但中学还没进化到那个程度。

没有学生食堂,学校只提供热水。热水也不能完全保障,得抢水喝,甚至仅仅是温水。

有时老师也不吃食堂~~也许那根本不是食堂,就是请一个人做饭。

我清楚地记得在崮寺头初中尖子班,语文老师王成提老师(后任职五莲二中)、杜宝芬老师(后任教叩官中学)等有几次跑到教室,和我们一起啃煎饼的情景。

90年代,仍然有一些学生捎煎饼。在五莲师范教复习班,看见放在教室后面一摞摞的煎饼,有时情不自禁地抽一张,卷个小咸菜品尝——只有在那简陋的教室里,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种贫穷特有的滋味。

一包袱一包袱的煎饼,陪我们度过了漫长、艰难的读书岁月。

回首往事,你还记得你背过多少煎饼吗?

你还记得你卷进煎饼的那些咸菜吗?


1
花生油炸盐粒

你是否曾经“吃盐”?

这里所说的“吃盐”,是指把盐当做一种主料,不是当做一种调料。


如今是细盐,如雪。那时是粗盐,被称之为“盐粒子”。
选一些稍小一点的盐粒子,略微裹上面糊,油炸。

出锅后,放在一张摊开的煎饼上,冷却后再包裹起来。
和一摞煎饼一同裹进包袱里。

吃的时候,在煎饼中间,撒成一条细细的线。
咬一口,除了咸味,还有油香。

这种“咸菜”,在家里不上桌,不食用,似乎是专门用来捎饭的。是不是“油”和“面”都太珍贵了?

反正那些年,煎饼卷什么都好吃。


2
猪大油炒盐粒


猪肉是舍不得制成猪大油的,饭桌上的猪肉必须一块一块地历历在目,那时一种炫耀,看着满足。
用便宜的猪脂撸成猪大油。

还是选一些稍大一点的盐粒子,用少许猪大油炒制,并加点葱花、香菜等等。

吃时,挖一小勺,可以均匀地撒在煎饼上;

但最好不过的是用开水冲泡,泡着煎饼吃。
那种油香和鲜香,回味无穷。

当年日照饭店曾经流行这种类似的汤。花两毛钱,买一碗由猪大油加其它佐料调制的汤。

现在同事的哥哥,曾买过一碗,被一个陌生人哀求道:我尝尝,尝一口。

哥哥不谙世事,结果人家一口就是半碗没了,心疼不已。


3
辣菜疙瘩


逢年过节,捎两瓶罐头,很体面,很风光。一般人也享受不到,丈人有资格接到女婿的馈送,下酒。
罐头先摆在橱柜显要位置上,待些日子,召开贵客。

那剩下的空瓶子,也是无价之宝。
将辣菜疙瘩切成细条,塞满罐头瓶子,正好是一周的量,不多不少。

煎饼卷辣菜疙瘩,是非常经典的吃法。
咬几口煎饼,喝一大口开水。

现在你想想那是很滑稽的吃饭场面:人人头一歪,咬一口煎饼,吧唧吧唧地咀嚼,再咕咚咕咚地喝水,最后起身,抖抖胸前的煎饼渣子。

真后悔忘了细细打量那几个温柔小女生是怎么下咽。


4
大葱和韭菜


有些“咸菜”,也与时俱进。什么季节捎什么咸菜。

光溜溜的大葱,捎几根。 

绿油油的韭菜,捎一捆。

顺便捎着一小瓶自己酿的大酱,比如极品黄豆酱,中品豆渣酱,次品麸子酱。

满教室大葱味、韭菜味,谁也别埋怨谁。

除了几个机关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娃,生活大差不离,都没有吃肉的资本。

那时,没有早恋,是不是与男女生都满嘴大葱、韭菜味有关?


5
炒咸白菜


大锅熬扁豆,糊锅贴子,一直是我的最爱,百吃不厌。

除此之外,大锅熬大白菜,也很好。

父亲在学校周围村庄出伕子(方言,服劳役),午饭时去送我一盒饭大锅白菜,没有一片肉,只有几片豆腐。父亲看着我吃得干干净净。

多日不吃菜,味道美极了。只是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的午饭。

类似大锅熬的大白菜,不容易捎,不容易放,也不紧吃。

怎么办?

就用尽可能多的大盐粒子,炒大白菜,既咸又干,从而确保一周的量。

卷进煎饼里,咸味掩盖了大白菜的鲜。

大白菜也无奈。


6
煎大豆腐


一般家庭,偶尔能捎一回。一个学期也就捎那么三四回吧。

嫩豆腐没人愿意要,村妇喜欢老的,越硬越好,水分少啊,所以她们爱选笸箩四周的豆腐~~那儿受力大,豆腐老。

老豆腐切成细条或薄块,多盐腌制,再上锅煎得金黄,刚硬。
可以卷着吃,也可以就着吃,咸齁齁的,豆香味美。

叩官公社放映员之子邓永平坐在我的后排,非要让我陪他回家拿咸菜,他的吃光了。

我实在不愿意耽搁时间,就把最后一块咸豆腐给了他,自己留下辣菜疙瘩条。

递给他的那一瞬间,我就后悔了。


7
咸鱼头子


不是每周都能吃到,不是每月都能吃到,不是每学期都能吃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它是奢侈品,极品。


冬天生火炉,带来的咸鱼放上小小一条,嘶嘶作响,满教室咸鱼味。这种吃饭,只属于极个别的大胆男生。

多数还是早早烤好,带到学校。

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卷进煎饼。
那种齁咸齁咸的香味,欲罢不能,至今仍残存在心中。

咸鱼,不是每个村的供销社代销点都可以买到。

我村北邻是宋家村,它的代销点是周围最大的。

售货员是一个年轻妇女,高个子,长脸,也笑——那时都是一副不爱搭理你的态度,她算是好的了。

某一次,我买的咸鱼多掺杂了几个鱼头。年幼无知的我,怕她,没敢说别的,拿回了家。

其实也是馋的,舍不得不要。


8
咸鸡蛋、鸭蛋

鲜鸡蛋,咸鸡蛋,很少见到带进教室吃的。
在农村学校里,那时它们仅仅是一个传说。

一个鸡蛋换盐,换针线,换本子,村妇恨不得早一天从鸡屁股里掏出来。
谁舍得吃?谁舍得腌了吃?

我听同时代的同事说,他捎咸鸡蛋,也捎过几次咸鸭蛋。
他的父亲在公社供销社当头头。


9
特例:炸刀鱼

谁捎过油条?没听说。

谁捎过猪头肉?更没听说。

好像只有大正月初上,也能捎一个饽饽。

也能捎几截炸刀鱼~~都是家里从口里使劲省出来的。

饽饽就咸菜,刀鱼卷煎饼;咬一片饽饽,啃三个煎饼。

幸福是不能重叠的。

时代穷得叮当响。说多了,都是泪。

单一又简单的咸菜,不但委屈了我们,也委屈了煎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兰之声||《诸城的味道》作者:陈光 朗诵:罗兰
鱼锅饼子
舌尖上的五莲——忍不住怀念家乡的味道
家的味道——家常小豆腐
煎饼吃法
看看震撼的中国版“胃癌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