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启示录130:有道者和光同尘

导读:

老子为什么告诫我们,有道的人不仅闭口不言,甚至要关掉耳朵和眼睛?普通人都设法有锋芒,做人上人,为什么有道之人反而要让自己回归普通和平凡?有道者和普通人内在最大的区别又是什么?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

老子曾经在《道德经》的第4章当中提到过和光同尘,第56章又再一次提到了“和其光,同其尘”。我们来看。

0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告诉我们,真正领悟了大道的那个人,他是不说的。那些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的人,可能根本没有领悟大道。

一个真正领悟了大道的人,会闭上嘴巴,轻易不讲话,也会关闭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所有这些和外界接触的感觉器官。

而且呢,收敛自己的锋芒,磨掉自己的棱角,能够化解内心的思想上的纷纷扰扰。

收敛自己光芒,尽一切努力做到跟普通人一样,差不多看不出来区别。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称为玄同。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自然而然分别心就不那么重了,不会对这个亲一点,对那个远一点。

在是非利害贵贱方面放下二元对立,一视同仁,真正能够做到平等心,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才最为天下人所称道,所看重。

02

读完这一段,我们先要问自己第一个问题,老子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啊?我们要用老子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老人家在《道德经》的一开头就讲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

能够用语言去表达的这个大道,根本就不是宇宙当中恒常不变的那个最本质的大道。道的本质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述的。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14章中还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还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继续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大道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确确实实存在的大道,没有人能看清它长的什么样子,它也不会发出什么声音。

你也没有办法用任何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到它,用任何的语言、文字甚至图画去描绘它。

这也就是佛家人常讲的:不可说。其实不是不想说,是真的没有办法说清楚。

那反过来说,不管是专家也好,学者也好高,高僧高道也好,越是讲得头头是道的人,我们可能要打个问号。是不是真的悟道?

讲到这儿,我要做一个自我批评。花了这么长时间,花了这么多心思,讲《道德经启示录》,用老子的话说,这也是言者不知啊!

但是呢,自己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一些人认识到《道德经》是一本宝书,能够抽点时间来阅读。

我只想起到一个小板凳的作用,大家可以踩着我的工作,然后能够亲近老子,亲近《道德经》。

并且能够做到在读老子的时候,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参照的,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至于我说的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价值?根本也不是我所关心的。

老子说:言者不知生活当中大家也都知道,一瓶不满半瓶晃。

其实在今天,专家满街走,大师多如狗的时代,别人的讲座分享,我们可以听,但可千万不能迷信。

文字也好,语言也罢,那都是导航,真正的路还得自己去走,亲自去体验,千万千万不能盲从。

03

我们再来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真正有道的人把自己的门户给关上?把光芒隐藏起来?本来有道却要显得跟平常人一模一样呢?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其实说出去的话,有的时候就像射出去的箭,不知不觉当中就有可能伤到人,就有可能给自己制造矛盾,给未来制造祸患。

还有,只要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竖得直直的,跟外在的六尘去接触,我们的六根就别想清净,六根不清净,心就别想安静,别想平和。

心如果不安静不平和的话,我们就会被外在的人事物给带走,就像被狂风吹拂一样,这颗心永远是波澜壮阔,永远得不到平静。

我们的眼睛是好五色的,耳朵是喜欢五声的,嘴巴是喜欢五味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只要我们的心被外在的事物牵着走,就会分别越来越重。一旦心有分别,就会有贪求,有了贪求之后就会跟别人发生矛盾。

自己会做思想斗争,跟别人会发生纷争,心不静下来,六根不关掉,自己内心是没有办法苏醒的,永远也找不到自己。

普通人一定都希望要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要显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就会千方百计的让自己有棱有角,锋芒毕露。

有了锋芒就容易扎到人。伤了别人反过来还伤到自己。

如果内心已经没有分别了,少了贪求了,没有那么多纷乱的念头了,不就达到了《金刚经》上讲的“善护念”的境界了吗?

就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会变得平静,不容易被外在所牵绊。

而且收敛了自己的光芒,混同于世俗,这样也就不太容易被别人嫉妒,被别人恨,被别人打击。

04

大家看,普通人和得道的人正好相反。

普通人都是千方百计地想逃离平凡,不想做平凡人。而有道的人,却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回归平凡,外表平凡。

普通人都千方百计的想做人上人,而得到的人时时刻刻要让自己做人中人。其实目的很简单,都是为了减少冲突。

所以这一章的最后,老子告诉我们: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这几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的角度是得道者面对外物的时候。因为他心已经很平静了,不分别了,不贪求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对天下万事万物一视同仁。

最能够表达这段话的一个例子是南怀瑾先生。南怀瑾先生的孩子们对他有一句评价:老先生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

这种境界,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儿女和自己的学生跟普通人一视同仁。

得道的人能够看到万事万物有共同的根本,能够看到好的东西背后藏着坏,坏的里面躲着好。

现在是好将来有可能会变坏,现在是坏,过一段时间可能成为好。

利和害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好和坏是共生共存的。所以心就会平等,平和。

05

另外一个角度是外在的人事物看待得道者,对待得道者。对这个角度,明代的高僧憨山大师的一段话说的特别好:

圣人造道之妙,大而化之至于此,其心超然尘表,故不可得而亲。精诚动物,使人见而不能舍,故不可得而疏。淡然无欲,故不可得而利。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

视王侯之位如隙尘,故不可得而贵。披褐怀玉,故不可得而贱。以其圣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此其所以为天下贵也。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得道的圣人,别人在他面前既没有办法跟他特别亲近,就像孔子一样“温而厉”。你又没有办法疏远他。

你想亲近他又不敢冒犯他,你不能够用利益去诱惑他,去收买他,你也很难害他。这是真正得到道中庸之道的人,真正与道合一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老子讲了这么多就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道的人一定是外圆内方的,而且看起来非常平凡。

他跟我们普通的平凡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智慧比我们要通透,他内在有一个坚守。

而我们普通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很普通,但是我们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内在很难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坚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泰解读《道德经》2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读《道德经》:“道”的涵义
【助力抗疫】有道者与普通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
学道必须天赋异禀吗?《道德经》这一章,老子给普通人指了条明路
被忽视的《道德经》说明书,老子的大弟子写于2000年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