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启示录336:凄凉背后有辉煌
导读
孔子晚年为什么感叹没有人了解他?他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并且晚景凄凉,为什么又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呢?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伟人和圣人都有辉煌和凄凉,但在先后上往往相反?为什么说孔子和朱熹、王阳明的心是相通的?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宪问篇里有一则,是孔子晚年发出的感慨,读了之后让人心酸。
01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晚年周游列国,撞了一脑袋,回到鲁国了,自己喜欢的人相继离开了自己。
回想起自己这艰难而又没有建树的一生,没能实现自己恢复周礼的抱负,老人家内心应该很苍凉,对他的得意门生子贡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呀!
子贡同学马上问孔老师:为什么说别人都不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我不怨恨上天,也不去怪罪别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能够真正知道我、理解我的,恐怕只有老天爷吧!
02
读了这则《论语》,又读了朱熹先生的《论语集注》,我的第一个感慨是:知孔子者朱子也。
朱熹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仁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
朱熹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说,老天爷不帮忙孔子,孔子不怪罪老天爷。执政者们不了解孔子,他也不去责怪怨恨那些执政者。
孔子作为圣人,他一直致力于的是修理好自己,让自己循序渐进,不断地进步。待人接物上,处理人事上,一天比一天好。在通过这些人事的修炼上,慢慢地领悟了天道。
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超出了普通人,他得到了那个玄妙之道,只能他自己心领神会,而没有办法向别人说明白,讲清楚。
圣人就是圣人,要不然后世也不会让朱熹他老人家,在孔庙里陪着孔子,圣人的心是相通的。
03
读了这则《论语》,感叹于孔子晚年的凄凉,同时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圣人,他生命终结前的悲惨,那就是耶稣。
我们先来看孔子,周游列国14年回到祖国,已经年迈了。自己最最亲密的学生子路,被人在卫国打死了,还剁成肉酱。
自己最最欣赏的,认为能够传承自己道统的颜回同学,早早地生病死掉了。就连自己的独生儿子孔鲤,也死在了他老人家的前面。据介绍,孔子晚年只有子贡和高柴两个同学在身边。
他老人家为了理想奋斗了一辈子,想要恢复周礼,结果被打击、被误会、被委屈了一辈子。14年周游列国,从一个失望走向另外一个时候。据资料介绍,被拒绝了72次。
如果我们在那个时代,我们了解孔子的遭遇,一定会为他抱不平,一定会觉得他太悲惨、太凄凉。
读了这则《论语》,让我回忆起前几年去以色列参观,克西马尼园里面有一个很小的雕塑,是耶稣趴在那个地方哭泣。
这是他被捕之前,已经知道自己会被出卖,自己会被捕,甚至会丢掉性命,他也有委屈,他也有不平,他也有恐惧。
但圣人就是圣人,孔子没有怨天尤人,耶稣也没有。耶稣也战胜了自己的不平和恐惧,坦然地、平静地去完成他的天命。
04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还可以引申一下,圣人和伟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读历史就会发现,史书上的伟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往往都很辉煌,很受崇拜,可是他们死了以后就不一定了。
有的人还会被别人挖坟掘墓,甚至鞭尸,更会被无数的读书人和艺人戏说与调侃。有的、没有的,轻的、重的,一个接一个的屎盆子会扣到他们头上去。
所以,我们可以把伟人的生命轨迹,概括为生前的辉煌,到身后的凄凉。而圣人和伟人恰恰相反,孔子也好,耶稣也罢,他们都是从生前的凄凉走向身后的辉煌。
我们只要到山东的曲阜,去拜拜孔庙,去参观一下孔林,就会明白一件事儿。身后的辉煌,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够和孔子他老人家相比。
我们去欧洲看一看,一个又一个高大巍峨的教堂,就会明白,欧洲历史上那么多的君王,有几个能敢和耶稣相提并论。
这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多像一个太极图。
05
2016年2月17号,精读这则《论语》,我写了两段心得,先来分享第一段:
孔子一定是体悟到了那个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天地之间最伟大,最神秘的存在,读懂了天地之间那个最强大的意志。
这个力量,这个存在,这个意志,一定是很平易、很简单,但同时又是很难悟透的,很难描述和言说的。普通人智慧达不到,听不懂,而让他看起来曲高和寡,倍感孤独。
但我们相信孔子他老人家的内心,一定是异常光明的,他深信自己和天意是相通的,否则很难解释,他72次被拒绝后,仍然坚持的行为。
不知道当时孔老师内心是否痛苦,但从其身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上天是知孔子的。
有人说教育是百年大业,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做的事不被理解很正常,因为他做的是千年大业,要不然也不会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一定有委屈、不平、痛苦、烦恼,但是他跟我们普通人相比,和当时绝大多数的小人相比,能够战胜,能够走出痛苦、委屈、不平和怨恨,这是智慧的升华,也是人格的进一步提纯。
06
那么孔子在自白的时候,讲了下学和上达。那什么叫下学?什么叫上达呢?16年2月17号,我写了第二段心得:
圣人必居中,下学和上达可以解释为能上亦能下,不上亦不下,天理和人事已经融会贯通。
在人事中见到了天理,回头又用天理指导自己和审视处理人事,将天理和人事打成一片,用语言是很难描述的,唯有太极图,能较为形象地表达这种境界。
孔子他老人家也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也像普通人一样待人接物,这一点跟普通人没有区别。
普通人跟圣人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不能够从事中彻悟天理,而圣人可以。用后世王阳明的话讲:圣人可以通过事上练之后,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明心见性,就是领悟到天道。
圣人领悟天道之后,不会在那孤芳自赏,他一定要把领悟到的那个亘古不变的法则,再回头应用到待人接物中去,这又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
圣人从一件一件的事中领悟和归纳出来天理,又用天理去指导自己面对的每一个人,自己去做的每一件事儿。知和行是完全合一的,我们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这则《论语》读完了,我们会为孔子当年感伤,也会为上苍给孔子身后的辉煌而感觉到欣慰。
记得当时是听北师大的李山老师给我们讲《论语》,他说孔子的弟子们之所以都很贤良,是因为有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榜样。
我们至少应该向孔老人家学习,不怨天,不尤人吧。就算做不到上达,至少把下学做得再好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载:我读经典系列(1):先秦诸子(易中天)
王夫之对“恕道”的诠释
<P>王守仁之《传习录》(上)21</P> <P></P>
“人不知不愠”略说
帮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宋明理学
《传习录》之黄省曾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