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启示录419:守好本分别过头
导读
为什么孔子能从服色不正看出执政者们上梁不正?为什么拿二人转和京剧对比,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特别不喜欢郑国的民间音乐?为什么音乐抒情而不滥情,通俗而不庸俗很可贵?为什么说口才是一把锋利的刀,有口才、没道德的人是坏蛋中的大坏蛋?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阳货篇里有一章,孔子告诉我们,他特别讨厌三件事。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特别厌恶紫色取代了朱红颜色的正位,我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周代的正统的雅乐,我厌恶那些伶牙俐齿,颠倒黑白,呈口舌之利,最后颠覆国家和世族采邑的人。
01
我们把这章《论语》读完了,先要问自己第一个问题,孔子他老人家那么有学问,怎么会跟衣服的颜色较劲呢?
首先,孔子是坚决捍卫周礼的,他一生努力的核心就是想恢复周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诸侯国国君的服装,颜色应该是朱红,也就是大红色,正红色,因为这个颜色比较纯正。而紫色属于杂色,是红色和蓝色合在一起之后产生的颜色,它不如朱红色纯正。
那么,诸侯国的国君,既然原来都是穿红色衣服的,什么时候改穿紫色的呢?带头的人按照历史的记载,应该是齐桓公。
也许齐桓公觉得自己是霸主,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地位不一样,他要显示自己的区别,所以他要穿一个跟其他诸侯都不一样颜色的衣服。
那比红还要红的就是紫了,要不然今天中国人也不会常说红的发紫。
齐桓公带了这个头之后,然后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慢慢慢慢地都像今天追星族一样,把自己的衣服从红色改成了紫色。
02
《左转》的哀公27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卫国有一位大夫叫浑良夫,他驱逐了当时的国君卫出公,帮助卫庄公上台。也就是他把原来的国君给废掉了,赶走了,重新立了一个新的国君。
按理说,他应该是新国君卫庄公的大功臣,但是卫庄公最后却把他给杀了,杀他的原因就是因为浑良夫穿了紫衣狐裘。
这件事说明什么?一是孔子所在的时代,诸侯们穿紫衣应该已经是常态。也就是说,各诸侯国君服色都已经不正了,都已经不符合周礼了。
我们在此基础上,如果发挥一下,引申一下,那就是各国的上梁们都已经开始不正了。他们自己带头先破坏规矩的,破坏周礼
另外一方面说明,虽然国君自己不正,但是他们对礼制还有基本的坚持。
对于他们的下级人服不称,也就是衣服和人的职位不相称,这种僭越、犯上的行为还是零容忍的。你穿紫色的衣服,说明你有野心,说明你想犯上。
尤其是这个浑良夫,他是有前科的。
同样是《左传》襄公27年中有一句话:服美不称,必以恶终。也就是说在春秋时代,如果一个人穿的衣服跟他的社会地位不匹配,是性质比较严重的,甚至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孔子应该是从国君们服装的颜色看到,他们的心已经不正了,所以他才会很痛心。
他表面上说的是诸侯国国君的服装颜色,本质上讲的是这些诸侯们的内心已经不够中正。
03
那我们还是再继续追问孔子,为什么那么讨厌河南民歌呢?
我们可以近似地把当时的郑声理解为今天的河南,郑声就是中国的民间小调,流行的歌曲,相当于今天的那些抒情歌曲。
《诗经》的郑风中的歌词多为情歌,表达的都是男欢女爱,这种音乐是最容易流行和传唱的,我们今天仍然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音乐的最基本的功能和它的价值就在于抒情。民间的音乐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可能会不那么节制,有些过分。
我记得自己曾经在河南听过豫剧,一位女艺术家唱一段悲腔儿,唱的我们现场每个人都感伤,都落泪,而且她本人也真实地流下了眼泪,说明她在情感的抒发方面是淋漓尽致的。
而我们再去看京剧的时候就发现,即使是表现人物悲伤,他也不会像其他地方剧种那么淋漓,是有节制的。
我们可以近似的把当时周代的雅乐,理解为京剧,郑声理解为民间的戏曲。
普通老百姓情感的抒发是一定要痛快的,这很好理解,这是因为他们情感的抒发追求痛快淋漓,所以在民间特别容易得到共鸣,也特别容易被传唱。
我从小在东北长大,东北的二人转早期有一些剧目非常好听,跟河南的豫剧是一样的,因为都产生于民间,所以他们在情感的抒发上面都是非常的痛快淋漓。
他们追求的是极致,而不是节制。这些演员的唱腔,很容易把我们情绪带到它的情节当中去。
04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民间的音乐诞生于民间,很有可能会为了通俗而产生庸俗的情况。
今天东北的二人转,就是因为在通俗和庸俗这个分寸的把握上做得不够好,才广为被诟病,就是一个原理。
我们理解了今天的二人转,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不喜欢郑国的民间音乐。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孔子不反对音乐,不反对抒情,但是他反对滥情,反对抒情过度而没有节制。
尤其是他认为音乐对百姓是有教化作用的。就跟我们一唱《我和我的祖国》,对国家的那种敬畏感,亲切感自然而然会从内心升起。
但是,民间流行的小调,因为抒情过度,甚至过于庸俗,不仅仅起不到教化的作用,还有可能教坏更多的百姓,起反作用。
表面上,孔子是在维护官方的正统音乐,实际上他还是怕官方到民间,在情感的抒发上,在艺术上,做的太过分,没有遵守中正之道。
05
读了这章《论语》,我们还要再问第三个问题,孔子他老人家教弟子的课程是有口才学的,子贡就是口才最优秀的弟子,那他为什么又说讨厌伶牙俐齿的人?
其实很好理解,口才这个东西就像一把锋利的菜刀,落在一个好厨师手中,这把菜刀能做出美味佳肴。
可是这把锋利的菜刀要是落到了一个坏人手上,就有可能被拿来去做恶,甚至是去杀人。
口才是中性的,一个有口才、又有道德、有底线的人,会运用他的口才去阐明道理,教化他人,化解矛盾,保国护民。
而一个有口才,但是没有道德,没有底线的人,则会为了他不可告人的一己私利,颠倒黑白,没理他也要辩三分,甚至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祸国殃民。
这些人就会成为大坏蛋中的大坏蛋,超级坏蛋。
所以,孔子讲他厌恶逞口舌之利的人,本质上还是厌恶的内心不正,外在言行过度。
他厌恶的不是口才本身,而是表里不一,而是是非不明,而是心不正。
06
其实我们反复讲,把《论语》真的读进去了,读透了,读懂了,就会发现讲来讲去就是“分寸”二字。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因为时空条件、自身角色的限制,来决定我们待人接物的言行。
我们的言行要跟自己的内在外在条件相匹配,这样才能不越位,不过分。
用孔子的话讲,名正了,言也就顺了。名正言顺,国家就容易治理了,老百姓也就容易安心了。
说来说去,咱们就要记住,千万千万别过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记·玉藻》研究
为什么管仲能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呢?
孔子的B面:僭越不能忍,叛乱可以接受
中国史话简编25
俗语“三十而立”,你立了什么?牢记古人的忠告,受益终生!
孟子的口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