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启示录089:怎样理解学问思辨行之间的关系

导读
中庸书中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把知与行分离,让我们的教育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为什么说五者一起用力就能做到知行合一呢?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中庸》第二十章第13小段,开头的一句话,十五个字非常有名,很多大学甚至都把它刻在石头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的大学会把它缩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是一个人自我提升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五个方法。咱们今天读《中庸》,不要轻易放过去,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五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而且这个问题往大了讲,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走向。
01
我先把今年2月23号,自己精读《中庸》写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看起来似乎是博学在最前面,笃行在最后面,但是实际上这五点就像一只手的五个手指。
伸出手来,看着是一根是一根,五个手指彼此是独立的,但是实际上彼即是此,此亦是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本质上同属一只手,五者之间的分别是表面的,统一则是本质的。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如果攥成拳头,才是最有力量的。
只要分析下我们的日常就能知道,很多知识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发现的。甚至我们一边做还一边在思考,一边在分析。
也可能会在做的过程当中,同时向别人请教,或者是自己问自己。
这本质上应该就是大思想家王阳明特别强调的那个“知行合一”吧。
02
如果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要点完全的割裂开来,一定要分出谁先谁后,很容易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只学不问。
今天学校里的学生,企业里的员工,只学不问的人可不是小比例。
第二种是只问不思。能够发现问题,也能够向人请教,但是自己不愿意做独立地、深度地思考。
再或者是只思不辩。看着好像在那里想,但是辩不清好坏真伪。
更容易出现只辩不行,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窍不通。只会说不会做,成了一个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食古不化的迂腐学者。
大学里面这种食古不化的,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从古到今,这种只会读书不会做独立地思考和辨别,更不会把读到的书、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现代的科学,之所以强调要大量地去做实验,关键就是在做中学,在做中问,在做中思,在做中辩。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知行合一的。
知道了要去做,要在做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明辨归纳,然后再优化做法。
今天的人喜欢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其实本质上也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理事不二。
03
如果认真反思中国式教育,就会发现,我们把知和行割裂了,结果是培养出太多的高知低能的人。
如果对《中庸》书中这“择善而固执”、“反身而诚”的五大关键,看成是独立的,有先后顺序的,那反而是背离了中庸之道。
真正的中庸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对立统一,是平等心和平常心,是知行不二,理事合一。
也就是说,知当中有行,行当中有知;知当中有问,问当中有知,彼此都是一体两面的、不可分割的。
所以真正地领悟了中庸、中道的本质,应该是边学边做,边做边问,边思边辩。
只要发动了一个力量去做了其中一件工作,那就同时发动另外四个力量,五个方面同时发力,这样才是真,才是真真正正意义上的精进
04
分享完了我二月份写的心得,再引申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犯了两个致命的错,或者是出了两个方面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我们把知识的学习就完全等同于学习,所以就会出现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很多孩子会做题不会做事,甚至不会做人。
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到了该反思的程度。
就相当于孩子长了两条腿,两条腿是不一样齐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再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很多所谓的人才,是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长得不全。就算是五个手指都长了,某些手指是失灵的,根本攥不成拳头。
我们可以想想看,清华北大确实是培养出来了很多好的人才,那有没有相当比例的废品呢?有没有培养出来一些不知道感恩的白眼狼呢?
普通的一个三本,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是其中也会出那么一些一定比例的做人做事都非常优秀的精英。
我们把做题和做事、做人割裂开了,做人做事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05
如果我们一开始把所有的心思精力都投放到让孩子做对题上,没有花心思去培养他做人、做事,再往下发展,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就会出现很多适应不了社会的人,不能够跟别人良性互动的人,就会出现很多怨天尤人的人,就会出现很多光说不练的人。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同时抓,同时用力,相互促进的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只关心孩子考多少分,能考上什么学校,而是从小能够五个方面一起抓,那么这个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概率实际上也会增加。
就算他考不上最顶尖的大学,他的综合素质也能保证他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明白这些道理明白的很晚,甚至有的时候有些遗憾都不能弥补。
06
再有,我们今天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手机,那些短视频,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地球上的某个角落的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
我们似乎可以无所不知。但问题是好像我们什么都知道了,最后却活成了废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独立思考、小心求证、明辨是非和真伪变得越来越稀缺了。
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被网络上的信息带成了会喘气儿的韭菜。
首先,我们没有独立的主见了,完全随风倒。第二个,我们正在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一茬一茬地收割。
博学对于今天的每个人来说,已经都不是问题。哪怕你考不上好大学,甚至你考不上大学,你都有很多方式学习知识。
但是,审问、慎思、明辨呢?我们能不能够边做边思考?边思考边做边请教呢?
这样我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独立思考、明辨真伪。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不就成了能说会练的真把式了吗?
能说会练不就是知行合一吗?知行合一不就是中庸的境界吗?能做到中庸,不就是君子了吗?
我们是不是应该每天放下手机,独立地去思考?写写思考笔记呢?
让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形成一只强大的拳头。五个方面一起抓,五个方面都要硬,想不优秀都很困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博学之,审问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及意思
博学之,審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语出礼记中庸 早上好![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各高校校训
20所著名大学校训,看见中国文化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