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祖坛经启示录018: 怎样理解惠能说的五个没想到
导读
听了五祖讲解的金刚经,惠能一口气说了五个没想到,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发?我们该怎样理解生命的本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是手拿钥匙找钥匙?为什么说死亡可以看成换一部新手机?看破的人为什能让心病不治而愈?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五祖弘忍大师,半夜三更把惠能约到了自己的房间,把门窗都遮起来,给他做了一次秘密的一对一辅导,专门给他讲《金刚经》。
当听到五祖给他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他悟到了一句话,一个最根本的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01
虽然禅宗特别强调超越语言和文字,强调心领神会,还总喜欢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六祖惠能悟到的这句话,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地放过去。哪怕我今天说不明白,但能够启发大家重视这句话,也是价值巨大的。
首先,我们也应该知道,自己的生命不是这个一百多斤的肉身。
我们生命最本质的存在,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相而又无生无灭的本心,又称为自性。如果真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人生的困扰会减少一大半。
其次,外在的人事物是完全中性的,自然而然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是非善恶。
让外在人事物有了是非善恶的,完全是人的心理作用,是人的分别心在作怪。
在造物主那里没有异虫和害虫的区别,没有大小、多少、对错、好坏,让外物有好坏的是人的私心。
02
还有,人的本心拥有强大的转境能力。
同样一件事发生在甲身上,就会痛苦万分,而发生在乙身上,可能根本就不当回事儿,甚至还能够转危为机,变不利为有利。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外在人事物对人的影响力,最根本上决定于人心对外物的反应模式。
也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外在的人事物,让自己困扰和烦恼,而困扰本质上是心灵上的自我折磨。
困扰的根本是自己的心,没有看开,没有看透,没有想通。
人生所有对外物的感受,都取决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决定于心外之物。用今天的话讲,我是一切的根源。
以后碰到不开心的事,不要过度地去关注那件事,而是应该反观和调教自己的心念,这样才是治本之策。
再引申和发挥一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来实现调整世界的目的。
03
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人就不用再和外部世界形成对立了,不再拼命和别人较劲了,从而将决定人生命运走向的控制权,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惠能在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以后,立刻向老师报告了自己开悟以后的心得。
连说了五个以“何期自性”开头的排比句。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口气说了五个没想到。
04
我们先来看“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开悟前的惠能和今天没有开悟的我们一样,一定也有很多焦虑,有很多困扰,有对以往的悔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焦虑。
反正就是心理上总是有很多事儿想不明白,放不下,就是做不到心平气和。
内心永远无法回归平静与空灵,总是想能让自己的心里清爽一点,清净一点,但却总是做不到。
现在大彻大悟以后,他突然明白,我们人人都想拥有,都在拼命寻找的平静、清净与自在,本来就在那里。我们普通人的境界很像手里拿着钥匙,却在满世界找钥匙。
我们总想从烦恼的此岸去到解脱的彼岸,结果发现,那个清净无染的彼岸,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
也就是说,烦恼是心上的事,只能靠心来解决。
当自己不向外攀缘,关掉六根,或者不再对入心的外物产生分别、好恶和取舍的时候,我们本来清净无染的心就会自动显现。
05
我们再来咀嚼一下惠能报告给五祖的第二句话:何其自信,本不生灭
惠能之所以会说,真没想到人的本性自性竟然是无生无灭的,是因为他在开悟前,肯定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对生死充满了困惑和恐惧。
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来自何处?未出生之前在哪里?也不知道死亡以后自己还在不在?如果在,自己会去哪里?
看到自己生理、心理每天都在变化,看到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生老病死的人生剧集,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无知,也很无助。
似乎在一个管道中,向前看一片漆黑,回头看还是一片漆黑。
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贪生怕死的战战兢兢之中,糊里糊涂地过完了一生。来的时候很迷茫,走的时候更迷茫。
当他瞬间明心见性,并且明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之后,才突然发现,所谓的生与灭,也是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误解。
眼前有生有灭的万物,包括自己的肉身都只有一刻不停地转化,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灭。
尤其是当明心见性以后,就会明白,生命的根本并不是一百多斤的肉身,而是那无形无相,不能看见、不能表述的本心。
而本心自性,既没有生,也没有灭。
所谓的人的一生,不过是相当于换了一个新房子而已,直到把这个新房子住倒为止。
用今天的生活体验来比较,就相当于换一部新手机,而原来的手机中的资料、信息,都可以一起备份到新手机中。
我们所谓的生死、死生,不过是自己不断地在换手机,甚至是一部手机不停地换壳的过程而已。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灵魂的手机,就是我们本心的手机。
这样一来,人就会明白,贪生怕死很荒谬,是自己在骗自己,我们贪恋的生,也就是自己的肉身看似无常,但内在本心则是没有生也没有死的。
我们想要的不用想,本来就有。我们所担心的死亡,根本就不绝对存在,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
能明白了这一点,人心头最大的一块石头,就会自动消失,就会长出一口气,压力彻底释放,所以惠能才会说:没有想到,自性是没有生灭的。
06
我们再来看看惠能向五祖汇报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心得:何其自性,本质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只要我们读过260个字的《心经》,就更容易理解这句话。《心经》中佛陀告诉弟子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能够用感官感知到的外物都是空性的,都是无常的,都是缘生缘灭的,但究其根本而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存在形态变来变去而已。
人如果不能明心见性,不能看懂自己和世界的本来面目,就一定会为得失所困。
看不透万物本质上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人就会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事物产生分别,并在分别的基础上产生好恶。
喜欢的想占有,不喜欢的想摆脱。得不到的或者是甩不掉的就会焦虑,就会烦恼。
心里就七上八下,不得安生,在患得患失中自我折磨,就活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一旦可以明心见性,才会知道自己的生命最根本的存在,也就是本心、自性,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既不会上,也不会下;既不会净,也不会垢。多少、上下、垢净的感觉都是自己后天的分别心在作怪。
原来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失与得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无失无得则是本质的,永恒的。
如此一来,分别心自然会淡,甚至会消失。烦恼的根被刨掉了,也就不会再疯狂增长了。
如此一来,面对得失、荣辱、爱恨乃至生死,都可以如如不动。用今天的话讲是不在乎,达到孟子讲的不动心的境界。
外部的世界无论如何变化,自己都不会被干扰,被带跑,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至于惠能向五祖报告的第五句心得,本质上就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本质上还是在讲原来以为是万物在来扰我,实际上是我在自扰。
万物道法自然,而人不见自性。心有分别,有我执就把自己的喜好投射到了万物身上。
我们所有的感受和困扰,表面上看,是来自外部,但本质上则是自己内在的分别心、好恶心和执着心。
人的心态变了,万物也就跟着一起变了。
惠能讲得这么多“没想到”,不就是在告诉自己,也告诉今天的我们,以前用力用错地方了,别再和外在的人事物较劲了,那是南辕北辙。
真想获取心灵的自在,应该反观自心向内寻找,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用自己的心药才能彻底治好自己的心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心见性
禅修悟道:一切有相,皆为心相;但得本来,万有尽明
都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到底是什么……
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达到内心的澄明
性,心,意,及沉睡的意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