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读 | 003:《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2022共读一书计划#

“Read One Book Together”

【本期推荐】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全3册)

003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作者:贾平凹 | 史铁生 | 沈从文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0
页数: 224
定价: 36.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6815694

豆瓣评分:8.2

003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2

作者:沈从文 | 史铁生 | 吴冠中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年: 2020-7
页数: 256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8452959

豆瓣评分:7.1

003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3
作者:季羡林等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56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6827802

豆瓣评分:7.7

  读书札记一: 

/洛尘/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这是一套民国大家的散文集,我读的是第一本。翻开书时已临近春节,先读了前两篇,分别是老舍的《我的母亲》和季羡林的《一条老狗》,都是纪念母亲的,情真意切的思念和痛悔在文中如行云流水般缓缓流淌,读完两篇,赶紧暂停,作者文字的伤感时不时地会惹出眼泪来,毕竟要过年了,年节间还是要喜气一些,年后再读吧。

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于是再次翻开了书。第一本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亲情;第二部分讲述爱情;第三部分则是关于朋友师长。

很喜欢胡适的《我的母亲》: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这一段话便足见胡适眼中的母亲温和仁慈且宽容待人,胡适在母亲身边只生活了十二年,而十二年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足以影响人一生,胡适母亲在没落大家庭身为当家后母,忍辱负重勉力支撑,描述的种种小细节显示了母亲柔而不弱,善而有致的品性,对待孩子从来不纵容宠溺,而是严格约束教育。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年节间不敢读此书还有另一个原因,年前,父亲突然显现了各种阿尔兹海默症的征象,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难以接受的事实。父亲年轻时帅气聪慧且多才艺,工作时是单位的支柱,盛年时是我们家的顶梁,对我们来说是慈父,很少责骂我们,也几乎听不到他跟别人争执,是个极温良敦厚之人。如今,就在半个月间,父亲会想不起哥哥们的名字,不记得所在是自己家,清醒时常常要妈妈把我们的名字写下来,他一遍一遍的抄写,把写着家人名字的纸小心折叠放在身边。看过年轻时的父亲俊朗聪敏的模样,这一时间如何能接受父亲现在的变化,读着别人笔下的亲情,更忍不住潸然。

“我爱这悠长的旅程,可以从容地想你”这是沈从文之于张兆和的爱情;“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这是朱生豪对宋清如的深情;冯骥才的《老夫老妻》则以吵吵闹闹的人间烟火气生动表现如何才是与子偕老。

说到情书,最喜郁达夫的信手拈来:“我对你的迷恋穿梭在这广袤的夜空,你的梦如轻纱,缓缓掠过我满布皱纹的额头。”深情隽永而没有一丝造作。

柔石的《别》是一个小品文,描画了一对情深小儿女的雨夜作别,依依难舍:“照时机算,今夜必得走了。”“雨很大,有理由的,你听外面。”“他惺忪地坐在床上,向她微笑一笑:“我爱,小'雨’很大罢?还有什么理由呢?”深情跃然纸上。

关于朋友师长的部分,最喜欢读的还是从小就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如今读来,鲁迅先生的生动笔触刻画的藤野先生不拘小节却严谨治学、认真传道授业的形象依然可亲可敬。

本书大多是民国著名大家的文字,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白话文尚存古风的优雅,含蓄深情而隽永,读来尤其享受。

推荐指数:4.5星

  读书札记二  

/蛋黄在游荡/

这是一本有会心一笑亦有潸然泪下的书。当我打开它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能从它这里收获丰润我内心的能量。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系列有3本,我读第二本。

开篇第一章是浓情蜜意:二哥沈从文写给三三的“但一个人心中倘若有个爱人,心中暖得很,全身就冻得结冰也不碍事的!”和许地山的“我们最愉快的时候岂不是在接吻后,彼此的凝视吗?”以及“鲁迅和许广平的小白象与小刺猬之恋”,就在你以为甜腻弥漫在空气中,温柔缱绻裹挟着你的时候,突然就被编者拉到了第二章“这个世界难免分离,可我还没学会告别”。

最喜欢的是穆时英的《莲花落》: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一道水又一道水,一重山又一重山,在草屋子的柴门前面,在黑漆大门前面,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一同地唱着莲花落。我们在一块儿笑,一块儿哭,一块儿叹息,一块儿抹眼泪:世界上有个我,还有个她--我们是两个人。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晚上死了。隔着旷远的时空依然能够感受到的痛彻心扉,我们不能面对别离,不正是因为我们无法面对共同的记忆依然在脑海中盘桓而人却已不再身边吗?

陆蠡在《给亡妻》的最后写道:“姊姊,今早我醒来时,好象姊站在我的身边,肥了一点。姊说些什么我忘了。我伸手抱你,却又没有了。”1932年,在杭州一所私立校园任教的陆蠡接到老家爸爸妈妈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要他当即回家成婚,其时的陆蠡现已24岁,在民国,肯定算是大龄青年,可仍旧没有女朋友,家里的爸爸妈妈才如此着急,所以这桩婚事可以说是父母之命。陆蠡一开始看不上这个妻子,婚后躲着不见,后来爱上了这位原配妻子时妻子却因难产而死,他的追悔莫及都在这篇《给亡妻》了。

而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中一些文学大家为纪念或悼念而作的文章。它们散落在【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坚强,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爱与温暖,可抵岁月漫长】这三章中。

郑振铎纪念鲁迅先生的《永在的温情》:后来,我很想看看《西湖二集》(那部书在上海是永远不会见到的),又写信问他有没有此书。不料随了回信同时递到的却是一包厚厚的包裹。打开了看时,却是半部明末版的《西湖二集》,附有全图。我那时实在眼光小得可怜,几曾见过几部明版附插图的平话集?见了这《西湖二集》为之狂喜!而他的信道:他现在不弄中国小说,这书留在手边无用,送了给我吧。这贵重的礼物,从一个只见一面的不深交的朋友那里来,这感动是至今跃跃在心头的。鲁迅对朋友的真挚跃然纸上。还有他的《哭佩弦(朱自清)》:地山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么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笃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损失了那么一位认真而诚恳的教师、学者与文人!这一时期中国丧失了太多认真的文人,读来令人心痛。

老舍纪念许地山的《敬悼许地山先生》:啊、昔日的趣事都变成今日的泪源。你怎可以死呢!不能再往下写了……记得小时候很喜欢《落花生》这篇文章,如此有趣的人,竟因劳累过度而离世,怎叫人不扼腕叹息?!

巴金的《怀陆圣泉(陆蠡)》: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此时的陆蠡才刚和第二任妻子结婚没多久,却死于日寇的酷刑之下,真令人悲恸不已。

梁遇春《吻火》中这样写徐志摩: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梁先生的这段描写让我想起了【站在雨中等虹】的故事:徐志摩在雨中等彩虹,林徽因问徐志摩:“你怎么知道准会有虹的?”徐志摩得意地笑了笑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璀璨印记的文学大家们在他们的朋友至交的笔下永远地活了下来,想起了电影《寻梦环游记》,只要在这边的世界上依然有人记得你,在另一边你就能够永生。通过这本书,我们从容地感受爱的甜蜜;尝试去学会接受离别;我们借着回忆走过他们的眷恋;也看着他们擦干泪痕,坚强前行;喜欢第五章的章节题目【爱与温暖,可抵岁月漫长】。这一本的阅读不啻一场精彩绝伦的情感盛宴。

推荐指数:5星

  读书札记三  

/走走停停/

这次的共读书目《我想做一个能在你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有三册,我读的是第三册,季羡林等著。

怀念是这套书的主题,仔细看了第三册的前几篇,因为太投入,觉得调子太灰,就没有继续深入看余下的部分。大致翻翻以至于有一些篇目,仅仅读一遍,并不能引起太多共鸣。也许这就是“人世间的悲伤不止一种,而你的悲伤只属于你”的体现吧。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遭遇和感触,其实对旁人来说并不一定能与之共情。这也是为什么说有的悲伤只是私人的情绪罢了。

当我静下心来时第二次再翻阅,发现书中分了五个大的章节。每一段章节前都有一段简短却概括的文字。倒觉得这比正文要来得“出彩”许多。可能是我浅薄了,或是人生阅历不够,还体会不了一些篇目里面的情感,或者说并不能十分懂得。

但书的主题无外乎离别,书里道尽了各种各样的离别。在此书编辑的眼中,这同样的离别也是有分别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割舍,都是不同形态的离别。也可以说,每个人对离别的感知是不同的。每个章节的引语帮我们梳理对离别的体会。

一、都知欢聚最难得,难耐别离多。这是第一层,知道离别是较欢聚更普遍的存在。季羡林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都始终没有归去,以至于怎么都回忆不起来母亲的笑容,成了他心中永久的悔。

二、爱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微小瞬间。梁实秋的母亲,汪曾祺的父亲,当他们意识到能陪在父母亲身边的时间是那么有限时,同时回想起的还有那些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爱意的微小瞬间。它们虽不连续,但却是清晰的存在。那些瞬间勾连起来的不正是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吗?

三、不是所有离开都曲终人散。离开是永恒的生命主题,它的意义在于除了离别本身是否还能留下点什么。这一章节中,回忆的多是好友、故人,他们的离去留给作者的往往是深刻的念想和回忆。离别虽残酷,但细想来其实也都不失为一种得到。他们留下的文字和感受就是曲终人散时最好的收获和留念。

四、我愿把时间给你,这是一切爱的原型。当你意识到离别的反面不是得到而是爱,那你就会自然地去思考什么是爱。简单来说,你花时间陪伴的人或事,对你来说就是爱的存在。就像这本书的封面写的:“我想一直走在你身后,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多么深情的话语。还有“我不希冀人间的幸福,我只求我奔赴未尽的旅程时有一个同伴的人就够了。如果连这一点希冀也得不到,我就愿意这途程尽量的缩短,短到不能再短为止。”多么清醒的认知。

五、待归来时话衷肠,不必诉离殇。这是最后一层,当你意识到离别是常态时,你可以选择的仅仅只是离别时你自己的态度,你如何去面对离别是人一生必修的课。欣赏这个篇章所传递的离别的态度,尽管无奈,却透着一种洒脱和率性——“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多么形象的比喻,瞬间让人感悟到离别时的苦痛。这样的痛最好能避免吧。如何避免?唯有珍惜当下,去尽可能多地弥补离别可能带来的种种遗憾。还有“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读到这里的我似乎有一点懂了这书里写的情感。

书里说,人生就像一班列车,总有人会在中途下车离开,也有人会上车参与后半程。他们或早一步或晚一步,搭乘时间或长或短,但总有其中一程因为他们的存在而熠熠生辉。

我想我会收藏好这一本书的,时不时地拿起来翻一翻、读一读、看一看,学习别人在经历痛彻心扉的离别时是怎样去面对、化解和思考的,他们是如何在离别里感受到无限的爱的。也许它会给人以力量,去更好地面对每一次人世间的分别。只有明白离别的意义,才会更珍惜遇见和重逢。

正如书封上写的,陪伴是长情的告白,而离别是我们避不开的人生体验。一生很短,短得能塞进一篇悼文里;一生又很长,长得能让我们用整个余生去回想。

诚然,我们无法阻止离别的发生,可是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离别前充盈地去爱,离别后认真怀念而已。也只有如此这样,我们才会迎来成长的漫长疗愈之旅,用在内心留下来的温暖、怀念与爱,去化解生命中最深沉难解的痛。

等到生命垂垂老矣的时候,当再捧起这本书,那些有过的风霜和经历会让人一下便懂得了所有的情绪吧。


推荐指数:4星




一句话分享今日心情

离别,是人生的主旋律。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光荐书No.759
搜书札记--搜搜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
沈从文: 好的人生, 都是从苦里熬出来的
什么是真正的亲情?这7本书会告诉你
豆瓣9.2高分片,亲手撕开不敢触碰的禁忌!(强烈推荐)
札记 | 人间不值得 @《人间失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