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三章

第二篇《为政》第三章

子曰:“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章孔子进一步阐述“为政以德”,通过和法治的对比,具体讲述德治的优势所在。“道”,和我们第一篇的“道千乘之国”的“道”一样,引导的意思。“齐”是约束,规范。“政”,孔子自己的定义是“政者,正也”,意为正确的法令。“刑”是刑罚,古代偏重于肉刑,类似于现在新加坡等国的“鞭刑”,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惩罚。“民”前面解释过,普通的老百姓,“无耻”是指没有羞耻之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指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这样的结果是老百姓求得免于犯罪受惩,但并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法治不是从来就有的,孔子推崇的夏、商、周三代就没有,前面讲过,古代的封建制度,国家是在家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国家实质是一种家国一体的体制,在社会上是一种宗法制。到了春秋时代,封建制开始解体。天子的力量衰微,诸侯崛起;诸侯国内,卿大夫的势力强大起来,开始控制了诸侯国的权力;大夫的封邑内,家臣凌主。从前维系社会关系的礼法逐渐失效,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称霸,大国兼并小国,天下混战,无论大国、小国都希望富国强兵。

于是,法家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法治的主张,法治的基本的举措就是扩张君权,以法治国。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于鼎”(刑即为法),后来,晋国也“作刑书”。各国先后采取了把刑法铸在鼎上,制定刑法,公布刑法,推行法治。

孔子认为,这样的国家治理方式是有效的,但是对老百姓缺乏教化功能,大家遵守法,只是为了免于刑罚,内心毫无羞耻之心。

法令是有效的,但它同时又是有边界的。无论法是一条线,还是一张网,它划出了守法与违法的边界。这样会导致什么状况?老百姓会靠近这条边界,寻找它的漏洞。打个简单的比方,假设法律规定一次偷运食盐二两者处罚金,那么不是减少了偷运食盐这种现象,而是一定有人每次只偷运一两。把法律修改成发现偷运食盐处罚金,可能又有人把食盐融在水里带进来。这就是法律的边界,法网的漏洞。法律是针对行为的,没有办法阻止动机,而动机恰恰可以滋生无数的行为。

从法的产生时间也可以看出,法出现在德之后,是德之不行的产物,它不再管民众的思想状态,只要求行为守法就行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法比德退了一步,要求比德要低。

这一点被孔子敏锐的看到了。这正是孔子所担心的。孔子为什么是圣人?圣人一定是民间的,大众的,圣人的眼睛一定是悲悯的,他是面朝着整个群体的。如果只讲究效率,法治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孔子不一样,他看到的是整个民众,甚至整个人类;他看到的是现在,以后,甚至几千年以后。

我们经常讨论李白和杜甫孰优孰劣,李白是诗仙,它是脱离于社会之外的,他的诗是,他是写诗的超脱的,他的诗全凭才情,没有人能学。杜甫是诗圣,他的诗充满着社会性,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悲悯,他就是诗歌里面的孔子,他是把自己投入到整个群体当中去的。李白是天上投下一束光,打在他身上,照亮一个时代。杜甫是自己发出的一道光,照在每个黑暗的角落。

所以孔子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和法家一争短长,而是悲悯地看到了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他想留住人性中残存的、美好的东西,想让这理想的光,在他的手上继续燃烧。

道家和儒家都看到了问题,但是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道家说,这世界已经这样了,还不如独善其身呢。儒家说,这世界已经这样了,我再不努力,它会更糟。

所以,孔子针对这种情况,开出了药方。“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是纠正,有是非之心,知道耻辱,并能做到互相纠正。就是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不是不知道时代已经过去,他提出用道德、用规矩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真正想挽救人心。这也是圣人人生悲剧的原因,他一往无前的背影留给时代悲壮的美。

这里要注意的是,孔子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讲纯用德政,儒家的做法是德主刑辅。是用道德来引导,强调的是德治的教化作用,让老百姓从内心了解政策,听从政策,实在不听的怎么办?还得用刑法。

孔子本人是不惮对恶徒用刑法的。《孔子家语 刑政》里记载:凡是断章取义,曲解法律,擅改法度,用邪道扰乱政令者,杀。凡是用奇技淫巧、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奇异之器而蛊惑君王者,杀。凡是行为诡诈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争辩,学习歪门邪道而又博闻广记,教人不走正道而又广施恩德,以此蛊惑人心者,杀。凡是假托鬼神言祸福,凭借时日定吉凶,依靠卜筮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犯这四种罪行的不需会审,可直接诛杀。

还有著名的杀少正卯事件。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外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他,还在朝廷陈尸三日。子贡向孔子进言说:“这个少正卯,是鲁国知名的人,现在老师您刚开始执掌朝政就先杀掉他,或许是不恰当的吧?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杀他的缘由。天下称得上大恶的有五种,连偷窃劫夺的行为也不包括在内。一是思想悖逆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坚定固执,三是言论错误却又能言善辩,四是对怪异的不合乎道义的事知道得过多,五是教人不走正道而又广施恩泽。这五种大恶,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恶,就免不了要受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五种恶行样样都有。

少正卯到底该不该杀,孔子到底杀了没有,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我认为这件事,即使孔子杀了也不损害他作为圣人的形象。圣人不是妇人之仁,不是只对每个人的仁慈,圣人永远关注的是群体的利益,如果杀一人能救千千万万的人。那么杀这样的人,他还是伟大的仁者。

法治与德治的区别,其实就是对人性的判断。法治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用各种政策、刑法来规范他。而德治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用各种道德、规范来引导他。

不管这个世界把孔子弄得怎么焦头烂额,他仍然对这世界充满希望,对世界上的人们充满希望,对人性充满希望。

这一章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多半是入世的儒家。等到年岁渐长,我们被这个世界磨平了棱角,多半又是出世的道家。其实我们可以一边对这个世界满怀悲悯,一边做一个独立人格的自己任何时候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想昨天,做好今天,迎接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仲舒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经典品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没有道德规范,后果不堪设想 (2一3,讲于2021年3月15日)
韩非并非“非道德主义者”辨析
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梳理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