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老师讲国学——王粲:青驴登楼的哀愁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字仲宣,山阳高平人。王粲出身名门,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出身微贱,想要把女儿嫁给王谦,于是把两个女儿叫出来拜见王谦,让他挑选一个,但王谦不知道出于家族的荣誉,还是出于单纯的没看上,总之没有顾惜自己的职业前途,就是不答应。后来王谦因为生病被免职,最后在家中死去。

王谦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些王家的印象。出自名门,心比天高;身体孱弱,命如纸薄。要不怎么说遗传学有用呢,这两个气质王粲身上都有。
      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作为名门之后的王粲还只有十几岁,也随之迁居到长安。当时背负天下名望蔡邕担任左中郎将,在朝中位尊权重,家里常常车马盈门,宾客满坐。这一天,蔡邕听说王粲来访,来不及穿好鞋,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这是对人才最大的敬重。王粲到了之后,蔡邕看到他年纪很轻,体貌短小(这里要划重点),所有座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文坛领袖蔡邕对王粲的赏识,从侧面说明了王粲确实有过人之能。蔡邕死后,蔡家按承诺将蔡邕六千多卷书送给了王粲,加上后来王粲自己藏书达到了一万多卷。

王粲十七岁时,被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但王粲因为董卓、吕布、李傕郭汜等人动乱,没有去接受官职。王粲放眼四顾,决定去荆州投靠刘表。当时北方有曹操、袁绍等人,王粲去投奔刘表,一来他的祖父王畅是刘表的老师,两人又是同乡,二来这是王粲的政治选择,作为汉室名门之后,出于忠诚的考量,他选择汉室宗亲的刘表。更何况,当时北方方乱,沃野千里的荆州是安宁之地,河北名士大多都投奔刘表。除了王粲以外,司马徽、庞德公、诸葛亮等人都搬家到了荆州。

在离开长安远赴荆州时,王粲看到了他从未看到的景象,连年的战火让百姓流离失所,无所归依。一个母亲忍痛将孩子放进草丛,孩子在嚎啕大哭,母亲转身时那种不忍和悲伤,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王粲。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锦绣名门,少年得志的王粲面对社会的动乱,充满了无力感。乱世之中,都只能先顾自己。

刘表早就听说王粲的才华,想把女儿嫁给他。(这一段是不是眼熟?),但因为王粲身材短小、长得不好看,看上去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刘表很不喜欢,刘表自己身长八尺,形容俊伟,对五短身材的王粲大失所望。刘表没有把女儿嫁给王粲,更打击的是,把女儿嫁给了和他一同来的族兄王凯。对刘表而言,和山阳王氏结姻是政治手段,当然嫁一个帅哥更好。对王粲而言,“这就尴尬了”!

刘表不重视王粲,王粲在荆州悠闲度日。他给他的朋友孙文始写道:“龙虽勿用,志亦靡忒。白驹远志,古人所箴”,表达了自己虽然目前不被重用,但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远大的志向的心情。

这是王粲的自我安慰。为了向刘表和世人证明自己,他也在悠闲岁月中显示着自己的才华。

王粲和朋友一起出行,所经之处有块石碑,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那人就让他背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漏。王粲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摆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搅乱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我似乎看见王粲那不屑的眼神,似乎听见王粲在说,你们这些凡人是不会理解我的。

王粲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

他用他的倔强告诉刘表,你错了,你错看我了。我在想,刘表听了这样的故事会作何感想。呵呵,王家小子有两下子,担还是年轻,锋芒太露啊,还得再打压打压。

王粲会写文章是吧,于是刘表又给了王粲一些写文章的任务。刘表讨伐张羡的长沙叛乱,要王粲写了《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

写几篇文章,对王粲而言还是挫败感,刘表不过是把自己当幕僚,当写手,并未真正重视他。王粲心中意难平,又写下了《七哀诗》,诗中写道“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表达对久居荆州的不满,其实又何尝不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难过?王粲闲下来的时候,就骑驴四处游览。为什么骑驴?我估计还是因为王粲身材不高,骑大马会被人笑。当然,驴是江湖落拓的选择,既是他的坐骑,也是他的寄托。所有后来他对驴有着别样的情感。王粲骑驴来到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了《登楼赋》,他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荆襄九郡虽美,但不是故乡。王粲写道“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他既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又担心自己像葫芦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所用,像水井一样淘好了,清澈的井水却无人饮用,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十九年后,关羽被吕蒙袭取荆州,败走麦城。不知有没有登上这座高楼,发出如王粲一样悲凉的声音?

也许王粲登楼远望,看到了曹操的英雄,看到了重回故土的希望。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王粲在刘表死后,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掾,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面对王粲,曹操相见恨晚,这是因为曹操自己同样体貌短小,其貌不扬。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共同语言。

王粲曾对曹操说:“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安闲自在,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这既是对曹操的颂扬,也是对刘表的批判,更表达了王粲前后际遇不同的感慨。

魏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因为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总是让王粲同车随行,但是因为王粲不拘小节,曹操对他的礼遇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像个失宠的妃子一样,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从这点来看,王粲性格上不够稳重。

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制作。西晋时的玉佩,都是按王粲制定的标准制作的。

当时,钟繇、王朗等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只有王粲可以随时答辩。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当时和后世普遍认为,以文学论,汉魏之间,曹植第一,王粲第二。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据说王粲二十多岁时,在荆州曾遇到“医圣”张仲景,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你吃药了吗?”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地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王粲去世后,曹丕亲自主持追悼会,曹植又作《王仲宣诔》悼念王粲,盛况空前。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最后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唁堂之下,一片此起彼伏铿锵驴鸣之声。现在我们觉得好笑,但在当时是通脱、高雅、率性的行为。曹丕此举,还真是王粲的知己。

我觉得,王粲就像那头青驴,他声嘶力竭地呐喊了一辈子,不管是不甘心为人驱使,还是不甘心被其他的驴比过,都逃不过为人拉磨的命运。那个让蔡邕倒履相迎的少年,那个忧国忧民的游子却再也回不去了。一旦成了新王国的柱石,就不能写《七哀诗》,也不能写《登楼赋》,只能把最深的情感放进肚中,实在想出声,就化作一声驴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好听驴鸣的王粲,因其貌不扬错失机会?怀才不遇,还是大器晚成?
他:位列建安七子,平生爱听驴叫,容貌长得最丑,文学成就最高
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王粲,为何偏偏喜欢听驴叫而让人不可思议?
王粲:我为什么爱驴,你知道吗?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曹丕在他坟前学驴叫
名人故事:蔡邕倒屣迎王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