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09-30手机报_中国国家地理

手机报_中国国家地理9.30
提到若尔盖,你会想到什么?
是浩瀚无边的草原
是丰富多彩的花湖
还是蜿蜒雄浑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然而,若尔盖绝不止这些
在这片土地上还留下了
长征的足迹、非遗的印记、游牧民族的脚步……
它们一起,铸就了这若诗若画的若尔盖
◎从纵横古道,到长征之路
相对于高亢的青藏高原和周边的群山,川西北的若尔盖县是高原上的低凹盆地,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的绿宝石。

若尔盖,川西的人间仙境
不仅如此,若尔盖县历来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坝州的北路重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势,使得许多古道在这里集结纵横。
在很久很久以后,又有另一批人踏上了前往若尔盖县的路。
只不过这次不是贸易,而是漫长艰苦的长征之路。

红军长征在阿坝州行军路线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阿坝州特刊
八十多年前,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在阿坝州翻越了雪山之后,又要面对新的难关——即向北穿越茫茫草地。
这是长征以来最艰苦的日子。

松潘草地在今天四川省的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境内,海拔在3500米以上
白河(即噶曲河)和黑河(热曲河)等天然河道迂回摆荡,形成了大片沼泽
没有树木,没有山峰,难以辨别方向,四下只有密密生长的藏蒿草、乌拉台和海韭菜,这些草枝节无法下咽。
加上红军行军正值草地雨季,一路泥泞,一路牵绊,一路危险,行路之难可想而知。

《红军过草地》油画
中国工农红军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2期
然而红军还是毅然决然地穿过无人区草地,向着人类的极限发起了挑战。
1935-1936年,红军长征在若尔盖县境内停留的时间最长,但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段。

“大草地”是共和国九大元帅唯一共同走过的地方
但这里也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段
这片热土,安放着众多红军英魂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7期
摄影/高屯子
“大草地”为红军史料记载的地名,今称镰刀坝,位于若尔盖县与红原县和松潘的交界处,是当年从松潘进入草地的必经之路。
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过草地集中经过的地方,同时也是开国领袖、共和国九大元帅共同走过的地方。
1935年8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从松潘毛尔盖到达了班佑村,这是过草地以来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寨。

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
班佑村在长征史上享有“草地第一村”的美誉
若尔盖不仅是红军过草原的经过地,也是党和红军摆脱政治困境,打通红军胜利北上道路,实现最终胜利的历史转折地。
1935年8月底,中央红军过草地来到若尔盖县巴西乡(现为巴西镇),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多次会议。

若尔盖县的巴西会议会址
巴西会议会址位于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寺
班佑寺院始建于1731年(清康熙十八年)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阿坝州特刊
摄影/纳么玖
其中的阿西牙弄紧急会议促成了党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中央红军从这里迈出了北上陕甘的步伐,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上抗日途经若尔盖的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将这片土地染红,用信仰和意志将这里的人心染红,用飘扬不倒的旗帜将天空染红,长征路上的众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沿着黄河,寻若尔盖非遗之旅
在四川省,黄河唯一流经的地方就在阿坝州。
黄河流经阿坝州的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这个区域就是阿坝黄河大草原。
这里不仅有我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也孕育了永续不绝的中华文明,若尔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随着黄河而诞生。
河曲马之乡:草原上的“颜值担当”
若尔盖县的唐克镇是我国三大名马(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之一河曲马的故乡。
因原产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省交界黄河上游第一河曲处,故名河曲马。

杜甫是这样形容河曲马的:竹披双耳俊,风如四蹄轻
河曲马是三大名马中体形最高的
且耳大腿壮、持久耐劳、奔跑速度快
这样优秀的马种正是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共同孕育出来的。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整个蒙元至明代中后期,大批蒙古族移民牵着三河马、伊犁马以及其他优良马种,从今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纷纷徙来。

1954年,这一古老而优良的马种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定名为“河曲马”
从此便成为国产三大名马之一
直到今天,河曲马仍是人们心中忠勇卓越的象征
除此以外,若尔盖湿地草原特有生境,也是塑造河曲马的重要原因。
海拔3400—3600米的若尔盖湿地草原,河流纵横,降水充沛,日照丰富,发育了地球同纬度最为肥沃的高海拔沼泽湿地草场和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场。
在最为典型的高寒沼泽湿地草场上,生长着马儿们最喜食的湿生植物和水麦冬、海韭菜、水蒿草等牧草。

唐克草原
这些营养价值很高的牧草,使河曲马的繁殖季节更早,马驹生长速度更快
河曲马,便是这片土地精心孕育的结果。
藏医药与藏香:自然即灵感
若尔盖湿地草原总面积90多万公顷,其中50万公顷均由湿润厚重的沼泽泥炭构成,是现今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

若尔盖草原上的黑颈鹤
这片肥沃土壤,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若尔盖县域内资源富集、物华天宝,可供利用的野生药材高达800余种,既有松贝、虫草、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也有黄芪、黄连、秦艽等大宗药材。

物产丰富的若尔盖
这些药材可以说是若尔盖县藏医药事业的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若尔盖县藏医院在旦科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秘炼、新制藏药共计100余种。

藏医药(夏萨藏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也是世界医学中原始形态保存最完好的医学之一
不仅如此,若尔盖藏香的配方原料均为纯天然植物药材和香料。
以若尔盖特有高原植物为特色配方,主要是藏红花、丁香、檀香木、当归、雪莲花、沉香、甘松等28种中药材。

藏香是若尔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香的清香,便是若尔盖的味道
若尔盖的一花一木一石一金,就这样凝聚于一根藏香之中。
舞蹈:踏云霄,舞大地
若尔盖人能歌善舞,既能演唱歌曲,又能跳多种类型的舞蹈,其中,“垛”和金冠舞均是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寺院舞蹈“垛”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波教除秽祈福的一种宗教仪轨,宗教仪轨用来镇压鬼怪,驱除凶兆。

“垛”是有固定程式、内容庞杂、寓意丰厚的法舞
同时也开创了由俗人在寺院跳铠甲舞的先河
苟象寺的“垛”留存地在若尔盖县,是当地隆重的宗教活动,从苟象寺象帕一世开始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苟象寺位于若尔盖县求吉乡苟哇村,是四川省境内建寺最早、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近千年来,“垛”不仅传承至今
也通过苟象寺的影响力,向属寺所在区域传播
将人类古老的生存智慧与百姓现实生活相关联
金冠舞是另一项留存于若尔盖县求吉寺的经典法舞。

若尔盖县求吉寺的僧侣们穿上了色彩鲜艳的全套法衣,表演金冠舞
求吉寺是一座著名的萨迦派寺院,于公元十三世纪(1499年)创建
图源:若尔盖县人民政府官网
金冠舞既保持了法舞的庄严凝重,又增添了适应世俗观赏视角的内容形式,在众多法舞中独树一帜。
在这若诗若画的若尔盖中,嘹亮的歌声响彻天际,柔美的舞蹈踏出醉人旋律。
绘画美术:家园尽在指尖
在若尔盖县,许多寺庙、建筑都刻有非常精美传神的绘画,这些画其实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画中的一笔一划,无不在勾勒着若尔盖的过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包括版画、布画、纸画、刺绣、织锦、珍珠等。

唐卡,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其实是一种卷轴画,用矿物、植物等天然原料在布上绘制各种藏族文化题材,再以绸缎镶边,悬挂供奉
若尔盖县以纸画唐卡、堆绣唐卡和布贴唐卡居多。
若尔盖县达扎书院的二楼展览厅展示了许多这类的绘画、手工艺品,以及乐器、生活用品等等,如金铜佛像、木雕佛像、壁画、唐卡等。
若尔盖的历史,就在这斑斓色彩之中流淌。
节日:仪式感里的若尔盖
若尔盖的节日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热闹与欢聚,更承载着若尔盖县的文化与风土人情。
雅敦节既有趣又浪漫,它意为“夏季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各地农牧民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隆重的插箭仪式。

雅敦节,人们在开满鲜花的草地搭帐篷野炊
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品酒吃肉、拔河摔跤、对歌比赛
图源:若尔盖县人民政府官网
若尔盖还有一个特色节日——度炯节,是若尔盖县求吉乡垄哇寨千百年来自然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节日。
这个节日也可以被理解为若尔盖的“端午节”,每年的藏历五月初五至初六为节庆日,度炯节当天,村民吃素食、着盛装,举寨齐集“阿尼肘尖扎尕”神山脚下。
并进行诵经祈福、煨桑祭祀、“垛玛“送瘟、汤药洗礼等仪式,这些都寓意着驱除病魔,健康平安。

寨子上的人无论多远,无论多忙
都会雷打不动的赶回来,与族人一同参与度炯活动
结束度炯节的祭祀活动后,下黄寨还会开展富有情趣的“谚语比赛”“篝火晚会”等民俗文化活动。
或歌舞,或习俗,都在若尔盖人的传承中保留了下来。它们不仅是节日的一部分,更是若尔盖源远流长的文化。
◎游牧文化:沿河曲而生,逐水草而居
“川西高原”属于四川省西部与青海、西藏交界的高海拔区,它其实是青藏高原东南方的延伸区域。
而若尔盖县地处川西高原北部,地势较为开阔,是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贾曲的汇流处,水资源丰沛,因此形成了水草丰茂、适宜放牧的草原。

若尔盖县适合畜牧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地理条件
若尔盖县地处高原盆地,且位于黄河上游
周边的众水皆以“旋转”和弯曲的形态汇于黄河,像是在黄河上举办了一次华尔兹舞会
若尔盖草原以饲养牦牛、藏系绵羊和河曲马为主,其中的草原东部为纯牧区。

川西高原一半多都是高山草地,这里的草地物种丰富,堪称整个青藏高原上最好的牧场
而若尔盖草原西部是半农半牧区,因冬季寒冷,适宜种植生长期较短的青稞,此外该地区的木材资源丰富,主要有冷杉、云杉等树种。

若尔盖的青山
川西高原的牧民常把草地分成“冷季草场”和“暖季草场”(通常前者海拔低于后者),随着季节变化轮流使用。

冷季草场上的“冬房”,是最重要的根据地:能度过难捱的严冬,才谈得上安居乐业。
一般冬房都是固定的住所,牧民的人工草场(种植冬饲草的田地)、棚圈等等,大都围绕冬房而建。
游牧也有固定的季节性,即春、夏、秋三季游牧后,冬季便回到冬房。这样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形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场资源。 
建筑: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
若尔盖人的智慧无处不在,就连建筑也处处彰显着若尔盖人的生活哲学,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都能找到“若尔盖风”的建筑。
铁布民居是若尔盖农区极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由于农区有繁茂的森林,人们便采用当地的紫果云杉、柏香、油松等木材修筑房子。

铁布镇
铁布民居房型为木质结构的三角顶大房子,一房一院
正屋称作“中康”,盛大的婚庆、议事、丧事都在中康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铁布民居的正屋中央顶端有一个正方形烟囱,上边会吊大木盖,旁边放着的是装满黄泥的竹篓和斧子。
如果有火情,救火者立即冲到烟囱旁,用斧子砍掉吊木盖的绳子,再将竹篓里的黄泥往盖子上一倒,火情便隔绝在泥土之外,这样就能保住整个房子。
既然说到了农区民居,不得不说牧区的帐篷文化。
若尔盖整个西部是广袤的草原,千百年来,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
一顶帐篷就是牧人流动的家园。

人说牛全身都是宝,生活在草原的牧人能够在高原凌冽的寒风和缺氧的状态生存,全靠这些珍珠一样的牛羊
黑帐篷(亦称牛毛帐篷)是藏族较为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主要用到的材料就是牦牛毛,将它编织成线,再织成粗毛毯,然后联缀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即可。

以牦牛毛为材料做的黑帐篷
搭建时,中间用两根木柱撑起,四角用粗毛绳固定在地桩上
图源:《博物》2014年08期
黑帐篷虽小,却“五脏俱全”,就比如篷顶正中是天窗,且配了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就盖上,别小瞧这一块盖布,可透光、可散烟、可防雨。
不过自从实行牧民定居以来,牧人都搬迁到新修的房子,或者用白帐篷代替黑帐篷。
即使这样,牧区的帐篷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夏天,牧人带上帐篷,赶着肥美的牛羊,在水草丰茂的草原星星点点地撑开了自己的新生活。
赛马大会:游牧族群在马背上的荣耀
前文提到了若尔盖县是河曲马之乡,再加上若尔盖县的游牧文化,矫健的河曲马自然而然成为了当地游牧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河曲马的互动——赛马,也成为了高原上兼具娱乐、社交与祖先记忆的一种传统。
每年7月,正是若尔盖湿地草原最热闹的时刻,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无论从气候还是食物种类来说,正是河曲马的最佳成长期。

牧民最喜欢在这个季节带着家人耍坝子,有时几家人聚集在一起,也会有小型赛马比赛
空旷的草原上,青稞酒与酥油茶的香味飘散风中,两三匹最好的骏马像风一样奔驰,并没有太多规则,仅仅为了开心尽兴,正是游牧民族积极乐观精神的最好诠释。
若想欣赏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的赛马,赛马大会便是最好的选择。

在阿坝黄河大草原上,每年都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赛马大会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阿坝州特刊
摄影/易生
赛马大会会举办安多汉子评选、河曲马选美比赛、大力士比赛等民俗传统项目,成为集赛马、选美、美食和民间歌舞为一体的草原体育节日。
赛马,或许就是若尔盖草原上游牧民族最好的注解。
这就是若尔盖,是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更是孕育出多彩文化的人间天堂!

浏览109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忘那片蓝天、那片草原__震后阿坝美丽依然之十
四川阿坝:天边若尔盖
川西高寒草原(四川)
黄河在四川的“串门”,不仅留下了“九曲第一湾”
若尔盖大草原——美丽中国(叶平)
四川/阿坝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