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平旧城-元旦寒夜独行

序:

吾乡开平也,地鄙而人爽。近世多侨杰,其传乡音于四海,衍嗣脉于天下。岁在戊戌元旦,余归家。夜,天大寒,街衢寂寥,行足稀疏,人多匿居避寒。唯吾心隤然有感,思在家无赖,乃欣然而出,至于新昌。观旧日廊庑,怀往昔荣盛。春潮阑珊,凛冬将至,廿年倏逝,韶光不返,怅然而无所寓,余幼时记忆,如碎华四散,悉寄于斯斑驳巷陌。乃后与吾友交怀,请余搦笔,以记此行。余初不应,后复请,乃苟作粗陋小文一篇。初次著文,难免不应众口,若有冒犯,请多见谅。

一开始我是没有写这篇推文的想法的,但是在家赋闲无事,信笔行文,权当消遣,顺带附上我一些个人的偏见,道理之有无,那还是见仁见智了。但肯定的是,像我这种尚在象牙塔的无知青年,对生活的认识肯定是粗陋而表面的。所以这篇文章,各位大抵可以看作是我个人抒发块垒的,若是深入探讨,一是篇幅不允,二是个人缺乏深度。



以下是我在旧城区新昌随手拍的照片,既无美感也无冲击,但无论怎样,也是对原本的最大还原。大片的骑楼赤坎也是有很多,人们都说赤坎是开平的灵魂——但现在开平将自己的灵魂作了一番交易,她将在数十亿资本的裹挟下褪下旧日铅华,换上明亮晃眼的新装,立下了改天换地的一番豪言壮志,誓要革一番开平旅游业的命。那些张罗十几块的煲仔饭、豆腐角和夹饼,打鱼捞蚬种菜的老人家呢?当然是要全部扫进历史的尘芥堆中,免得丢人现眼。小资审美的病毒和消费主义商业化不允许他们姣好的皮囊下,居然还有这样难看的痈疖,人家来拍照打卡的,怎么能够在这里阻头阻势?

远眺潭江大桥,请将手机顺时针旋转90度。

十来块钱的黄鳝煲仔饭,不仅物美价廉,还体现了赤坎浓浓的人情味。2017.07


这是赤坎曾经最著名的糖水店,现在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2017.07

赤坎烧饼,最著名的"行山饼"。

隐约可见,豆腐角的招牌。


【赤坎古镇项目已经在几个月前全面开工,大肆破拆,颓态尽显,至于是不是有预想中的经济效益?还是日后见分晓吧。我学车的时候每次路过赤坎,那些教练都说:哎,嘥气啦(/saai1/,粤语,意为浪费,嘥气即白费力气),之前碉楼dam额几十个亿,买了个名衔翻来,门票收得又贵,咪还系日日蚀钱。



好了,扯远了,就令觉惜甚哉,若何之?

随手拍的照片——色调虽然真实却少了几分能够充当Headline的灵秀气,一个神光曳然的潮流女生和一个蓬头垢脸刚出村的农家闺女一块站,一般觉得哪一个好看?自然不需我道出了。诚然我也喜欢instragram那些风格明亮鲜明的精修图,但是我们的生活体验是没有滤镜可加的,好看的皮囊不能永葆青春。生活的一切都是向着感官席卷的真实,有时夹带着惨淡,在这些真实中生发的情感体验将我们包含其中,是生活浸染我们内心的体现。在消费主义和社交媒体席卷之前的世界,这种真实建构起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性格的部分基调。

【家附近的菜市场,我小时候喜欢跟着我妈来这里买菜。屋顶薄薄的铁皮下,人群被那一排排首尾长达数十米的摊位割裂开来,热闹地张罗着生活、生计、生存、生息。在这里可以嗅到城市中最后残存的泥土、乡村的气味。可以说,里面晾的、放的、买的东西,谁能说它们和泥土就没有丝毫的联系呢?

我小时候开到现在的玩具店。

90年代建讫的谭江二桥,除了灯饰外,其他变化甚少。


当然,在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上,部分传统的东西经过上世纪几十年的一番折腾,现在重新以一副奇异的形态再现。部分糅合了烦躁的喧闹、人情世故的油腻和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是“俗”和繁文缛节的代表物。但是,俗有多种概念,能让人感到冒犯或过于造作的旧物,抛弃它就是了,不用一竿子打死。而“俗”是和“雅”也是一个相比对的概念,因为传统如今在城市中式微而在消息相对闭塞的乡村勉强保留,我们就会先入为主地将传统和“俗”挂钩。

有时候错误的并不是来自传统本身,而是在当前特殊社会环境中传统生活方式的异化过程——上有城乡不平衡;纠缠不清、皆为利往的人情社会;下面是被商业化改得面目全非的历史景点或者是传统演出),或者是人们精神无所凭依寻找谈资的帮闲行为(想想乡下那些说不尽的是非);或者是部分人的倚老卖老,借助传统的幌子大行尊卑之道。或者是在欠发展的地方,因为传统社会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公民社会的意识发展迟滞——以上可以说白了,就是对权力和男权的维护和崇拜、过度的功利心、对规则的漠视、咀嚼消费他人痛苦的帮闲,我们将这些不好的体验和糟粕与传统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相联系,因此这样,所谓的“传统”自然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

卖杂货和醒狮锣鼓的店铺。

潭江大桥桥头,新昌一岸。


那么,如果能改摆脱油滑的社会规则和无谓的繁文缛节、尊卑秩序,新旧生活方式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种追求美学和仪式感的中产生活方式和混迹于市井人烟的传统生活方式,本质上都是循蹈着既得经验的生活,前者是上层建筑,后者是建筑的地基——一个来自社交网络,一个来自前人。社交网络的审美方式,通过高效而广泛的互联网得到推广,催生了高度同质化的审美语言,复制出千遍一律的网红店和人造景象;加上消费主义的催化,潮流变得难以捉摸,迫使人们花钱来保住自我认同感。一种潮流一旦不能再次制造话题,就会被人们淡忘,最后消失——或者是商家在潮流迭代的循环后江郎才尽,想出的复刻的圈钱主意。

我觉得,同样是生活方式,我们更多地将情感维系在传统的方式上(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怎么意识到,想想清明端午新年无论你怎么潮,你多少还是按照传统的那一套走)。而当今的现象级社交网络审美,仅仅是生活枯燥时以资调剂的物件和打发无聊的碎片时间了。

新昌远望长沙方向,海傍灯火通明。。。晚上则行人寥寥,孤灯作伴。

春雾浓浓,对面台山的灯光星星点点。


而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你和上一代在文化上还没完全、彻底地脱离联系,因此传统借着你父母祖父母辈和由大多数和他们年纪相仿的人构成的社会,仍然藕断丝连地与你联系。它们不只是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它们远不止你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传统生活方式却在技术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将渐渐走向式微。传统的水乡、骑楼、村落的岭南生活、风俗,如果我们再没有些许的怜悯和留意,摆脱对它们的表面的符号化的了解和社交媒体式的话题消费,或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这种独特的文明形态将会迎来它的绝唱。最起码地,将会少了一些比较显著鲜明的地域特征,或者是文化差异性。这样的话,我们所骄傲的广府人身份认同,也就只能定格在唯心主义的层面了。这就意味着,你或许跟其他人越来越像——这是不是好事?相信诸位各有见解,不必施人以其不欲。

以下是我去新昌旧城区的一些感触。

自从搬去新家后,因为离旧城区比较远,所以也没怎么去那里走过了。以前逢年过节,那里都会水泄不通。旧城区是一大片骑楼市集,巷陌繁多,人车争道,商品货物包罗万有——金银衣纸、醒狮锣鼓、传统糕点、拜山祭品——这些东西,超市怎么会卖呢?没了的话,就真的就没了。

【佛公饼。和棋子饼、“猪笼”一样,都是中秋时四邑特有的祭神点心】


在新昌某条小街的树荫下,那是一个清爽的秋天,坐在矮小的红胶凳上,围坐在同样矮小的折叠桌和推着铁皮车卖豆腐花的阿婆旁边,啜吮着浸泡在挑逗喉咙的糖水中的豆腐花。街上单车来往叮叮,大街上热闹非凡,而这条小巷却成了一番清静的洞天。旁边还有卖鸟的阿伯,推着玻璃鱼缸卖金鱼的大叔——即使不去帮衬,有小孩子在看,他也不会赶我们走。看着那些水中那些金灿灿的小鱼,围着插着软管的石块中,源源不绝地咕嘟冒出的气泡,就是一个美好的下午。

隐藏在新昌里的城中村,不像大城市,住在里面的基本是本地人。

左方高楼是市里唯一的五星级酒店-当然这个名号是买回来的。

长沙远望新昌方向,灯火稀落,大多是80年代的旧厂房和矮楼。


我想知道,阿伯阿婆大叔到底有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安分?以后的小孩还能不能有像我们童年的,不依赖屏幕和电子游戏的这番单纯的愉悦?

长大了,我对这些也渐渐不感冒,新昌也是很久没细细地游览。后来自从读了大学,久在异乡,见过大都市的簇新的大楼,灯红酒绿的商圈——见识过这些,反而怀念起旧东西来,继而居然想去家乡的旧城区新昌走走,看能不能掇拾回一些记忆和传统来。可惜不逢时令,没有别致的风物以供忆怀,只是到处走走,浏览旧招牌,努力将它们和儿时的记忆联系起来。寒夜冷寂,江边的冷风足以冻结神经。我在空无一人的旧街中与暗淡的橘色街灯作伴,拍下一些尔后又补拍了一些,但觉得心里还是仍旧有些许空落落的,我拍的多是那些街道,那些寄寓在街里的人和他们买的各色东西——我却很少见到了,第二天仍是如此。 


部分格式非原创
图(绝大部分)/文:XYLØ
编辑:我願追随風.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平赤坎
开平赤坎古镇
原创 | 走马古镇记 张裕群
【吃货】在开平,这11家特色经典美食,一个也不能错过!
?舌尖上的开平
大家好,我叫开平,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