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鉴赏十讲 第一讲 情志浅说
上编    古典诗歌艺术理论浅讲
第一讲   情志浅说
我们说,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其它各种文学形式都是生活的反映,它们借助于笔下的形象要么对生活进行如实的刻画,要么进行变形的描绘,要么进行想象的驰骋——它们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其中诗歌无疑是对生活最集中、最概括地艺术反映形式。它是诗人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生活的思索、万物的观照,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个体的生命体验,它所反映的生活是经过诗人心灵的聚光后反照出来的生活。也就是说,诗是诗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例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互花”等众多诗篇无不是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生活观照的体现。见诗如见人,古人在谈到这种生命体验时,常用“情志”两个字来表述,所以,“诗言志”、“诗缘情”也就成了诗人生命体验的最好注解。
一   诗言志
早在《尚书》中,先人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说法,这之后的《毛诗序》则对“诗言志”作了更为精典的说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得更为直接明确:“诗,志也。”(其实诗与志原为同一个字,有的学者认为志有记忆、记录、怀抱三个基本意义)所以说,“诗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志”用诗的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简单地说,“诗言志”中的“志”,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声”。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五)中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把“心声”用语言记录、记载下来就成了诗。诗人的心声流露于诗句之中就构成了诗人真实而独到的生命体验。
但我们必须强调地是:这个“志”发于诗人内心之中,它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它把诗人的主观意愿、生命态度和社会生活等(诸如希望与失望,追求与郁结,理想与颓废等人生价值观的东西)很鲜活地融入到诗歌里,并借助于诗歌把它指向外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借助“志”的记载与记录我们有了诗,通过诗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声(志)。诗与志是统一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几乎没有一首诗不是诗人心声的体现。我们还是以具体的诗词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李白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充分展示出诗人淡于富贵、傲视王侯的心理,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个性;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则充分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至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李商隐笔下爱情的缠绵,相思的惆怅,坚贞的期盼;而薛道衡的小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计算归期的细微心理活动,含蓄地表达深深的乡思,更是别有风味。“诗言志”,例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二   诗缘情
情与志其实是不可分的。后来虽然提出了“诗缘情”的说法,特别突出强调了“情”,但“情志”始终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展现,它是古典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也有这样的观点:“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单独说到“情”,是为了说明情感是诗的触发点,是诗的催化剂,因为诗是在诗人有所感的情况下产生的。诗是必有所感的,因为诗人或喜或悲、或进或退、或穷或达等等生命体验,都是在情感的催促下,才把他的“心声”不可遏止的渲泻出来的。感激发愤,富于文辞,辞抒其意,落笔成诗:“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可吐之物,其口头又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从李贽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诗实为感于情而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诗是诗人见景生情、情与景合,使自己内心情感得以渲泻,心理得以平衡的一种文学形式。
可以说,诗是诗人“情志”极度兴奋冲动的产物。
诗正因为感于情而发,所以才能动人。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天地是永恒的,而短暂的生命相对于整个天地来说是多么的渺小,面对这亘古的时空,自己只是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和空间点的一个过客而已。流光飞逝,时不我待,诗人顿感无限沧桑,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泣下——茫茫的原野之上,自己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他能做的只是登上这幽州台独自愤慨----人生如此短暂,却生不逢时。这怎不令人倍觉压抑苦闷?谁才能理解诗人内心的不平呢?于是诗发挥了它神奇的作用,忠实地记录下了诗人满腔的激愤,让人千载之下读来仍倍感无限苍凉!
再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夕阳隐去,朦胧的月色渐渐升上天空,一片皎洁,月光从所敞之窗一泻而满。伴随那皎洁的月光一起飘进来的,还有阵阵荷香。香风袭来,竹林摇曳,那颗颗白露于翠竹之上滴落,仿佛清晰可闻。在这优美的夏夜,诗人弹琴抒怀,可知音不在,谁还懂得这琴声呢?琴声在这夏夜月色中弥漫着,能懂琴的人却在遥远的地方,孤独的诗人现在是多么苦闷啊!全诗怀友之思尽已涵盖一切,令人沉醉其中。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男子汉大丈夫生于世间,满腹经纶,壮志在胸,却报国无门,不为人所用,一腔愤激之气冲胸而出,实在是诗人苦闷与压抑之情的愤慨流露。
仅从以上几例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就是通过情志的抒发来展现人类无限丰富的心灵空间和生命体验,让人重温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并在情感共鸣中感悟自身的生命历程。
唯其诗歌缘于情而发,才使得诗歌本身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三   诗如人
在上面两小节中我们谈到诗歌是诗人情志兴奋冲动状态下的产物,是诗人心声的体现,是性情的流露等根本特征。简单的说,诗歌的根本特征折射的是诗人内心的主观意愿。但是由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再加上文化修养、审美追求、气质才能、创作观念等的不同,这就造成每位诗人的诗风也是不同的,其作品自然带有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虽然说诗人的情感在受到外界激发的情况下,把积聚已久的心灵能量转化为语言融注到诗歌之中真诚地坦露自己,并把自己的情感完全的裸现出来,但从诗人的角度说,这种情感体验是个性化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诗歌所描写的是诗人眼中的人生世相,是他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的反映。诗如其人,正是说此。
举例说,像李白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他的压抑,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他的愤恨,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写他的壮志,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他的傲岸,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写他的心胸……这就是李白,一个向往自由而又傲岸自负的诗仙。而杜甫则借助于客观物象抒发他那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那“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的是路人,那“日暮不收鸟啄疮”的是瘦马,那“萧萧半叶死”的是病橘;而“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的凄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更无不体现着杜甫的忧郁与悲伤。还有“唯歌生民病”的白居易,苦闷的李贺,亡国的李煜,一生奔忙的苏轼……他们无不用自己的心、眼、口、笔抒写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从他们的诗中我们不但能了解他们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活,而且更能深入到他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观照那一个个精神世界里展现出来的悲欢离合。
即使面对同一事物,诗人由情入景、见景生情,写出来的诗歌面目也会是不同的。例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同样是歌咏梅花,陆词写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现梅花在艰难处境之中,孑然一身,无人过问,自是忧愁的境遇;而下片却借上片写梅花的境遇,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在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托梅言志,来表现诗人标格孤高,决不与世俗之人争宠献媚,坚贞自守的孤傲人格。毛主席的词则一洗陆词压抑、沉闷的基调,而是以昂扬的斗志写出梅花先行者的形象。“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面对严寒酷冷不以为意,因为她深信冬天过去春天总会到来的,那时才是她最高兴之时。
再如对秋天的描写,在古诗词中大多悲秋之词,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充分展现了刘禹锡不以困苦为意、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又如写蝉,同是唐朝诗人,骆宾王因被诬入狱发出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感叹;李商隐却写下了“本以高难抱,徒劳恨费声”的满腹劳骚;虞世南则道出的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高自居之语。
从上面的讲解中我们知道诗歌所反映的生活是经过诗人内心折射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个性生命体验,但这种生命体验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满足性的生命体验,即由于事业有成、爱的温暖、生活的美满以及抱负的实现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憾性的生命体验,即由于事业失败、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以及潜能不能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压抑、郁闷的情感体验。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实现了他的价值的,一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有遗憾和缺陷的。
我们上面说诗歌折射的虽是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它所反映的也是社会中间人群中间普遍的人生体验,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其价值观念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社会,它是具有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唯其如此,诗才能让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永久的感动人类的心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1
诗歌的“ 移情现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评】眉间红痣 奁前晨妆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试论古体诗歌中的说理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