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针方:一位针灸大家的经方世界》

尊敬的各位同道,大家好。感谢黄煌教授的邀请。今天给大家汇报和交流“伤寒针方”。“伤寒针方”这个概念是一位针灸大家提出来的,所以我用了这么一个标题,《伤寒针方:一位针灸大家的经方世界》。

概说

经方用药,天经地义!持这个观点的人不可谓不多。那么经方有没有用针的呢?能不能?可不可以?这个问题大家从我的题目上肯定觉得是可以的,但是心底里是不是可以呢?对此,很多人肯定是有疑问的。我想说,经方用针。我们要翻阅《伤寒论》,看看张仲景是怎么样用针灸的。在《伤寒论》中,关于针与灸的条文一共有41条: - 单纯用针刺的 13条 - 单纯用艾灸的 9条 - 针药并用的 5条 - 误用针刺和艾灸的 14条我们可以想像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在临床治疗中习惯性地用药,但是也保留了很多用针灸的痕迹。从这个角度看,《伤寒论》的各类疾病用针灸是完全可以,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这需要临床医生在方药与针灸操作技术并举。很遗憾,张仲景以后的历代医家在注解、诠释《伤寒论》时,很少从针灸这个角度去关注。即使张仲景有用针灸治疗的方法,大多也不是以针灸医生的视角去注解。一直到近代,有这么一位医家,他的《伤寒论》修养、修为绝对高超。同时在针灸学的领域也是顶级人物。他从针灸的视角注解了《伤寒论》,诠释了伤寒经方用针的原则、方法、理念、机理、机制。他,就是承淡安先生!不知道大家对承淡安先生了解多少。应该说在近现代中医,尤其是中医教育、针灸医学的发展进程中,他绝对是一位让我们仰视的大家。

生 平

承淡安先生1899年出生于江阴华士镇。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医学流派“龙砂医派”。他系统地学习中医和西医。1925年将名字由承启桐改为承淡安,从这个角度体现了承淡安先生出师行医的准则。1930年在整个中医面临取缔的最黑暗时期,承淡安先生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我认为这是现代针灸的开始,也标志着澄江针灸学派的开始。此后,承淡安先生先后创办了《针灸杂志》、“中国针灸讲习所”、“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和“针灸疗养院”,也就针灸医院。大家想一想,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就了不起了,承淡安先生一口气做了这么多,每一件事放在现在都是响当当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西行避难。1954年受江苏省人民政府的邀请,他到南京来创办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也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这也是中医界第一位学部委员。1957年去世。承淡安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针灸医学大家。从针灸学史来看,他应该是能排前三位的。同时他也是一位中医教育家,他创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的时候,以守正的理念、学术至上的理念,谱写了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摇篮曲,也使得南中医在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上获得了一个独特的地位。同时他也是一位伤寒医学大家。为什么这么说?且听下面的故事。

承淡安的经方世界:求索篇

承淡安先生19岁的时候,跟随龙砂名医瞿简庄学习中医内外科。在此期间他系统研读了陈修园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经典的功底,应该说是在这个时候拿下的。当然他是中医学习西医,后来又去上海广德医学专门学校系统学习了三年的西医。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

1932年编著出版《中国针灸治疗学》时,在第三篇治疗篇的“针灸各论”的第一节就是“伤寒门”。于此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他在针灸临床的诊疗当中,对于《伤寒论》以及依据《伤寒论》构建的诊疗体系,放在了针灸治疗临床治疗各论的第一篇,可见对《伤寒论》的重视,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承淡安先生1937年西行到了重庆和四川。1940年他受陈逊斋先生的邀请讲授《针灸学》。陈逊斋先生是陈修园的第七世孙,民国期间在南京创办了“国医内科讲习所”。由于抗日战争南京沦陷,他也被迫西迁,在四川的广安重新开办了“南京市国医内科讲习所”,并邀请承淡安先生讲授针灸学。应该说在这个期间,承淡安先生和陈逊斋先生在针灸和伤寒这两门学科的交叉中,肯定有很多故事,尽管我们现在没法破解。1941年承淡安先生去了四川德阳,受德阳国医讲习所的邀请讲针灸。期间,讲《伤寒论》的老师因事他去,应同学的邀请承淡安先生开始讲伤寒,他认为,“为疗病之规范,亦医门之法律”。也就是承淡安先生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已经很深了,不过因为他钻研针灸一科,所以结合针灸医学来理解《伤寒论》。在德阳讲课期间,承淡安先生把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参入针治之法,弥补了现有《伤寒论》注解的不足,形成了《伤寒针方浅解》这本书。

这是《伤寒针方浅解》的序言。庚子之秋,应为庚辰之秋。“伤寒针方”这个概念,简单说就是经方用针灸或者是针灸经方的意思。自1941年始,有了专门的名词和术语。应该说承淡安先生当时在四川做的工作在当地影响很大。他有一个著名的弟子江尔逊,四川名医,也是伤寒大家。很有意思的是,1946年《现代医药杂志》有一篇文章,是杂志主编张子英所写,题目是《与承淡安先生研究经方》。整篇文章讨论的主要是《伤寒论》一首方子的名称,是桂枝加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还是桂枝去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承淡安先生主张是前者,而张子英依据于柯韵伯的注解倾向于后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承淡安先生在《伤寒论》的学术研究领域,对当时云贵川等地的影响力之大(注:《现在医药杂志》在贵阳)。张子英附的原文叫《伤寒针方合解》,和《浅解》理解上不太一样,他的学生手抄本名为《伤寒针方新解》,有这三个名称。1956年,承淡安先生担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一职时,把《伤寒针方浅解》,即在四川德阳的讲稿拿出来整理,并且请当时吴门医派、伤寒大家朱襄君教授帮他厘定,认为“参合针灸疗法以为方剂之助。冀能便利农村偏僻地区,在药物缺乏之条件下,或可作应急之措施。”所以命名为《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应该说承淡安先生的“伤寒针方”最后凝固在了1956年的《伤寒论新注》当中。我们知道,《伤寒论》原著里很少讲舌苔。承淡安先生不仅在这本书里补充了针灸疗法方,同时还依据自己的体验和体会,补充了大量的舌苔。

《伤寒论新注》的主要观点

承淡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伤寒论新注》中,阐述了对伤寒针方学术渊源的基本认识:一、《伤寒论》这本书是典型的证候学著作,也就是讨论疾病、病候、疾病变后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的一本书。首先是研究病的、研究症候的。二、《伤寒论》这本书最大特点是以六经来分类临床的病候和症候,形成了六经的六大类症候群。三、除了六经这个视角以外,还要结合阴阳、虚实、寒热来分析病候。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讨论,《伤寒论》是以经络辨证为主,以脏腑辨证为主,还是以八纲辨证为主的问题。实际上各位注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意见不太一样。四、从治疗的角度来讲,《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规范和典范,这一点目前中医界没有太多的异议。五、主张亦针亦药,各取所需。《伤寒论新注》中有大量针灸治疗的方法,有一些针灸方法是完全可以替代药物的,有一些方法是作为药物的补充和辅助。尤其像泻下的承气汤类,以及像滋补类等方药,针灸治疗要迅速一点,可以作为一种辅助。

承淡安的经方世界:针方篇

最后谈一谈伤寒针方的基本内容。以《伤寒论新注》为例,一共有针灸治疗条文192条,所拟针灸处方201方,涉及使用腧穴108个。192条中包括太阳病114条,阳明病38条,少阳病1条,太阴病2条,少阴病19条,厥阴病18条。所拟针灸处方很多就一个穴位,一穴单方,最多的有16个穴位,大量的是4~8个穴位。所选用的腧穴治疗,最多的是足三里,排前十位的有间使、合谷、曲池、中脘、内庭、外关、大椎、内关、天枢等,这些也是经络学中常用腧穴。当然也有少量的用到一次。看几张一穴单方:69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承淡安先生认为,主要问题是有水气,需要气化,气化以后减轻心脏的负担,症状就减轻了,所以他用灸水分这个穴位,灸20~30壮。331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承淡安先生用灸涌泉穴导热下行来纠正手足厥逆。386条:下利清谷,里热外寒,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承淡安先生灸神阙,不拘壮数,以脉见有神,四肢温和为止。从选取这些穴位的考虑中,我们可以看到承淡安先生对疾病的认识、疾病的症状、证型、病机都是抓得比较准的,所以用的穴位很精当、精致,体现了承淡安先生的组方原则。

伤寒针方组方原则

我梳理了承淡安先生的伤寒针方理论,大致有四大类原则。

1. 注重症状

以桂枝汤证为例。上列条文都是桂枝汤方,但是由于患者的病程、症状有差异,用穴也有略微差别。但是比较常规的是风池、风府、头维、外关、合谷,这些穴位都是比较常用的。《伤寒论》中,太阳中风,反烦不解,方用桂枝汤,穴用风池和风府。承淡安先生还加上了头部上的头维穴、上肢的外关和手上的合谷穴。还有一些方用桂枝汤的条文,“汗出异常”,他用复溜、阴郄、大椎等穴,完全是根据症状。所以承淡安先生他在《伤寒论新注》里有这么一段论述:“方有桂枝汤、麻黄汤等,而针灸法不能用某某几个穴代桂枝汤,或某某几个穴代麻黄汤。针与灸之取穴,概以症状为定则。若以某穴能代某药,则根本不可能也。”针灸的取穴要以症状为定穴原则,临床的症状是认识疾病的第一要点。以症状来确定的时候,尤其是典型的症状可以直接指向某个方。如果以某穴代替某药,这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承淡安先生充分认识到了针灸和药物能够相互为用,但同时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别,药物作为一种外源性的东西影响体内,而针灸通过穴位的刺激、经络的作用,调动体内抗病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所以针灸虽然属于外治,但从治法技术来讲,其内调作用是很强大的。而药物作为一种外源性的物质,虽然常规通过内服的方法(当然我们现在也有经皮吸收中药注射剂等,暂不作谈),却属一种外界的力量来施以帮助。所以在这一点上承淡安先生看得非常清楚。

2. 注重辨证

以手足厥逆为例。同样是手足厥逆,不同的病候、辨证类型,所用的中药处方不一样,承淡安先生用的针灸方法也不太一样。比如说323条,他用到了膻中、上脘、气海和足三里;331条我刚才提到过的用了灸涌泉;而332条,他取用了十指指尖放血;353条354条的“脉微而厥”、“蚘厥”,用到了肝俞、期门、中脘、气海、足三里、中封;366条,“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用的是曲池、合谷、液门 、足三里、行间、足临泣。也就是说承淡安先生一方面是注重症状来处方,另一方面还注重参以脉、舌,以证来确定治疗原则,与单纯以症状为治疗原则有所区别,治法也就截然不同。

3. 圆机活法

以心下痞为例。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的是中脘、内关、足三里,而179条同样黄连泻心汤加了外关、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而164条的半夏泻心汤,用的是中脘、内关、公孙、太渊、足三里;170条的附子泻心汤,加了中脘、内关、足三里、大椎;172条的生姜泻心汤,用了中脘、建里、天枢、足三里;173的甘草泻心汤,用穴与172条一样,再加气海。从中可以看出,他以主证切入,必先辨析邪交争的病机趋势。五个泻心汤证的针灸取穴,临床抓住心下痞,尽管都是“心下按之濡,但满而不痛”,却因兼证不同、病机差异,以中脘、内关、足三里为基本方,略有加减出入。应该说承淡安先生都是在中医固有的学术体系下来理解做针灸处方的。

4. 另一种病机

承淡安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也从解剖生理的角度来诠释针灸的内涵。比如121条“纵”这个病,《伤寒论》刺的是期门。承淡安先生注解是:“凡一切奇病怪疾,大多起自静脉郁血,郁则化瘀,引起各功能发生障碍,去其原因,诸证皆解。'期门’为疏通肝静脉,静脉回流通畅,水气即不凝滞。”122条“横”这个病,针对刺期门,承淡安先生注解是:“肝静脉直通门脉。门脉统主腹腔各脏器之静脉血。门脉管无瓣膜装置,血压极低,以此回流殊缓,易成郁阻,郁则化瘀,发生种种不同之病态。”刺期门就可以疏通门脉的循环,减轻门脉的高压。承淡安先生非常注重期门穴的应用,他在很多的疾病中都提到了期门穴。

105条:小柴胡汤证,用期门、大椎、间使、足临泣。110条:小柴胡汤证,也用到了期门穴。117条:胸胁满而呕,用到了期门、足临泣、内关等穴。从中可以看出承淡安先生在运用期门穴解除少阳病、少阳证,以及改善门脉静脉循环、肝静脉循环的机制机理上形成了一个融通。实际上这样的机理解释,在《伤寒论新注》里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所以《伤寒论新注》不仅是增加了针灸的治疗,补充了舌苔,还补充了大量的解剖生理学的解释。另外,日本汉方家的内容在《伤寒论新注》里也有体现。

“结胸”刺期门,大柴胡汤证也是期门,热入血室本来就用期门,但承淡安先生认为加大椎、间使更佳,而不是仅仅取用张仲景提到的基本穴。

承淡安的经方世界:伤寒针方

伤寒针方:源于《伤寒论》实践的发挥。《伤寒论》本身就有针灸治疗的内容,而把它提炼出来,演绎发挥,补充完善,这是承淡安先生所做的。正是在针灸和伤寒这两个学科领域都是大家,才能做成学科交叉的内容。伤寒针方:源于针药互用的理论共振。针药两者应该说都是起源于中医学术体系框架领域的内容,尽管我们现在有很多分科,但是理论原则是一样。就像讲到中医和西医,到底都是关于人的学问。伤寒针方:拓展了经方医学的内涵。补充了历代医家在经方医学中仅关注药、方药和病症的关系,补充了病证和针灸处方的关系。应该说承淡安先生关于伤寒针方的探索,为我们当代发展中医药学术提供了新的范式、模式。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伤寒论》关于疾病的认识及认识规律,方药和方药的治疗及治疗规律,针灸的治疗及治疗规律。最后,我想用朱襄君先生的一段话来做汇报的结束语:《伤寒论》为经方家言,是一部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不独能做于汤药的津梁,还可以作为针灸的指南。谢谢大家。也欢迎大家对我的汇报观点批评指正。

敏求轩说 翻开承淡安先生《伤寒论新注》一书,“2013.02.14”这个日期映入眼帘。而另一本先生所著《伤寒针方浅解》购得日期居然是在紧接着的两天后。可见对先生是有多崇拜和关注。当我在2022国际经方大会的预告中看到《伤寒针方:一位针灸大家的经方世界》这一标题时很激动,虽然没有出现“承淡安”三个字,但我太清楚一定是关于承淡安先生。所以,特别期待早日聆听到张建斌教授的讲座,而35分钟的时长实在太短。感谢张教授简明周详的讲解和阐述,尤其是对先生针方组方原则的分析和总结对我启发非常大。同方不同针,因症状之不同。比如同是桂枝汤方,除了常规的风池、风府等,也会用到复溜与阴郄。同病不同针,因辨证之不同。比如同是手足厥逆,除了常规的膻中、足三里等,也会用到艾灸涌泉与十指指尖放血。同患不同针,因病机之不同。比如泻心汤既用中脘、内关,也用合谷、外关。同穴不同法,因生理之不同。比如“纵”病与“横”病,虽同选期门穴,但其背后的解剖生理大不相同,承淡安先生学贯中西,对比解析,让学习者既晓其法又明其理。实则是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大医之精诚,大师之垂范,令人敬佩与敬仰。我相信之后再去读先生的著作,理解和领悟定会不同。“针灸与汤药,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诚如是!经方不是空中楼阁里的珍珠,经方有着坚如磐石的基础和肥沃深厚的土壤。经方历经几千年,有无数精诚大医为之添砖加瓦。因此经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守护着华夏民族历万劫而无恙。总是感觉冥冥之中有一双大手,帛画着我的中医学习之路。我只记得初入中医之门时曾多么痴迷于针灸,对经方的关注始于何时居然变得不那么可考。然而懵懵懂懂、不知不觉中,我已然确定地走在了黄煌经方这条光明无限的大道上。无尽感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中的针灸临证学术思想
刘渡舟:张仲景治一些重要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
经方和穴位对应,用伤寒论思路去针灸
《伤寒论》 针灸理法及治疗述要
经方和穴位对应,用针灸以助药剂之不及
伤寒论六经病针灸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