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简史,从伏羲到李时珍,精髓在传承,从未被超越

1. 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 伏羲制九针
  • 神农尝百草
  • 伊尹治汤液

​​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元气论自然观 “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

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使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入抽象概念的理论阶段。

​​

秦汉时期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东汉医家华佗

  •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 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 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

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两大特点: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

(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
  •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
  •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孙思邈(公元581~682)

  • 《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
  • 《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
  •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 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
  • 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

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

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宋元 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王惟一(公元1026年)

  •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
  •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
  • 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

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 寒凉派 认为“ 百病多因于 火”, 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
  • 张子和 攻下派 认为 “ 邪去则正安” ,主张以祛邪为主。
  • 李东垣 补土派 认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
  • 朱震亨 养阴派 认为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

​​

5 明、清----综合集成 和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

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

  • 《本草纲目》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
  • 《医林改错》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巘、昼夜、饥饿、寒暑,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

——唐 孙思邈《大医精诚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一针二灸三服药”?
不可不知的中医简史
中医药发展历程简述
医学中医针灸慎针穴位的解剖
论14经穴中的
能起死回生的小小银针 人能起死回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