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回黔江

作者简历:斌哥于1972年12月,到国营武宣农场(现为国有“黔江农场”,以下简称“农场”)插场做知青,担任过班长、副排长;1976年起,先后在农场中学(含小学)、武宣镇二小、武宣师范附小任教;1990年起,先后任武宣县政协教科文卫委、文史资料委副主任,河马乡第一副乡长,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其间,挂职通挽镇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现居柳州。

国有黔江农场

引言  2016年5月,是武宣黔江农场建场60周年。张习斌(斌哥,曾是农场

知青)受邀请作为三个县(武宣、钟山和贺县)一百多位知青的唯一代表(连自治区农垦领导仅8人讲话)上台作了题为《黔江,我挚爱的第二故乡》的讲话。讲话文章深受好评,先后在区报《广西农垦》和《黔江潮》一书发表,获优秀奖,奖金500元。

大会邀请函

获奖现场(右2为斌哥)


《广西农垦报》获奖证书

《黔江潮》发表刊物

下面,是斌哥的讲话全文:

斌哥发言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主席的一句话,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怀着一腔热血,插队落户到农村、农场。

插队、插场在当时是一个时尚的名词。到广阔天地去锻炼,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难得的人生历练。我们心中抱着坚定的信念:只要祖国需要,一切听从党的召唤,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祖国的好儿女志在四方。

1972年12月19日下午3时许,武宣县各个乡镇48名男女青年搭乘拖拉机,来到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国营武宣农场(现为国有“黔江农场”,以下简称“农场”)。

黔江农场

初来乍到,一切都很新鲜,也很陌生。由于道听途说,我们这些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愣头愣脑的年轻人,对自己今后在农场扎根的前途感到迷茫,有不少青年出现了情绪波动。有人说,我们是被骗到农场的,这辈子就呆在这里,像犯人一样永无出头之日。有几位女知青听到这番流言蜚语后,夜晚到河边偷偷哭泣。

当年斌哥

针对知青的不良情绪,农场党委及时召开了知青座谈会。时任农场副书记李宗楠作了动员报告,耐心地对我们进行理想等全方位的教育。召开知青座谈会后,知青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少知青身上的不良情绪慢慢消退,很快回到正轨上来。农场党委还进行了特批,让我们知青享受较好的待遇,给予35斤/月指标的米,工资20元/月,这比农场职工子女每月的待遇还要多2元钱。现在的2元钱实在是不起眼,微不足道,可对于当时来说,2元钱差不多是半个月的伙食费了。

之后,我们便投入到紧张的冬修水利工作中去,任务是打方块水泥砖,铺设从黔江抽水上来的管道口至场部大楼这段水利沟。48个知青分成三个班,谭 琴任队长,江志华、吴 超、方显厚任班长,带领我们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有的挑沙,有的捣浆,有的打砖,尽管当时的天气很冷,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驱散了严寒。

水利渠道

几个月后,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场党委交给的任务。如今,农场场部大楼前面这段又宽又大又美观的水利沟,就是我们当年挥洒青春热血的“杰作”。偶尔回到武宣,途经农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前去观看这段水利沟,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难忘的“战友”们映象又浮现在脑海中,久久地挥之不去。

水利渠道

1973年4月初,48名知青被安排到农场11个生产队务农。安排在8队的知青最多,一共9人。全队分为2个生产排,200多个劳动力。我和另外4个知青分在一排。

农场当时的经营方针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发展其他经济作物。记得当时八队全年的水稻任务是500亩,还种些木薯、甘蔗、花生等作物。配有一台中型拖拉机及一台东方红履带式推土机,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特别是“春耕”、“双抢”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当时一排的排长叫徐绍君,高瘦的个子,留着一个小八字胡子。他对工人们管得很严,迟到或做工稍有松散,便被他严厉批评。背地里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徐剃刀”。

农场宿舍

在八队近四年的务农工作中,徐排长对我的要求可以说是很苛刻,好像是有意在锻炼和考验我。耙田、挑秧、装大卡车肥料、用人力插秧机插田等别人不愿去做的累活、脏活,他都叫我去干。一天深夜,我提着马灯到近十里远的乱坟堆察看田水,差一点被银环蛇咬伤。不论分到什么样的工作,我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因此,徐排长每次见到我时,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1976年7月中旬的一天,一位职工突发重病,需要送到县医院治疗。由于连日普降大雨,河水暴涨,内涝严重,附近公路无法通车。队里派我和二排的李永利抬着病人从小路走,赶了16公里的路,车拉人抬,终于到了县城附近一个叫“头窝”的地方,我们才算松了一口气。本以为任务快完成了,可抬眼望去,前面却出现了一道200米长的水路,我们愣了一会儿,就蹚着齐胸深的水,用木排把病人推到对岸……在我们的同心协力下,这位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疲惫不堪的我们,一躺下就睡着了。

在近四年的插场务农工作中,苦与累相伴,但田野间却时常听到爽朗的笑声。辛苦和欢乐、汗水与收获,交织成一幅幅“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美丽画卷,充满了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

由于我工作积极肯干,各方面表现优秀,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担任了班长、副排长。成绩来之不易,归功于上级组织的培养,是徐排长严格要求的结果。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多么需要这样一把“徐剃刀”啊!在那个年代最难得可贵的就是农场领导对我们知青的帮助、教育,老工人对我们的关心、照顾。他们那种以苦为荣、以场为家、默默奉献的博大情怀,那种把自已一生奉献给农场的强大精神力量,永远感染和激励着我们前进,使我们终生受益,没齿难忘。

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人,特殊的经历造就特殊的魂。那个年代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上学不上课,毕业没工作,生儿育女准一个。

但是我们不后悔、不气馁、不怨国、不怨家。我们懂得责任与担当,知足常乐,并感谢命运赐予的正能量。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们几十名知青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开上了拖拉机,有的成了人民教师,有的成为了党支书、场工会副主席……我们知青在农场工作了那么多年,不敢说有功劳,也不能说没有苦劳,但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为农场的建设添了砖、加了瓦,农场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和足迹!

如今,我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回想当年的生活和工作,不禁思绪万千,就像放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这段峥嵘岁月,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难以忘怀,在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知青是清纯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坚强的一代。我们喂过猪、放过羊、开过荒、种过粮、伐过木、盖过房……我们顶着烈日夏锄,领略了荒原的博大和那垄沟的浸长,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做人的自信、乐观、坚韧。

黔江农场

我们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祖国,无愧于农场,无愧于时代。尽管当年的知青现己各奔东西,但我们的心里却无时无刻地牵挂着农场,永远怀念心中最美的笫二故乡,由衷地祝福农场繁荣富强!农场的明天更加美好!

成钢 

艰苦岁月倍难忘,千锤百炼始成钢;

重忆往事心激荡,梦回黔江诉衷肠。

                                ——仙榕

修改:仙榕(王荣生)

 2017-10-11首发;2020-06-03重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知青记实》纪念下乡40周年聚会的祝酒词
广西一种美食很多广西人不知,但武宣人一听就跳
火石泉——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记忆 老神欲醒
火石泉~双刺玫瑰可曾开放过的那片热土(上篇)——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记忆
图河青春
西大滩消逝的军垦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