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向运思法(余映潮)

◆ ◆ ◆ ◆

多向运思法

余映潮

◆ ◆ ◆ ◆


有人研究《陌上桑》,说罗敷夸奖的“夫婿”是一种“金头蚕”;有人研究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说它的意蕴在于暗示人们在社会的风雨中青春容易消逝;对《最后一课》,有人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读它;对《蚊子和狮子》,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人从法学的角度来理解它;对《捕蛇者说》,有人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阅读它;对《死海不死》,有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析它;有人读《孔乙己》,欣赏它的“蒙太奇”手法;有人读《醉翁亭记》,品味它的“镜头”之美……这就是用视点变换、角度变化的手法来研究事物。

视点变换的方法是一种用超常规、超单一角度的眼光去分析研究事物的方法。

视点的变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灵动的思维方式——多向思维。

语文教学研究可能而且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研究境界,那就是——就某一位教师来讲,他不仅仅能用视点变换、角度变化的手法来研究事物,而且能够多角度地、多视点地研究分析事物。

在日常教学教研中,“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可以运用于——对同一篇课文进行反复的角角度的评点,对同一篇课文写出多篇赏析文章,对同一篇课文编写出多种教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对同一个作文题进行多个构思角度的指导,就同一个话题多角度地组织学生的课中活动,对同一个研究课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化,等等。

在如上所述的“多角度”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得读了再读,写了再写,编了再编,评了再评,品了再品,想了再想。

所以说,“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对人们的智力、耐性、思维方法、研究习惯、知识积累都是挑战。

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境界,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那种“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受,一定是放飞思维、另辟蹊径之后才有的收获。

下面请欣赏几个用“多角运思”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教学的实例。

1.多角度品析课文内容

品味《春酒》的表达技巧

《春酒》,琦君的一篇诗化的散文。

一篇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

一篇写在自己家乡的童年生活的散文。

一篇写特定时令之中、特定环境下的有趣的生活细节的散文。

一篇书写母亲性格的散文。

一篇写故乡风情的散文。

一篇有多条线索的散文:春酒、母亲,我,八宝就都可以看作全文的线索。

一篇写了童年之趣、母亲之善、民风之淳、故乡之恋的散文。

一篇描写了童年的趣味、表现了生活的情味、包含着思想的意味的散文。

一篇通过回忆童年、亲人、故乡的生活来表达对家乡深切思念的散文。

一篇通过回忆童年、亲人、故乡的生活来表达对家乡深切思念的散文。

一篇有着浓浓的思乡之味的散文。

在这篇是一般的美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了高妙的写作技巧,从而把平凡的生活写得美好、厚实、有情有味。

高妙的表现技巧之一——“衬托”

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春酒”这个话题。

高妙的表达技巧之二——“穿插”。

第一段文字引出了“春酒”之后,文章并没有直接往下写相邻之间如何邀喝春酒,而是穿插了第二、三两段,写了“母亲”与母亲的“八宝酒”。

高妙的表达技巧之三——“反复”

就是反复写“我”,反复写“母亲”。

从第一段到第五段,每一段都以对“我”自己的精美的细节描写作为段的收束。

第一段: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第二段: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第三段: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第四段: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第五段: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更加有意思的是,第六、期、八段,作者又以对“母亲”的惊喜的细节描写作为段的收束,母亲的勤俭、善良、宽容,在琦君温婉流畅的笔下,得到了传神的刻画。

这样的表达耐人寻味。

高庙的表达技巧之四——“转折”

也就是笔锋一转,在转折之中写出新内容。

文中有两处重要的转折。

此二者都有重要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前者表现了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后者表现了母亲的性情之美、为人之美。

高妙的表达技巧之五——“跳跃”。

即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一下子写到了现实:“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这里似乎是跨度很大,但是似断而连,一句“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将历史与现实紧紧地连到了一起,表现得仍然是“家乡的味道”。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留下了深长幽远的乡愁意味。

2.多角度设计教学方案

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下面是《小石潭记》“一课多案”的创新教学简案。

《小石潭记》教学简案

简案之一:

⑴反复朗读(约15分钟)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老师听音;学生听读课文,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每朗读一段停一次,由五位同学概括五个段意;老师强调落实一批四字词语,同学们朗读,并读课文注释。

⑵自由发现(约14分钟)

同学们对“课文美点”进行自由探究,进行发现;同学们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中探究活动;全班交流;教师也向同学们讲自己的发现。

⑶趣味欣赏(约14分钟)

教师提问,引出“清”字;同学们自由发言,用带“清”字的形容词品析课文内容。

简案之二:

1.读前铺垫(约4分钟),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

2.朗读背诵(约13分钟),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

3.精段品读(约10分钟),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

4.整体欣赏(约13分钟),用“资料助读”的方式,穿插精短的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简案之三:

⑴从标题“小石潭记”入手尽快切入课文。(约1分钟)

⑵朗读课文,再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读懂字词。(约12分钟)

⑶朗读第一段,欣赏“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描述手法。(约7分钟)

⑷朗读第二段,欣赏“定点特写,一笔两用”的描述手法。(约6分钟)

⑸朗读第三段,欣赏“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的描述手法。(约4分钟)

⑹朗读第四段,欣赏“环视四周,情境交融”的描述手法。(约10分钟)

⑺教学小结。(约2分钟)

3.多角度组织课中活动

如课文《芦花荡》教学中的多角度“说读”活动:

多角度“说读”,也叫做“读一文,说几文”。

⑴简介式地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和人物。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划着小船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⑵复述式地说——用叙述的语言简说文中的故事。

老英雄在芦花荡神出鬼没,无数次地通过鬼子的封锁钱,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⑶评论式地说——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与分析。

老英雄是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是一个有着爱国抗日热情的人。

⑷举例式地说——积累文中的生动语言或美妙笔法。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形、色、动、静都写得很有特色。

⑸想象式地说——想象故事中的“画面”或揣摩人物心理。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她就是二菱。

还可以进行:说明式地说——说清课文的层次和情节;欣赏式地说——说出课文中的美点妙要;感悟式地说——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等等。

在这样“多角度说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说”的角度变化而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由于有了“角度”不同的“说”而努力地去理解,去发现,去探求。




本文出自余映潮著《致语文教师》,有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6.《散步》教学设计(第1课时)
19春酒
2《春酒》ppt课件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5
春酒 教案
汤永利 ——《春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