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48)
userphoto

2022.06.30 河南

关注

在前几期的故事里,我们说到了孔子,他只不过是一位“老师”而已,却比任何一个帝王将相都更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那些相信孔子所说的话,信服他所讲的道理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团聚在一起,像是一个大家族一样,人们叫他们为儒家。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很多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今天我们就再来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在孔子的故事里,我们还提到过一个人,老子。孔子年轻的时候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问题。老子在周做过管理图书的史官,非常的有学问。他的年龄比孔子大,掌握的知识、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也比孔子丰富。孔子从老子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不过老子看待世界的观点和孔子却不一样。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有着自然而然的规律,而且,这个规律是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只要说出来就错了。打个比方来说,你已经听了这么久我讲的故事,如果让你来描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你会说,嘉文老师的声音和蔼可亲,一定是一个温柔的人,那么你一说出来,就错了,难道我就只是温柔么?如果你说嘉文老师不仅温柔,而且还很会讲故事;那么你又说错了,难道我只有温柔和会讲故事吗?你是不是还要加上更多的定语来描述?但是无论你加多少,你总是不能完整准确的把我全部的特征表达出来,对不对,你承不承认这一点呢?如果你承认的话,是不是你只要你一说出来,就错了呢?想要描述一个人就已经如此的困难,世界,可比一个人复杂多了。所以你想用语言来说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只要你说出来,就一定是错的了。这是老子的对待世界的看法。老子认为我们应该保持世界自然而然的状态。不要去说,也不要去做,一切都顺其自然。如果你想要的越多,做的越多,反而会把世界弄得越混乱。当时的天下混乱不堪,战争不断。不就是因为有人想要的太多了吗?如果没有人想要去争夺国君的位置,如果没有人想去争当天下的霸主,如果人人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天真无邪,这个世界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后来,老子厌倦了这个纷乱的世界,据说他骑着一只大青牛,一路向西,走出了函谷关。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员要求老子将他的思想写下来,否则不予通行。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件事情一定是违背老子的本心的,因为他不是主张这个世界是不可说的么?如果写下来,不就等于是在说了么?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老子才在书的一开头就叹息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世界的规律能被说出来,它就不是真正的规律了。

老子写下的这本书,大约有五千字,后来人们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做《道德经》,是一本很有哲理性的书,将来你长大以后,说不定会对它产生兴趣的。

从此以后,没有人知道老子去了什么地方,不过在后来的历史当中,老子出关究竟去了哪里?会再一次被人提起,不过那已经是好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或许在一百集以后的故事中,我会再讲给你知晓。

后来有一位叫做庄子的人,他对这个世界也抱有和老子同样的看法。

庄子生活很贫困,楚王听说他有学问,便派人请他去做大官儿。庄子却只顾钓鱼,连头也不回的拒绝了。他说,做官就像一只看来高贵,放在庙堂里受人膜拜的死的乌龟。而他自己却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在烂泥里爬的活乌龟。他觉得不接受任何引诱,才能够过的快乐。

有一天夜里,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好不逍遥。突然梦醒了,发现自己是庄子,不是蝴蝶,或许你也做过类似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动物,或者小昆虫。醒来之后,或许很快你就把它忘了。可是,庄子却开始思考,他怀疑的想,我会做梦,蝴蝶也会做梦吧,那究竟是我做的一个梦,在梦里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变成了我?现在的我,究竟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当中呢?

庄子想借这件事情来告诉我们,人有痛苦,你争我夺,是因为把“你”和“我”,“美”和“丑”,“生”和“死”,“对”和“错”,“拥有”和“失去”……分的太清楚了。如果根本就不分,就不至于强求什么了。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竟然敲着盘子高声唱歌,别人觉得太过分了,他却认为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全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何必强求,何必悲伤呢?庄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老子很相近。后来相信他们道理的人就被大家称作是“道家”。

不论你是否欣赏庄子的作风。你都应该看一看他写的故事,因为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出自他的手笔,比方说坐井观天、望洋兴叹、跳梁小丑、得心应手、害群之马、螳臂当车、鹏程万里、捉襟见肘、一日千里等等,都非常有趣。

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墨家,名家等思想流派。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所谓兼爱呢,就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家的老人,兼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感情,需要博大的胸怀。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人类,有没有可能会做到这一点呢?

在这一点上,儒家的观点和墨子不一样,儒家认为爱是有差别的,是有层次的。每个人最爱的首先一定是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其次是身边的人,最后才是更远的、一般的人。比方说,同样是两个因为车祸而去世的人,其中一个人,是你从电视或者网络的新闻当中看到的远方的人。而另外一个人,则是在你身边所熟悉的一个人。那么哪一个人的去世会让你感到更加的难过呢?很显然是后者。所以,从人的正常的感情来讲,虽然墨子提出的兼爱非常了不起,非常的伟大,但是儒家认为爱有层次的观点,才更符合人性。

名家的代表人物叫做杨朱,他和墨子正好相反,墨子有着一颗博大的、仁爱的心,杨朱却认为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去爱别人,帮助别人。比如说你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是你的责任,但是如果你在街头看到有小偷在偷东西,你可不用见义勇为,因为抓小偷是警察的事儿;如果你的同桌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也不用去帮助他,因为那是老师的责任而不是你的责任。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杨朱的想法怎么样?我猜你们一定会说他太自私了!没错。在当时就有很多人这样批评他。有一回,有一个人问杨朱说:“如果让你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就能够帮助全天下的人,你愿不愿意拔呢?”

杨朱回答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一根汗毛怎么可能解决天下人的问题?”

这个人说:“我们现在是假如嘛,假如拔一根汗毛就可以帮助到天下人,你是愿意做还是不愿意做呢?”

杨朱

杨朱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因为如果他说愿意的话。那么就违背了他自己的观点。如果他说不愿意的话。这得是一个多么自私的人啊!

这个问题难倒了杨朱,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成语:一毛不拔。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极端自私的。

在战国的时候。儒家还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孟子,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的学生。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去做正义的事,哪怕是为了正义而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孟子的观点几千年来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当中,从来不乏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正义的精神而英勇献身的人。这些人就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人。在我们今后的故事当中,小朋友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孟子还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人的天性,它不附带任何条件,它是人性温暖的光。比如说,当我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小鸡,身上长着嫩黄绒毛的小鸡捧在手心的时候,看着它,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种情感一定是非常温暖的、柔软的、充满着爱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对吗?这样的情感就是我们人性的善。

比孟子稍晚一些,儒家还出了一个代表人物,叫做荀子。荀子的观点却恰好和孟子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每一个人都有自私,贪婪的本性。如果任由人顺着本性发展,天下一定会大乱,因此需要外在的约束。通过外在的约束来使人不敢为恶。

这种约束是什么呢?就是法律。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法律,没有警察,没有任何可以约束你的东西,你会不会有要做点坏事的念头?如果任何人作恶都受不到惩罚,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正是因为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才使得他教出了两个属于“法家”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个人物,我们在后面的故事当中,都还会再见到他们。

法家认为,既然人性本恶,那必须要制定出严格的法律来管住每一个人,让人们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做事,如果稍有违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行为需要法律的约束,这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法律制定的太严苛、太过分,把人不当人,这样的法律就会成了一部恶法,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非常惨痛的后果,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故事当中,我们会清晰的看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经典,读人生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
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五子名扬千古;木匠...
“五子”要义
我读先秦诸子 易中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