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七绝圣手——王昌龄
userphoto

2022.12.04 河南

关注

唐开元12年末,黄沙漫卷旌旗飘扬的大漠边关,迎来了一位27岁的年轻诗人,彼时的大唐已经进入中华历史上鼎盛的开元盛世。这个帝国的每一个子民在享受荫庇的同时,都渴望为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再增加一星半点的荣光。戍守边关为国征战,已经不再是士兵和将军的事情了。即便是像年轻人这样的文弱书生,也想要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盛世太平刺激了无数文人sao客创作的灵感,如李白,贺知章,王维等在这空前的繁荣里,尽情挥洒他们的诗情,但随着他的出现,盛世诗风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原本只有寥寥几人苦撑的边塞诗,顿时如义军突起一般在盛唐的诗坛里雄据一席。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这个27岁就敢单枪匹马,远赴河陇,尽览玉门烟尘的年轻人。时光流转,千年光阴随之弥散,这位被尊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诗人流传后世的诗文数量达到181首。

当我们拨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硝烟,会看到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会听到他“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诚,而当你读过他所有的诗文在缓缓闭上眼的时候,你脑海里浮现而出的那个人会渐渐清晰,他的名字就是王昌龄!  

大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安史之乱的风波尚未过去,刚刚光复两京之地的唐肃宗李享在大明宫召见万国使节。文武百官望着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和高台下恭敬行礼的诸国使臣们,他们仿佛又看到了盛唐的风韵。时任中书舍人的贾至百感交集,写下一首小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而一时技痒的大诗人王维、杜甫、岑参等人也纷纷写出了贺诗,一时之间成为诗坛佳话。

王维的贺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后来不少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盛唐气象,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当王维写下这句话的时候,那个所有人憧憬的盛唐已经死了。盛唐到底是何种光景,如今的我们只能从史集的字里行间管中窥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开元盛世单单是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疯狂。而伴随着伟大时代一起来的,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在诗人如过江之鲫的盛唐历史仿佛还不满足,此时诗坛的又悄悄为唐帝国的诗坛中为了一个惊喜,将已经快30岁的王昌龄送到了众人眼前。

出生于武则天时代的王昌龄,他27岁之前的人生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老天爷给他准备的人生剧本是个开局只有锄头只能靠种地来维持生活的地狱级难度。人在绝望或者迷茫的时候,总会寻找一个心灵的寄托,所以史书上留下了王昌龄曾学道嵩山的记载。梁启超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句话很适合千年前的王昌龄。山林田园之乐并非是他的心之所往,藏在王昌龄骨子里的始终是金铁争鸣,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

嵩山学道未满三年,内心彻夜奔腾的热血,就让这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启程赶赴河东。他就像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宝藏混迹在人海里,一边寻觅着良机,一边又等待着伯乐的出现。而这一次历史并没有让王昌林等的太久,很快一个机会到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北魏开始维持了近200年的府兵制,开始分崩离析。繁荣强大的唐帝国需要更强大的军队来南征北战,大批有志于建功立业的男儿们纷纷投身军营,赶赴黄沙漫天的帝国前线。而一些而一直以来都有着戎马情节的王昌龄也在开元12年前后,一个人单枪匹马赶赴河陇前线,穿过玉门关到达了那个他魂牵梦萦,渴望建立不朽功勋的边关。

当曾经无数次幻想的边关迎着目光闯入心扉的时候,当曾经无数次梦到了金戈铁马,一遍遍在眼前上演的时候,原本籍籍无名的王昌龄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奏响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从开元12年到开元14年,王昌龄与边关将士同起居与帝国边境共呼吸。也正是这段少有的经历,让王昌玲把潜藏在心底的金戈铁马尽情挥毫而出,属于王昌龄边塞诗的高光时刻开始了。他和从前的热血青年不一样的,当真正见到尸横遍野马革裹尸的残酷战场后,热血青年王昌龄也渐渐对盛世和战争有新的看法。

他的诗句从最开始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变成了后来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很多人都感慨王昌龄的边塞诗词句工整,开辟盛唐边塞诗新天地,但其实王昌龄更难得的是,他从盛世战争里看到寻常人难以看到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悲切。

后世人尊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并非只是因为他的边塞诗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让原本末流小派的边塞诗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后世耳熟能详的边塞派代表诗人如高适,岑参等人和王昌龄比起来,都是名副其实的晚辈。当27岁的王昌龄闯荡边关的时候,岑参还是个11岁的孩子,高适还在河南商丘种地。王昌龄他这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草根诗人,生生靠着自己过硬的七绝功底,把这个原本不受主流诗坛看中的诗文形式推成了唐诗最为流行的题材。

纵纵观整个唐朝能在“七绝”造诣方面与王昌龄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那位让其他所有人为之黯然失色的李白了。恰如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说的那样: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俱是是神品。

唐开元14年,王昌龄在京兆府石门谷避世隐居一年。这一年对于王昌龄来说更像是一场狂欢后的沉默,他渐渐地所有人都为之疯狂的盛唐美梦中醒来。从开元15年开始,王昌龄不再热衷于做戍守边关的普通士兵。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盛世与苍生的关系,也开始以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维来思忖自己。大唐百姓只知道那个“七绝”搅动诗坛风云王昌龄突然消失了。王昌龄在自己最受关注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并用蛰伏一年的时间来迎接自己的另一次盛放!

唐开元15年,备受天下文士关注的王昌龄终于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并一举中榜进士及第。四年之后的开元19年,他又在长安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并再度上榜。通俗的来讲就是原本草根出身的王昌龄先后一次性通过了唐朝的G务员考试和G务员遴选,并如他所愿成为了大唐的一位官员。然而即便是以精妙绝伦的文章顺利通过博学宏词科考,王昌龄也未能在官场大展宏图。他所能做到的最大官职也只是个辅佐县长江宁丞而已。仕途的不幸并没有让王昌龄太过悲观,贬谪之路成就了她另一番人生。

在贬谪途中,他结识了不少诗坛大V,原本只能闻其名未见其人,而今却在贬谪途中,萍水相逢结成知己。开元27年,王昌龄遇赦北归长安,在巴陵与李白相遇一见如故。开元28年,王昌龄闻孟浩然大名赶赴襄阳与之相见把酒言欢。天宝八年诗仙李白的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把两个人的友谊长存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当一个人足够优秀的时候,他会像风眼般将同样优秀的人聚拢到自己身边,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王昌龄几乎结识了当时诗坛所有的扛把子。李白、孟浩然、岑参、王维、崔建、李颀等等,都成为了他的知己好友。不仅如此,在与这些诗坛大佬们的互动之中,王昌龄无意中催生出了不少佳作,但这一切的惬意都随着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戛然而止。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所有大唐子民为之梦碎的瞬间!安史之乱葬送了唐朝这个如日中天的帝国,开始急转直下,并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缓缓走去。战争衍生而出的是轻视礼法,以力剥夺一切的军阀们。他们手握重兵并在乱世之中烧杀掳掠,去毁灭一切他们忌惮的东西。而这句话对于时任亳州刺史的闾丘晓来说再恰当不过了,这位被《旧唐书》称为“驭下少恩,好独任己”的军阀在兵连祸接的安史之乱期间,因妒贤妒能而杀了途经此地的王昌龄。

关于王昌龄之死,史书上并没有给出闾丘晓杀人的理由,就像是人间惊鸿客一样,年仅60岁的王昌龄的红尘之旅戛然而止。就像是和开元盛世有一场约定一样,王昌龄因开元盛世引起的参军热而远赴边关,并得以写出旷古烁今的边塞诗,又在开元盛世土崩瓦解的安史之乱中,毫无预兆的死于闾丘晓之手。这位伟大的诗人,终究还是随着开元盛世一同寂灭,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

王昌龄的死让天下哗然,这位天才诗人的离去,让所有人都难以释怀。时隔仅仅不到一年,亳州刺史闾丘晓就因为延误军情而被宰相张镐杖杀。历史没能记下王昌龄的最后时刻,却把闾丘晓的死亡前夕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行刑在即闾丘晓苦苦哀求,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还请饶过一命,张镐望着跪地求饶的闾丘晓缓缓说了一句王昌龄的父母又该谁来赡养呢?

王昌龄这颗耀眼的星辰还是陨落了,和那段盛世的开元纪年一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后来者再多眷恋王昌龄和开元盛世,但再也回不来了。我想王昌龄的告别词,早在14年前就已经写好了。在他以谪宦之身从江宁北上的路上,在他登上芙蓉楼送别诗人辛渐的诗句中。王昌林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实大家不必在意我身在何处,当你们想起我的时候,只要记得我初心不改,肝胆可照日月如此,那便足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家天子王昌龄:喝最烈的酒,写最好的诗,去最远的边关
王昌龄——雄浑壮美边塞诗的开山鼻祖
王昌龄|最烈的酒,浇灌最好的诗
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朱和平 | 盛唐气象 热血阳刚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