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教学】孟强|《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及案例解读

笔者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以感受和发现“美”为切入点,以感悟和品味“醉”为落脚点,形成了“景美情美孩子美,村居处处惹人醉”的教学架构。

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更为熟悉亲切,词相对陌生。在接触内容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对词的形式和体例有个大概的了解。
师:与繁华喧嚣的都市相比,乡村生活多了几分宁静和纯朴,更让人憧憬和向往。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的那首《村居》吗?谁会背?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宋代诗人辛弃疾,也写过一首《村居》。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让我们从题目入手,比较一下两首《村居》的不同之处。《清平乐·村居》的题目由几部分组成?
生:两部分。
师:“清平乐”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
生:“清平乐”是词牌名,我通过查看注释知道的。
师:预习非常充分。仔细观察,在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还有什么?
生:一个圆点。
师:这个圆点起到了间隔的作用,在标点符号中它叫间隔号。这就叫“词牌加题目,圆点藏中间”。齐读——
生:(读)词牌加题目,圆点藏中间。
师:再比较一下字数,哪个长,哪个短?
生:《清平乐·村居》长。
师:注意正文中间部分,还有空格(标注:双斜线),以此为界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这叫“内容分两半”。
生:(读)内容分两半。
师:最后比较一下,两首《村居》的字数,各有什么特点?
生:《清平乐·村居》每句话的字数有多有少。
师:这叫“句式有长短”。连起来读一下——
生:(读)词牌加题目,圆点藏中间。内容分两半,句式有长短。
师:因为这些特点,我们把《清平乐·村居》叫作词。这首词写于宋代,人们又叫它“宋词”。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因此,他有个雅号——“词坛飞将军”。
案例解读:高鼎的《村居》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学生耳熟能详。此处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两首《村居》展开比对,引导学生从题目、字数、句式等方面,逐一了解词的特点,并顺势总结出小歌诀,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词体的特点。最后揭示“词”“宋词”“词坛飞将军”等要点,言简意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大漠多粗犷高亢之歌,江南多吴侬软语之音,如此而已。孟子讲:“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这里的“人”,既包括诗文作者,也包括文中人物;这里的“世”,既包括人物经历、时代背景,也包括生活环境、地域风情。
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看看其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生:五个人,翁媪和三个儿子。
师:“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老翁、老妇。
师:预习充分!如果不看注释,能不能理解“翁媪”的意思?联系词句想一想。
生:“白发”也能看出是老年人。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抓住关键词,是深化理解的好方法。一对老夫妇,还有三个儿子,这是一个温馨幸福的五口之家。继续思考,这一大家子,是哪个地方的呢? 
生:饶州。
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生:吴。
师:一起来看地图(出示魏蜀吴三国鼎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古代的吴国,位于长江以南、东部沿海,又称作东吴。杜甫在诗句中就曾经提到东吴,还记得是什么诗句吗?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饶州就位于吴地的中部(地图红点标注),这是一方名副其实的富饶之地。辛弃疾曾经这样赞美这里富足的生活和丰收的景象。(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生读)饶州还是一个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辛弃疾也曾这样描绘这里的自然风光。(出示:溪山一片画图开。生读)行走在饶州的山水之间,就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回到课文《清平乐·村居》,找一找这首词中描写风景的语句。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里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茅檐、溪水、青青草。
师:不论是低小的茅檐,还是潺潺的溪流、青青的草地,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板书:景美)让我们展开想象,来到茅屋旁,漫步青草地,聆听溪水声。谁来体验一下?
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读得用心。语速放慢一点儿,语气放松一点儿,会更有感觉。
(生再读)
案例解读:此处教学,从了解词中家庭成员入手,然后是地点,顺势引出学生熟悉的“门泊东吴万里船”,与地图比照印证,强化地理概念,进而引出辛弃疾的两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溪山一片画图开”,分别反映饶州的物产和风景,深化学生的理解。最后回到《清平乐·村居》,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美丽的景色,在朗读中升华感受。

师:这两位老人喜欢这里的景色吗?(生:喜欢)最能表现他们心情的是哪个字?
生:醉。
师:(板书:醉)关键字抓得准。“醉”的意思是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在这里,老夫妇是不是已到了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的状态?为什么?
生:不是。文中写到“相媚好”,他们相互逗趣取乐,非常清醒,非常开心。
师:“相媚好”这三个字说明了他们关系和谐,感情美好。(板书:情美)因此,这并不是酒醉,而是——
生:陶醉,心醉。
师: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连起来读一下。
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结合板书点题)景美,情美,怎能不让人心醉?怎能不令人羡慕?放开声音,读出心中的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是所有人,尤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生活得如此安逸和幸福。《木兰辞》中就有骨肉分离、替父从军的场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出示,生读)大诗人杜甫目睹了战乱当中民众妻离子散的悲惨生活,在《石壕吏》中写道:“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示,生读)类似的描写不胜枚举,了解曾经的苦难,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换个角度,比较一下这些诗句中的人物称号,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都是说老夫妇的。
师:年纪相仿,意思相通。既然如此,咱们把称呼替换一下,再来读一读。
生:白发谁家爷娘。
生:白发谁家翁妇。
师:通顺,也差不多。那为什么这里偏偏用“翁媪”呢?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翁媪”与前面的“低小”“青青草”“相媚好”押韵。
师:韵律美是汉语言特有的美感,也是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我们齐读体会一下。
案例解读:“醉”是上阕乃至整首词的“眼目”。紧扣“醉”字,串联起了“景美”和“情美”,进而体会到了陶醉和心醉。然后,由“翁媪”宕开一笔,串联起《木兰辞》《石壕吏》中的描写,发现称呼上的相似之处,进而在替换对比中,体会汉语言的韵律美。

师:通过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词中的环境,也认识了一对幸福的老人。其实,最让他俩心醉的远不止这些,那是什么呢?我们联系下半部分来理解。谁来读一下?
生:(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三个儿子,刻画最为细致的是谁?
生:小儿。
师:哪个词写出了小儿的特点?
生:“亡赖”。
师:一个天真的孩子,怎么会是无赖?
生: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就叫“亡赖同无赖,淘气又可爱。古今有差异,心中莫奇怪”。齐读——
生:(读)亡赖同无赖,淘气又可爱。古今有差异,心中莫奇怪。
师:再来看另外两个儿子在干什么。
生: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很懂事,都很能干。
师:对于父母来说,这三个孩子才是他们最骄傲、最心满意足的地方,也是村居中最美丽的风景。(板书:孩子美)连起来就是:“景美情美孩子美,村居处处惹人醉。”齐读——
生:(读)景美情美孩子美,村居处处惹人醉。
师: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美妙的感受!谁能把这种感受带进去,读一读整首词?
(生读)
师:读得熟练。请注意上下阕之间的语气变化,上面在问,下面在答,能把这种转换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语气到位,读出了变化。男女生接读,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男女生接读)
师:有问有答,过渡自然,真好。转换角色体会一下,如果我们就是词中的孩子,这首词又该怎么读?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一下?
生:上半部分的问句需要改为“白发我家翁媪”。
生:下半部分的称呼分别改为“大哥”“二哥”“小弟”。
师:把调整好的读一下,谁来读?
(生读)
师: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不是特满足、自豪?尤其是读到“白发我家翁媪”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哪个动作、手势?
生:拍胸脯。
生:竖起大拇指,点赞。
师:把动作带进去,再读。
案例解读:从小儿子入手,体会淘气可爱,接着体会大儿子、二儿子懂事可爱,点明村居生活最美丽的风景是“孩子美”,进而总结出“景美情美孩子美,村居处处惹人醉”。然后,将情感带入朗读,外化于声,指导学生读好上下阕之间的语气转换;通过转化角色,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了自豪感和满足感。

师: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农村的劳动多种多样,如果大儿子不再锄豆,(出示《田中耕作图》)二儿子不再编织鸡笼,(出示《山下放牧图》)能把这两个场景改编在句子中吗?
生:大儿田中耕作,中儿山下放牧。
师:图文一致,语句通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不押韵。怎么修改呢?先看“田中耕作”,怎样改才押韵?
生:改成“大儿耕作田中”。
师:语感真好,调整一下顺序就好多了。再看“山下放牧”,顺序可以调整吗?效果怎样?
生:可以调整,但还是不押韵。
师:怎么办呢?换个说法,这个放牧的孩子,我们可以叫他什么?
生:牧童。
师:把“牧童”放进去修改一下。
生:中儿乐当牧童。
师:这样就好多了!连起来读一下。
生:大儿耕作田中,中儿乐当牧童。最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古人既重视农耕,又喜好读书。崇尚半耕半读的生活。劳作之余,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示语句:大儿读书窗下,中儿正在作画)这时候,小儿子也不甘寂寞,他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起来,如果模仿的是大哥,后面该怎么写?
生:最是小儿无赖,模仿大哥读书。
师:有点意思。“读书”最好不要重复,还得注意押韵,能不能换种说法?比如,换成象声词(出示:嘴里咿咿呀呀),齐读——
生:(读)大儿读书窗下,中儿正在作画。最是小儿无赖,嘴里咿咿呀呀。
师:装模作样,又不知所云,真有意思!如果他在模仿二哥,也在地上画了起来,又该怎么写?想一想,小孩子漫无目的,随意涂抹,用一个词来说叫——
生:涂鸦。
师:这个词用得好。这句话就可以改作“信手满地涂鸦”。齐读——
生:(读)大儿读书窗下,中儿正在作画。最是小儿无赖,信手满地涂鸦。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案例解读:首先,出示《田中耕作图》《山下放牧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针对前半部分“大儿”“中儿”的描写进行句式训练,落脚点是前后押韵、文从字顺。其次,由农耕过渡到学习,定格“大儿”“中儿”的描写,侧重后半部分“小儿”模仿行为的句式训练,落脚点依然是韵律美和画面美。前后两次训练,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师:让我们再回到整首词,《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六年级的时候,我们还会读到同一词牌的作品——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出示,师范读,生齐读)同时,在六年级也会读到辛弃疾的另一首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示,师范读,生齐读)课后,我们可以提前学习一下,相信大家会在比较阅读中对“清平乐”这个词牌、对辛弃疾这位词人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多的发现。
案例解读:拓展的这两首词都在六年级教材中,从编排体系看,这两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遥相呼应。因此,应当运用系统联系的思维,从整体和主题的视角,打通教材册次、词牌、作者之间的关联,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北京实验学校)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年第3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果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彰显“词”教学的文化品位——《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古诗文优秀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
26清平乐村居
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