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骥才作品赏读(三):《挑山工》《刷子李》

01

挑山工

意味深长

大多数人知道冯骥才这个名字,大概都是从小学课本开始的,而且更多的是从《挑山工》这篇课文开始的。虽然冯骥才创作《挑山工》是1981年,但已有几代人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过这篇文章,它实属经典的老课文了。

钟情《挑山工》这篇课文的理由很多,可以信手拈来。

课文语言平实自然,起笔便如话家常,像一个老朋友坐在我们对面,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聊起他登泰山的见闻。当然,作者是一位高明的讲述者,他先细致地描述了挑山工担重物上山攀登石阶的情景,自然而然得道出了让人觉得“奇怪”的现象:挑着重物走了多一倍路程的挑山工怎么走到游人前头去了呢?描述挑山工攀登石阶的文字条理清晰,干净利落,既在读者脑子里勾画出了挑山工上山的路线,又让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第二自然段提出疑问,仿佛有点罗嗦,其实不然。它有画面感,并且设身处地,从“你”的视角叙述心中的疑惑,极自然地引起我们对这一疑问的共鸣。接下来的讲述更见作者的匠心。按常理,有了疑问,读者期待的是直接的答案,作者却不紧不慢地跟我们谈起他相关的一次经历来。因为作者心中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了亲身经历的“故事”,即使将道理和盘托出,也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了具体的情节和人物,事中寓理,理又因事而显,必然很容易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散文,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对一个朴实勤劳、快乐达观的挑山工形象的细腻刻画,借助挑山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课文叙事从容细腻,议论不着痕迹,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就是在亲切自然地跟我们聊他的这次登山经历,但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挑山工形象的刻画却细致入微,外貌、语言、神情、动作都呼之欲出,活泛在读者眼前。尤其是对挑山工外貌的描写,长相、打扮都真实贴切,且让人体会到特有的美感:“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洁白的牙齿”......这样的眼光和描写应该与作者同时是一位画家有关——艺术在美的表现上总是相通的。“理儿”是从挑山工比较随意而又不失真诚的朴素的话语中道出来的,却格外使先前心存疑惑的作者心悦诚服。而为了使读者也心悦诚服,作者又用自己进一步的真实见闻强化了挑山工讲的道理:“我还没来得及细想体味,他就担起挑儿启程了。在前面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我已经能够在那里卸下担子交货了。”三个“又”和“几次”“总是”的连用,反复印证,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了。

冯骥才的散文善于从司空见惯或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并揭示生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其实,他的独特视角,都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情和用心。课文中说,他这次登泰山,为的是同几个画友去写生,并非专门为观察挑山工而来,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他,却发现了平凡的挑山工的不平凡之处,从他们身上感悟出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正如冯骥才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不同感受时所说的:“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青年时期,泰山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当然,《挑山工》与冯骥才的其他散文一样,也有一个令人回味沉吟的结尾。文章结尾写道:“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个倒装的因果复句在平淡中见深刻。“我需要它”,“它”指的是这幅画,画上画的是那位勤勉而乐观的挑山工;“它”更指的是一个道理,一种精神——朝着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脚踏实地地前进。冯骥才说自己需要“它”,也的的确确在践行着“它”,正因如此,他才能在许多方面取得重要的成绩。作为一篇供读者阅读的文章,课文这样“意味深长”的结尾,更值得细细体味。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欣赏《挑山工》这篇散文,上面解读的几点,都值得引导学生细心体悟,交流分享。

02


刷子李

是小说,亦是散文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俗世奇人》展现的是一幅幅当时天津卫市井生活画卷,描写的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底层人物,此谓“俗世”;至于“奇人”,皆因为这些人物都具有“凡人”所不及的过硬本事,且加上他们行事言语皆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讲了19个奇人奇事,从故事和语言的角度来说,可以看成是津味小说;而从笔法上来论,将其看成散文亦无不可。课文《刷子李》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一、盯住故事,扣人心弦。

冯骥才善于讲故事,而且讲得高明、精彩,线条清晰,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把读者的胃口都给调动了,吊足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是人物,再加上他最擅长的从叙事中提炼的寓意,颇得小说的古法。作者写刷子李,开篇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如此之奇人,当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来写,却将刷子李的手艺之绝,为人之特立独行写得风生水起,引人入胜。首先是一波三折的叙事,将刷子李之奇渲染得令人唏嘘。曹小三应该是慕名拜师,却对师傅的神奇传说半信半疑,所以一定要“亲自瞧瞧”。师傅果然派头十足,规矩多,讲究也特别,刷的是白粉墙,穿的却是一身黑。但大半天下来,这黑衣上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然而,正当他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了一个白点”,且有“黄豆大小”,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在他心中“轰然倒去”。故事峰回路转,更精彩的接踵而至——却不料,刷子李不紧不慢地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是一个被烟灰烧出的洞!故事到这儿,莫说曹小三发怔发傻,读者也有些发傻发怔了。这就是冯骥才紧盯住的故事,娓娓道来,却满是精彩。

其次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刷子李不仅手艺高超,而且个性鲜明。文章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同时也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刷子李独特的行头——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流畅的动作,揭示白点秘密时不紧不慢、形神兼备的言行等,诸如此般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刷子李这位俗世奇人写绝了,写神了。再加上曹小三这个小徒弟寻白点时的神情动态、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对比中进一步烘托出刷子李的超凡“脱俗”——我们不难看出,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说出的那句“好好学本事吧”,是有一定的精神境界的。或许,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虽混迹于俗世,他们的精神追求却是“脱俗”了的。读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故事,这一点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二、散文笔法,耐人寻味。

再说《刷子李》的散文笔法。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序中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很明显,因为是“随想随记”,其中的每一篇,也就不单单是在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也在表达作者的“随想”。《刷子李》中,也有《花的勇气》《珍珠鸟》等散文的点睛笔法,不同的是,这些散文的点睛之笔都是直接通过作者之口表达出来的,而且比较明朗,而《刷子李》中的点睛之笔是借助主人公刷子李之口,比较含蓄地、意味深长地道出的:“好好学本事吧!”他在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同时也在告诉徒弟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不断磨练的结果,有了本事才有真正的尊严。所以作者以这样一句看似平实,实则内涵丰富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作者举重若轻的“随想”,却值得读者掩卷沉思。其二,从行文上来看,虽然课文具有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和人物两大鲜明的要素,但作者似乎没有着意去安排和刻画(其实是极具匠心的),只是娓娓道来,让人觉得浑然天成,情趣盎然。细读之下,我们还会发现,作者选择的这件表现刷子李大本领、大智慧的小事,是围绕课文开头的这两句展开的:“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课文的这些特质,足以让我们将它当成散文来读。

谈到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津味”,《刷子李》便可作为典范之一。课文中运用了极具韵味的天津方言,语言朴素,文笔诙谐,极富表现力;而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与描写,都毫不拖泥带水,简洁凝练,又生动传神。这是值得在阅读中细细品味的。要更深切地领会冯骥才这类作品的特色,拓展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或整本书,是极好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刷子李》文本解读
【广东】陈远航《不容错过的好书》指导老师:黄秀红
《刷子李》教学设计
梁恕俭第326首课文歌:刷子李
俗世奇人读后感800字
俗世奇人练习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