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游记中的树之美

编辑说

昨天是植树节。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不仅有“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柔美,有“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壮美,还有“绿树村边合”的静美。而在一些游记散文中,古人更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树木的自然之美。

美木佳树,遍及华夏,老柯新枝,层叠不穷。在植树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跟着古代文人一起去感受树的自然之美,请看——

 

“山之姿态,得树而妍”

“山之姿态,得树而妍”,这句话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萧士玮在《韬光庵小记》里说的。不着一树一木的丘峰、山峦,乃至房舍楼阁等建筑,看上去总叫人不那么舒服。
树木在自然美的构成中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古代文人深知其然,他们在作品中写了“奇峰回互”,还要写“茂树环拥”(明·李贤《赐游西苑记》);写了“城堞寺角”,还要写“与繁阴相媚”(明·王衡《游香山记》)。
正是“茂树”的环拥,使得交置错落的“奇峰”避免了干枯荒寂之感,显得既挺拔又秀润,有股生气透散出来;正是“繁阴”与“城堞寺角”毗邻照应,才增添了美感和情致。即使出于某种情感的需要而只写穷山恶水,也往往少不了来几笔败根残枝,以衬出凄凉的氛围。
树木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加上作者造访山川名胜时,总抱以热情探寻自然之美,并且不惜笔墨为之传神写照。因此,这些游记作品里有相当数量的树木形象,它们不再是陪衬,而跃升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古代游记中树之“四美”

古代游记中的树木美在哪里?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
色彩美 请看明代王思任《游洞庭山记》中对树木色彩的描绘:
长松落落,夹道攫云,俱数百年物,不下千章。而寺之橙桔,益烂熳狼藉。翠羽丹苞之中,无数金珠火齐。寺桥傍紫葡桃,藤叶嫩红老白,束缚古木……
如此众多的色彩,明暗冷暖,远近疏密,纷然杂陈,缭人眼目;以橙桔的金光灿烂为主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丰饶、植物品类的繁盛。
再看明代宋濂《游五泄山水志》、钟惺《梅花墅记》中的景象:
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游五泄山水志》)
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梅花墅记》)
这样的绿,绿得新鲜,绿得透彻,绿得气派!难怪作者由此而生发喜悦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游玩之兴。从美的类型来看,《游洞庭山记》中是一种铺锦列绣的绚烂美,此二篇则属于淡雅素洁的清新美。
乐音美 树木如大地的琴弦,一经风的抚弄,就奏出悦耳的“乐曲”来;而且因树的不同、风的大小,其曲调也各呈气象。每遇此时此景,文人们都不轻易放过,“作涛声”“作瀑布声”“如丝竹之音”等是他们的常用语。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柳宗元《石渠记》中一段不重藻饰的文字:
风摇其巅(指树梢),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枝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荡漾于崖谷之间;眼看树梢已经静止不动了,声音仍从远处回荡过来,更添一番情致。高手妙笔就体现在这里:捕捉了声音的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时间的延伸感和空间的立体感得到了真切生动的表现,一种足以驰骋情怀的音乐境界也因此而生。
影子美 明代王世贞《游太和山记》对树木的影子有所描绘:
美木覆之,阴森综错,笼以微日,犹之步水藻中。
这些投在路上的斑斑驳驳的树影使人联想到水藻,令人生出如同踱步于长满水藻的水面之情趣,平添了几分雅兴。
苏轼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里,于景物刻画最具体、最细腻、最生动,于结构安排也颇为巧妙的,正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笔,全篇将索然寡味,意境全无;那种对月色痴迷到癫狂地步的情态,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从创作方法来讲,这叫“舍形而悦影”(明代徐文长语)。
影子虽虚,却同样能体现事物某些方面的精神和气韵;又正因为虚,也就显得微妙,受得起琢磨,使人的思想在更宽阔的境界里飞翔,从而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形态美 树木展现得最多的是形态美。请看明代李贤《赐游西苑记》:
上有古松三株,枝干槎牙,形状偃蹇,如龙奋爪拿空,突兀天表。
这是引人瞩目、令人振奋的一幕:在微微紧张的气氛之中,洋溢着一股战斗的激情和大无畏气概。龙,并不真有,只是人们以往观念中的事物,但它是人们所崇拜和喜爱的。
这三株古松形态的美,能叫人联想起所崇拜和喜爱的事物,引发崇高感。对树木来说,崇高是一种美;对人来说,崇高感是一种发现和认识——对自然伟力的发现和认识。
清代袁枚《游黄山记》中的树又是另一种形态:
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这株古松给人的感觉不是静止的,而是迂回飞动的。这是一种既优柔又刚劲的舞蹈美,是生命的行迹。这生命发端于根,紧接着左伸右延,浩荡前进,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
作者从“根”写起,把它的生命力表现了出来。生命的运动轨迹体现力量,体现美。作者准确地连用了五个刚劲的动词(生、仆、向、穿、裂)和相应的方位词(东、西、南、中、外)。几个方位词之间的距离之大,表现了运动的幅度——大幅度才显出运动的力量。

美需要去发现和再现

以上分说了四个方面,其实树木往往同时展现几种美,作家们也无不以发现和描绘众多美为快事。元末明初刘基的《松风阁记》便是典型的一例: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旗帜和车盖)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松叶如羽毛初生状)蜿蜒(松枝弯曲),轇轕(纵横交错)徘徊(摇摆不定);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松树的形、影、色、声都写到了,文脉曲折又承接自然,真乃一气呵成。面对不多的景物,能产生如此丰富的美感,主要原因是作者善于借助光和风,细致入微地观察、品味事物的变化,并且用墨如泼,运用明喻、暗喻、博喻,使松树增添了更多姿采。
这也是基于作者丰富的知识和阅历的表达,我们不妨下一断语:自然美,需要人调动生活积累去发现和再现。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作家并不满足于描摹树木外在的美感;他们为了更畅达地抒发胸中情愫,进一步挖掘其内涵。王思任《雁荡记》里便有一例:

颠有百尺之松,四隅天削,觌面永叹,竟万年我不得上,子亦不得下,何至相绝乃尔!而老松人语,非孤寄自苦,第不欲受人间“培植”二字耳。

作者性格诙谐,用笔夸张,文字新颖泼辣。他一方面挖掘出这株松树地处绝岩、形孤影单,却仍傲然挺立、生长成材的高尚品格和感人精神;另一方面把胸中对当时庸俗官僚的不满和鄙弃寄托其间,构成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使文章内涵更丰富。
古代游记作家发现和描绘了树木多方面的美。美木佳树,遍及华夏,老柯新枝,层叠不穷。学习古人的艺术手法,能够帮助我们挥就更为清新、更加优美的自然诗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图阁】蒼松古韵(焦墨大师秦国健讲赏松、颂松、画松技法之探讨)
​岁寒说三友之松
凌霄花
在美国高山之巅看千年古松
我国10大千年古树,最老一棵5000岁,世所罕见
老人与古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