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征文展示|五年级金奖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userphoto

2023.07.13 河南

关注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征文活动组委会邀请了专家和老师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了严格评审,现精选部分金奖习作进行展示。

习作展示

01

关于楷书的研究报告

王瑞涵

北京市三义里小学

一、提出问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小练书法的我,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独爱楷书,爱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端庄雄伟。每天练习之余,我时常想:楷书是怎么演变来的?楷书有何特点?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楷书书法家?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楷书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查阅书籍、报刊。

2. 询问老师、家长有关情况。

3. 网络上查询资料。

三、资料整理

1.楷书的演变过程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秦朝书法家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楷书性质还不成熟,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曾评价有“魏碑十美”。唐楷形成于唐代,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字体严肃端庄,笔画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是唐代标志性的成就之一。楷书在唐代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

2.楷书的特点

笔画书写的独立性。每一个正楷字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可以有承上或启下的形态,但笔画之间不能连写。

笔画形态的一致性。正楷字要求字内相同笔画的写法及形态趋于一致,便于读者识别。

字形大小的一致性。上下方正,前后齐平,左右均衡,不越界格,是正楷字追求实用美、大众美的具体体现。

3.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欧体

唐朝著名书法家,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楷书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所撰《传授诀》《三十六法》《八诀》等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甫诞碑》等。

颜真卿——颜体

唐代书法家。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其楷书雄秀端庄,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书风大气磅礴,具有盛唐的气象。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代表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等。

柳公权——柳体

唐代著名楷书家,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代表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赵孟頫——赵体

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兰亭十一跋》等。

四、研究结论

1.楷书是从汉朝隶书逐渐演变而成的,这种演变趋势带有明显的发展规律,向着快捷、实用、规范、美观的方向发展。

2.楷书的特点鲜明,笔画严整规范,线条平直自然,结构匀称方正。

3.历史上楷书的书法家云集,其中,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是楷书书法名家。(指导老师:刘继荣)

02

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研究报告

连转子

天水市秦安县郭集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国的国宝就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大熊猫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国宝?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大熊猫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询问大熊猫养殖人。

2.查阅书籍和报刊。

3.可以网络搜索。

4.用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 地区:大熊猫最多生活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区。其中也有野生熊猫,在1985年第二次调查中,全国共有1114只野生熊猫。在2015年第四次调查结果中,全国共有1846只野生大熊猫,其中有1387只生活在四川。

2. 地位:大熊猫在地球上生活了八百多万年。跟它在一起的动物都频繁灭绝了,所以大熊猫又被称为“活化石”。别看大熊猫憨憨的,但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大熊猫已经是完美动物,并且会爬树、会游泳,所以被称为“国宝”。在以前,西方猎人在发现大熊猫之后,大量猎杀它们,把它们做成了标本。后来,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并且只有中国有,因此有“国宝”这个称呼。

3.食物:在历史上,人们认为大熊猫是吃肉的,是肉食动物。后来,科学家发现大熊猫不仅吃肉,还吃竹子、竹笋这一类植物,并且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四、研究结论

1.大熊猫最多生活在四川、甘肃、陕西。在1985年第二次调查中,全国有1114只。2015年第四次调查中,全国共有1846只野生熊猫。

2.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八百多万年是“活化石”。它会爬树,会游泳,几乎没有天敌。

3.大熊猫被以前的人们认为食肉动物。科学家后来发现它也以竹子、竹笋为主要食物。(指导老师:姚娟)

03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郭丰宇

合肥市卫岗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上,我们学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为一名郭氏子孙,除了自豪我更好奇的是:“郭”姓的起源是什么?历史上姓郭的名人有哪些?现在“郭”姓人口大约有多少?带着这些疑问,我对“郭”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报刊,了解“郭”姓来源。

2.上网查阅,了解郭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请教邻居爷爷(他是一位历史老师),搜集“郭”姓历史名人故事。

三、资料整理

1.上网查阅,“郭”姓的来源。

虢叔,周武王之叔。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国,位封公爵,称为西虢公。因“虢”“郭”音同,故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则为郭姓的受姓始祖。郭姓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从字义来说,“都邑之外城,谓之郭”。“郭”就是指外城,即古代城以外围着的大墙。我们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孟夫子《过故人庄》里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杜樊川《江南春》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李太白《送友人》里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都是此意。

2.查阅书籍,了解历史名人故事。

大唐名将郭子仪,他一生战功赫赫,平定了安史之乱。元代天文学家、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撰了《授时历》,这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他还发明了多种天文仪器,并负责修建了连接元大都和通州的大运河——通惠河,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我国近代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他是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我国近现代考古学家、作家郭沫若,他是新文学诗歌奠基人……

3.现状

当代我国“郭”姓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居第144位。

四、研究结论   

1.郭姓源于西周初年的虢国公;

2.以居住地为姓氏;

3.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长河,郭姓远源流长本固枝荣,素以名门望族著称于世。郭姓人才辈出,有一代名将郭子仪、天文学家郭守敬、科学家郭永怀、诗人郭沫若……我为郭姓名人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指导老师:张丽丽)

04

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

李诗嫣

秦安县王铺镇郭集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近视人群最多为儿童及青少年。全国学生近视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近视?近视仅仅是不良习惯造成的吗?近视与年龄有关吗?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

2.询问近视的人;

3.网络搜索;

4.其他的方法。

三、资料整理

一般来说,近视成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在原因有:1.遗传因素,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度数多在600度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6岁后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外因多指环境因素及不良用眼习惯等,比如:1.看电视时距离太近或时间太长。2.写作业或读书时姿势不正确。3.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环境下看书、玩手机。4.经常视觉疲劳,眼睛不能很好地休息。不良习惯会引起近视但不是主要原因,近视是由于长期不良习惯和遗传因素造成的,近视与年龄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

四、研究结论

1.很多人因为长期不良的用眼习惯,而引起了近视,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2.近视不仅仅是不良习惯造成的,还可能是因为遗传和其他原因造成的。

3.近视与年龄无关。

五、保护视力小建议

1.不要在坐车、行走时看书,也不要躺下看书。

2.控制上网时间,少看辐射性强的东西。

3.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老师:张梅)

05

关于“吴”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吴思凝

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吴,我的一些同学也姓吴,吴姓的起源是什么呢?“吴”字的寓意和字体演变过程是什么?吴姓人员主要分布在哪里?与吴姓有关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关于吴姓的趣闻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吴”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上网查资料。

3.实地考察。

4.多种途径收集。

三、资料整理

1.起源:关于“吴”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源于“姜”姓,有说源于祝融氏吴回,有说源于“姚”姓。但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影响最深远、人丁最旺盛、被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是来自黄帝“姬”姓。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记,周太王古公氏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建立吴国,后世子孙以“吴”为姓,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寓意和字体演变过程:“吴”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一般认为是大声说话。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口,像张开的嘴。下边像打着手势的人。而且天有大的意思,表示说话声音很大。

3.分布:“吴”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古代吴姓郡王分布于陈留郡、濮阳郡、延陵郡。现在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贵州、江苏、广西、福建五省。“吴”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

4.名人:战国时期名将、军事家吴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清末著名书画家、艺术大师吴昌硕,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

 5.趣闻:起名对于姓吴的人来说有点难。因为“吴”读音同“无”,后面加上好的寓意的名字,感觉意思就反过来了。比如吴(无)用,听起来感觉这个人没有用。有些大人也会借助谐音梗给孩子取小名,比如吴所谓,吴价之宝。   

四、研究结论。

1.“吴”姓为黄帝之姓,是吴国的国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吴”本意一般认为是大声说话,是一个会意字。字体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3.“吴”姓发源于江苏无锡,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贵州、江苏、广西、福建五省。“吴”在百家姓中排第六,人口排第十。

4.“吴”姓出了许多名人。

5.“吴”姓取名很难,常常有趣闻。(指导老师:朱叶娣)

06

“龙”字的研究报告

李铂然

丰台二中附属实验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文字千千万万,如果让我选一个,那一定是“龙”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向来自诩是龙的传人。龙是十二生肖之一,我恰好是龙年生人。因而龙于我有着既神秘又亲切的意义,于是乎我对于“龙”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

2.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3.向身边人询问。

三、资料的整理

1.甲骨文

 “龙”字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龙字是象形文字,有着兽首蛇身,做匍匐爬行状。形象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

2.金文

到了金文中的龙字,承袭了甲骨文的形态,变得更加圆润细腻,龙头与龙身更加明显。主体是龙的头部,长有巨口,其中有牙。

3.纂体

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龙字继续有了变化,其张口已变为肉形。蜷体与张口脱离,左半部分是龙头与龙口,而右半部分则是龙身翻腾的样子,形象更加鲜明。当时由于诸侯割据,所以“龙”字的写法也展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没有统一的风格。

4.现代文

 “龙”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的纂体“龙”字,上方始终会有辛字头,一种解释是代表地理位置,另一种解释是代表权力和镇压的意思。简笔龙字由头上的辛字演变为其下的匕字,也许是表达上的传承。现在的龙字由5画组成,书写更为方便。

四、研究的结论

1.“龙”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分到统、由繁到简的一个过程。

2.“龙”字最开始的起源是表现出了人们赋予龙的形象,虽然龙字的发展经过很多的艺术化处理,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传承的脉络清晰。

3.“龙”字的发展带有浓浓的历史特色,封建时期用龙作为帝王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种意义也影响着龙字的发展。

出生在华夏,身为龙的传人,自我感觉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龙”字的发展向我们彰显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华夏文明的传承。观之、懂之,则可窥见历史的缩影。我相信龙字将带着中国历史继续向前,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息!(指导老师:朱玉函)

07

关于“鄂”字来历的研究报告

高原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和爸爸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发现有个文物:用陶土制作的,很像鳄鱼形状的小摆件。文物介绍上说,湖北的简称“鄂”,来源于鳄鱼的“鳄”,但现在我们湖北并没有鳄鱼。并且我的籍贯也是鄂州,一直对这个字比较感兴趣,带着这个问题,我去做了一番了解。

二、研究方法

1.查找各类网页资料

2.询问父母和朋友

3.查找各类短视频解说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鄂”字最早是作为通假字出现,通“鳄”,是鳄鱼的意思。夏商时期,山西附近的黄河流域鳄鱼较多,当时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建立了一个名叫“鄂国”的小国。后期随着西周的建国,实力较强的晋国来到山西地区,原来的土著鄂国就被迫南迁,来到了湖北地区。

2.历史名人

孙权:公元229年,吴主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而这个武昌就是今天的湖北鄂州。

岳飞:南宋时期,名将岳飞曾经驻守现在武汉、鄂州一带,去世后就曾被追封为鄂王。

吴兆麟:辛亥革命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关键人物,也是湖北省鄂州市葛店人。

3.现状

鄂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期逐渐演变成了湖北地区的地名,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来到现代,“鄂”作为地名,是湖北省会武汉的前身,由此可见,用“鄂”作为湖北省的简称确实非常合适。

四、研究结论

1.鄂州的鄂,确实来源于鳄鱼的鳄,只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字体发生了变化。

2.鄂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最早的武昌,就是鄂州。

3.鄂字比荆、楚的历史更久远,所以湖北的车牌,都是鄂开头。(指导老师:李艳)

08

关于字谜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魏雨泽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字谜,在中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它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曾被政治斗争和图識术数所利用。到了现代,字谜更多是作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娱乐活动在汉族民间流行 ,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一、问题的提出

元宵节的时候,人们经常猜字谜。字谜的来源是什么?有哪些关于字谜的小故事?字谜分为哪几种类型?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字谜”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网络查询。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来历:字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瘦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衬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

2.字谜的种类:一般有三种,分别是图画谜、文字谜、故事谜。

3.字谜的现状:字谜已流传千年之久,现在是一个受欢迎度比较高的娱乐活动,各地小孩儿都喜欢字谜。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元宵节有猜灯谜的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四、研究结论

1.字谜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根,它是中华瑰宝,是印刻在骨子里的美。

2.字谜是一种高级的娱乐活动,是一种小孩大人都喜欢的活动。

3.字谜已流传千年之久,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学习汉字的新方法。(指导老师:李艳)

09

中国扇文化的研究报告

赵玉阳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一、提出问题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那么扇文化的起源是怎样的?制扇的工艺如何?中国扇子的文化寓意是什么?扇面书法如何书写?怎样传承和发展扇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扇文化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

2.询问父母、朋友。

3.和小组成员一起交流。

三、调查分析

1.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中国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三四千年的完善改进已使扇子发展成为几百个品种的家族。

2.制作方法

手工折扇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一把好的折扇不但制作的工序繁杂,而且非常费功夫,一把折扇从取料到成扇,期间要经过晒、煮、闷、削、锯、磨等工序,少则四十余道,多则七十余道,耗时经年,方可成就一把材质稳定、结构精巧,符合国人审美趣味的怀袖雅物。

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

3.文化寓意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都有着密切关系。扇子经过文学作品的生动描写和广泛传播,还具有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比如,因“扇“”与“善”同音,扇子就象征了善行,会给人带来吉祥安康,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在房间里挂一幅大的扇面画,或开一面扇形窗,祈祷善心、善行永驻。

4.扇面书法

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其章法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需周密计算字数,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书写前最好打个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书写。

5.传承和发展

对于传统扇子制作技艺的传承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后备力量少,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干这种又苦又累的工作,可以说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状况。其次就是,制扇成本逐年增加。原材料成本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增长了10—20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而扇子的制作大多又都是高质量,就更不容易高品质的传承了。

四、调查结论

融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高雅的情趣于一体的中国扇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各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凡是能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保护!(指导老师:沈晓涵)

10

错题“一错再错”的调查报告

季浩哲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第一小学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是老师反复强调过的题目,我们仍屡屡做错;二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依然会一错再错。身边“一错再错”的现象屡见不鲜,给老师、同学以及家长都带来不少困扰。于是,我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研究方法

1. 查阅书籍和报刊。

2. 网络搜索信息。

3. 询问身边的人。

4. 其他方法。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通过查阅书籍和报刊、网络搜索信息以及询问身边的同学等调查研究方法,出现错题“一错再错”现象的原因有:

1. 没有重视错题的意识。

2. 未能深入分析错题失误的原因。

3. 未对错题进行系统地收集和整理。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应增强同学们重视错题的意识。恩格斯曾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我们应认识到错题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帮手。

其次,彻底探究错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例如:因概念理解不清、知识掌握不牢而导致的错题,应先从基础的知识概念学起;因审题不细而导致的错题,应在做题时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我们应明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学习,是绝不会有成效的。

再次,准备一本错题集,将所有错题分门别类收集系统整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言:“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最后,定期翻看错题集。狄慈根曾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只有系统复习错题,加强巩固练习,才能更好地避免错题“一错再错”现象的发生。

四、研究结论

1. 错题“一错再错”现象背后的原因:

(1)没有重视错题的意识。

(2)未能深入分析错题失误的原因。

(3)未对错题进行系统地收集和整理。

(4)没有二次翻看错题以及巩固练习的习惯。

2. 解决方案

(1)增强同学们重视错题的意识。

(2)探究分析错题原因,对症下药。

(3)建议准备错题集。

(4)定期翻看错题集,巩固练习。(指导老师:苑铮)

11

关于“彭”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彭芷熙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很少有姓“彭”的人,我们班包括我在内只有2名“彭”姓同学。“彭”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有哪些姓“彭”的名人呢?现在的“彭”姓占我国人口数量的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彭”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上网查阅资料。

三、资料整理

1.彭姓的历史

彭祖:尧的臣子籛铿,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故称为彭祖。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

第二支来自外族的改姓。战国以后彭人四散,移民中与东南的山越族、鄂湘西部的巴人等南部土著混居。彭人融入当地的民族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因此,我国的彭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互有基因的流动。

2.文字演变

彭,鼓声也。这是一拟声字。在甲骨文中的“彭”字形为右边像一面鼓,左面有三斜点,表示击鼓时不断发出的声音。金文和小隶的“彭”字与甲骨文相似,乃一脉相传,楷书缘此成“彭”字。

古代发明鼓的目的起初是利用鼓声来召集部落,进而在祭祀活动中起渲染作用,增加族群的凝聚力和对祖宗的敬畏,成为巫师的做法工具,后来发展到用于部落之间的战争,通过鼓声来指挥队伍。

3.彭姓的起源

篯铿因为能作大鼓,声音洪亮,鼓声彭彭,便称为彭。彭作为鼓声而形成氏族的图腾。彭氏族在尧舜时代已经强大,后来发展成为彭国,古址在今河南北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彭国一度发展十分强大,与豕韦氏列为夏商时代的五霸,称为彭伯。到商朝前中期河亶甲时代。彭伯东进山东济宁的彭山,随后迂到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史称大彭。公元前1208年商王武丁灭大彭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彭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4.历史人物

从古至今,“彭”姓名人在革命和军事领域上闪烁着光芒。有开国元帅彭德怀,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秦末起义群雄彭越,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指挥家、军事家彭雪枫等。

5.彭姓现状

当代彭姓人口大约76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排在中国第39位。

四、研究总结

1.彭姓源于国姓,出自姬姓。

2.彭姓家族人才辈出。历史上有开国元帅彭德怀,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秦末起义群雄彭越,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指挥家、军事家彭雪枫等。

3.截止2023年,彭姓人口约有766万,排在全国第39位。(指导老师:邓凌华)

12

关于“张”姓的研究报告

张汐言

江苏省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很早就发现,和我同姓的小朋友有很多,仅在我们班,算上我就有5个同学姓“张”,占了全班同学的九分之一,平时在小区或者公园里玩,也经常能遇到姓“张”的人。那么,“张”姓从何而来?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又有着哪些历史名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张”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和报刊。

2.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

3.询问同姓族人。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根据资料显示,张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的始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 

2.历史名人

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谓“一口倾国”;军事家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名列“汉初三杰”;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陆路交通,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科圣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圣张仲景,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医学事业,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救人无数;三国猛将张飞,勇武过人,重情重义;书法家张旭,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人名相张九龄,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著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珍宝;明代大臣张居正,辅佐皇帝,锐意改革,凭借一己之力为大明王朝续命五十年,劳苦功高;少帅张学良,民族存亡之际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独树一帜,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

3.现状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截止到2022年3月,全国张姓人口有9540万人,所有的姓氏中张姓排名第三,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我的太爷爷就是从河南省临颍县搬到西安居住的。

四、研究结论

1.张姓来源于炎黄时期的发明弓箭的张挥,所以“弓”字是“张”字的主要组成部分。

2.张姓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历代杰出人物屡见不鲜,他们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科学、书法、绘画、医学和文学等各大领域,对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张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现在在全国人口数量中排第3位,截止到2022年3月,全国张姓人口有9540万人。(指导老师:郭昊)

13

关于谐音成语的研究报告

潘浩轩

佛山市顺德碧桂花城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有些店铺滥用谐音成语作为招牌招揽顾客,如餐厅招牌“食全食美”,礼品店招牌“百礼挑一”,粥店招牌“众所粥知”,猪肉店招牌“掌上明猪”,蔬菜店招牌“博览群蔬”,缝纫店招牌“衣衣布舍”,蚊香招牌“默默无蚊”等。这些成语谐音招牌虽然有丰富的特色和吸引力,但是容易误导孩子。怎样用好谐音成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实践活动。

二、研究方法

1.在网络上收集谐音成语的资料。

2.查阅《新华字典》,核对正确的成语字形。

3.与同学们交流如何规范使用谐音成语。

三、资料整理

我们收集了如下资料:

1.网友用“耗子尾汁”来代替“好自为之”,让人觉得恶心。“耗子尾汁”是一个拙劣的谐音成语,是语言中的糟粕。

2.婚礼上摆放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年节时打碎碗盘,道一句“岁岁平安”,可化解很多尴尬和不安。家长们为赴考学子准备糕点和粽子,寓意“金榜高中”,祝愿学子考得好成绩。可见优秀的谐音成语是富有创意和美好寓意的,能体现汉字的幽默、风趣和典雅。

3.疫情期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疗队伍各有称号,如浙江队叫“浙(遮)风挡雨”、广东队叫“披星戴粤(月)”、新疆队叫“同新(心)协力”、安徽队叫“皖(万)无一失”、广西队叫“兵桂(贵)神速”、福建队叫“国泰闽(民)安”、河南队叫“随豫(遇)而安”、重庆队叫“渝(越)战渝(越)勇”等。各个队伍用省份的简称结合美好的愿望,概括出他们的英雄事迹。可见优秀的谐音是一语双关,言简意赅的,既表达了叙事的内容,又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四、研究结论

1.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谐音成语通过改变相同读音的汉字,从而丰富成语的内涵。在使用谐音成语的时候应怀有敬畏之心。

2.优秀的谐音成语是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文化,能寄托美好的愿望,增加人们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所以我们应该要传扬和传承优秀的谐音成语。

3.拙劣的谐音成语是对成语的滥用、乱用。如果这样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将会污染汉字的美感,所以要摒弃和剔除。

五、研究反思

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使用谐音成语,让误导变成引导,不妨给招牌谐音字加上括号,或者在旁边标注正确的成语。只要加强引导,能让孩子开拓思维,增强意识。(指导老师:黎梅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语字谜
暑假猜成语第六回合:字谜 成语一起来
看图猜字谜 看图猜成语【推荐】
从“猜谜”中寻找解卦玄机(上)
猜灯谜的技巧(下)
新课标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上教案第五单元--论语芳草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