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论寒热
古人基于条件的限制,对人体生命的研究,主要是对自身的观察。观察方法有四种,“望闻问切”,最能反映人体内部虚实情况的是脉,作为对脉法的专题研究,《素问》中有四篇专论,“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尤其是“平人气象论”,在讲述人体生理的过程中,从呼吸、脉搏、胃气、体温等等方面入手,论述相互之间的关系。“平人”就是普通人,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脉搏如此、胃气如此、体温也是如此。虽然古人没有提出“恒温”的概念,但一部《伤寒论》,就是围绕“恒温”二字在做文章。
虽然没有体温计,古人通过自身对温度的感知来研究寒热,只要是超出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范畴为太过,称为热,低于人体自我调节的范畴为不及,称为寒,然后通过针药来纠正,使之回归恒温。
《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古人对生命研究后提炼出来的两大特征,体内气血津液的循环、输布表现为升降,而呼吸、饮食、排泄等功能表现为出入。正常来讲,只要升降出入运行无碍,人的生命就没有问题。一旦升降出入出现异常,首先反映为体温的失常,或寒或热。
在《伤寒论》中,仲景将人分为表中里三层结构,表中里各分阴阳,又分为六个层次,通过人体六个层次对寒热的不同反应,命名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首先说表层结构,不论是受风还是受寒,还是细菌、病毒感染,人神或者说大脑感觉热就会打开皮肤腠理,向外排出热量,这就是发热。如果人神或者说大脑感觉寒就会关闭皮肤腠理,这就是恶寒。也就是说,人身的种种不适,是人神的感知而非自然界温度的反映,所以才会出现高烧四十度,人冷的打哆嗦,而室内温度并不低的现象。但是,古人是取象比类,只要是收引状态,就称之为寒,就采取发汗解表的方法,而不是消炎抗病毒,我曾经治过一个高烧三十九度以上,冷得打哆嗦的急性乳腺炎患者,就是用葛根汤,配合针灸,二天痊愈。
太阳在表,既可以发热,也可以恶寒,少阴在里,一般不发热,只是恶寒。发热是为散热,以达成恒温。恶寒是为了升温,以达成恒温。
其次说里层结构,首先说里热,由于热在里,不易挥发,主要靠津液往体表带,所以不恶寒,反恶热,濈然汗出。继续发展,由于损耗了津液,又出现口渴多饮,继续发展,则大便硬、谵语。如果一开始还可以用白虎汤治疗,后期就必须用承气汤了。
汗、吐、下,在外者汗之,白虎汤主之。在上者吐之,没有进入胃脘,栀子豉汤吐之。在下者下之,进入胃脘及肠道的,承气汤下之。
再说里寒,中医是最早发现消化与温度关系的。中医将消化称为“腐熟水谷”,消化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发酵就需要适宜的温度。现代医学研发出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活性菌与各种生物酶,用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但是,严禁与抗生素同服!为什么呢?据说是发现抗生素可以杀死益生菌。而中医不搞科研也知道抗生素不能与益生菌同服,因为抗生素性寒,体内寒凉,益生菌就失去了活性,所以中医治疗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就是一个字——温!用艾灸的方法,用理中汤、用藿香正气水、用午时茶,都是去改变体内寒凉的环境,而不是杀菌。温度提升的同时,疾病自然痊愈。
最后聊聊中,张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主要就是因为对中间结构的认知。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以看出,在扁仓时代治病,主要是水火之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寒热同病则难以治疗用药。仲师在表里之间又搞出一个中间层,外以连表,内以连里,表里同病,寒热同病,寒热错杂、上寒下热,往来寒热,都被装在中间这个筐里,用药也是寒热同用,寒热共用,这个进步,是跨时代的!
所以说,抓住寒热,就抓住了伤寒的核心,从寒热入手,事半功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告诉你一个吹空调不得病的方法
说疾解病:寒与伤寒
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现代解读(2):论寒热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太阳篇
伤寒论中的恶风、恶寒和恒温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太阳篇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