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纽约学记(6)摩天楼与公共空间

纽约学记(6)摩天楼与公共空间

(2012-08-08 12:09:44)
标签:

纽约

文化

分类: 随感

2012年8月7日,星期二,今天是大长见识的一天,在专家的引导下对纽约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

早上乘地铁转公交车来到纽约大学的艺术研究院,在这里听Carol Krinsky教授授课。之所以把Institute of Fine Arts意译为艺术研究院,是因为这里不招本科生,也不招美术生,只招艺术与建筑史、考古和文物修复方面的硕博士研究生,感觉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只含美术和建筑而已。这所学院创建于1931年,起初与大都会博物馆相邻,以便开展合作研究。希特勒上台后,大批来自德奥的犹太艺术史家进入这所学院,如Erwin Panofsky, Walter Friedlaender, Karl Lehmann, Julius Held以及Richard Krautheimer,由此奠定了学院的地位和学统。1952年,富有的Duke家族将一所修建于18世纪的豪华法式住宅赠送给学院,1958年,当时还年轻的Robert Venturi主持了改造工程,学院从此搬迁至此。此处离大都会博物馆不远,不少课程可在博物馆开设,毕业生也可以到那里实习。



Carol Krinsky是一位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太太,1965年从纽约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从教至今,主攻20世纪建筑与城市规划史以及15世纪绘画史,曾任建筑史学家协会主席和其他学术职务。一进门,老太太就给我们介绍这所建筑的历史,她优雅的姿态,风趣的谈吐,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我们的心。其后的纽约城市规划和建筑史课,更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向我们这些很少接触建筑史的听众普及了基础知识,使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曼哈顿从17世纪至今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轨迹。课程讲述的重点在19世纪。1831以来逐渐修通的各条铁路线,使有钱人得以向北部迁移,随着房地产的开发,曼哈顿岛的street(东西向的街道)逐渐往北扩展。1880年代,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纽约,下曼哈顿地区杂乱脏脏,贫民窟丛生,针对这一问题,有识之士开始进行规划治理,逐渐形成了今日整齐划一的棋盘格格局(曾经是码头的下曼哈顿区至今仍不太规整;broadway以前是邮道,与南北向的avenue并不重合,而是在交叉处形成了枢纽,并影响了建筑的式样,形成了三角形的楼体)。



Krinsky还讲述了技术和资本如何使摩天大楼在1859年后兴起。新闻和保险公司最早采用这一建筑形式,以增强其竞争力和吸引力。Krinsky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是商用摩天大楼还是民用高层公寓,都存在影响生活品质、与城市争夺公共空间的问题。在与资本博弈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这两类建筑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比如,在住户密集的公寓大楼中,要确保楼体中部有内嵌的天井;对于摩天大楼的建设,如能在一层留出供路人使用的公共空间,或降低临街的楼层,就可以得到允许将大楼修得更高。



在下午的城市旅行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上述政策对摩天大楼建筑格局的影响。有一种公共空间,是带喷泉和绿树的小广场,还有一些摩天大楼,把公共休闲区域设在大楼lobby中,并在门口设置醒目标识,不少办公楼的大堂,直到凌晨一点才关门,人们可以在此喝咖啡、看展览、逛商店和上厕所。一些大楼之所以把公共区域设在内部,是为了防止被流浪汉和乞丐占据。

城市旅行的第一站,是号称纽约心脏的火车总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正是这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和尊严体面的服务设施(饭馆,商店,酒店……),使得住在北部郊区的中上阶层自由往返于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并使其他城市和城区的商人能方便地来纽约港办事。正是城铁的修建和服务质量的逐步提高,使得曼哈顿的房地产逐渐往北拓展,由此奠定了今日纽约城的格局。在火车总站地下品尝了品种丰富的快餐,Krinsky带我们经过富丽堂皇的火车站大厅,从宽敞的步行道走出,并提醒我们注意隐蔽在大楼二层的汽车道如何为当年乘火车进城的商人提供了便利。站在火车总站大厦前,Krinsky就像介绍自家儿女那样,自豪地对我们说,你们瞧,资本主义也干了不少好事。在此意义上,火车总站作为纽约的地标建筑,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城市发展奇迹。



一路且行且走,70、80岁的老太太行走如风,如我这般健走的人,也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我原本想象今天会见识不少大师作品,学会识别各种风格,却没有想到,风格和大师在建筑中并非首要之事,甚至可以说是最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Mies van der Rohe的经典建筑就在路边,38层全玻璃幕墙的Seagram大厦,完工于1958年。楼体平直工整,与地面完全垂直,在窗线和转角上体现出一些高品质的小细节,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国际风格。



But so what?Krinsky并没有过多讲述这些建筑史上的风格,而是让我们关注楼下的喷泉、台阶和地砖。在寸土如金的mid town,为什么有宽敞得如此奢侈的plaza?Krinsky说,原因就在楼的高度。对面的绿玻璃建筑,为了让员工有透气和活动的地方,将草坪和花园修在临街的二楼上,却把省下来的空间,用在了主楼的高度上(建筑师在那里用绿玻璃,密斯在这里用茶色玻璃,不是出于审美的考虑,而是因为防晒玻璃最初只有绿色的)。


照片右角处为二层有树的绿玻璃建筑

接下来的旅行,让我们见识到摩天大楼临街公共空间的更多解决方案,有的巧妙,有的略嫌拙劣,它们既是资本与公权力博弈的结果,也体现了开发商与建筑师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Krinsky介绍的这一资本主义新发明,既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引起了我们对自身城市问题的思考。



此行的高潮是富含历史意义的洛克菲勒中心,其后坐公交来到城市的东北角,以柯布西耶规划草图的联合国大厦和福特基金会大楼为此行划上了完满的句号。联合国大厦平淡无奇,洛克菲勒中心却丰富得让人一时不知如何说起。从火车总站到洛克菲勒中心,资本主义之都的秘密昭然若揭,只可惜我没学过城市规划,也不懂建筑,对纽约和美国的历史也一知半解。只好留下一丝悬念和惦记,等以后有时间再做探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啊,纽约真的要盖这样一幢摩天大楼?
中国摩天城市潜力榜出炉 未来成都建筑比肩纽约
欧洲最高的摩天大楼在俄罗斯即将竣工!
708英尺的高楼:价值数亿却自愿被拆,登顶全球最高自愿被拆建筑
登纽约帝国大厦
摩天大楼的往事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