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弦歌断、风流绝:这些远去的背影(一)



陈寅恪的“痴性”
 
陈寅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国学宗师,窃以为,与他浑身上下散发的那点“痴性”分不开。
 
游学欧美数国数年,不曾到手任何学位,更不用说拿到什么学术头衔,但带回来一肚子的真才实学,满脑子的真知灼见,读书不为名利,此为一痴;
 
毕生教书写作,矢志不渝,既不在乎被人誉为“教授的教授”,也不在乎能否在京城身居高位,郭沫若求之不得的荣耀,钱钟书悄然领受的恩典,他掷地有声地断然拒绝,宁可偏隅一方,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此为二痴;
 
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环视天下,无人可及,却不自矜,不油滑,依然像个初入人世的纯情少年一般,可以被《再生缘》感动的如醉如痴,此为三痴;
 
一生疾病缠身,晚年双目失明,却不知养生保健,拼着老命为明末一介风尘女子谱写生平,完成一部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此为四痴。
 
世人提及陈寅恪,大都着迷其深奥的学问,或者羡慕其显赫的家世家学,鲜有玩味其痴迷本性者。殊不知,正因为是个痴人,陈寅恪才具备一般学人很少具备的洞察和见识。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世人毁誉参半,真正读懂其自沉之举并恨不得以身代死的,唯陈寅恪。
 
刘梦溪先生撰文说王遗骸送回清华园,国学研究院的师生肃立道路两旁,忍泣吞声,神情凝重,忽见一人,远远地行九叩三拜大礼而至,众人顿时大放悲声,此人正是陈寅恪。
 
谈及王国维的死,他留下一段很著名的文字:“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词人如是,学者亦如是。陈寅恪身上的“痴性”,当是一个赤子之心的喷薄而出,真情流露。能以一个风尘女子为蓝本,写出《柳如是别传》这样意味深长的作品,塑造出足以让史学家和文学家侧目的人物形象,唯有痴人才能一笔一画地刻写得出来。
 
我在一本书里见过陈寅恪的照片,真正瘦。文人肥得极少,从鲁迅到张爱玲,都清瘦极了。世界从来辩证,丰腴的东西必定空,而瘦,便有了风骨。
 
这个痴性十足的瘦弱文人,让人辗转难安啊。


我的朋友胡适之
 
上世纪30年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了文人中的流行语,以至林语堂曾在《论语》上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
 
在他的年代,社会急剧动荡,兵荒马乱,像他那样,最终得到“好人胡适”的名声,真是难得。在那种不太好的社会,他竟告诉学生,“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他自己也是躬身实践,在与人交往中,总是坦荡、热情、与人为善。
 
在老朋友陈独秀遇牢狱之灾时,他不因政见不同见弃,反而倾力相救。
 
在周作人做汉奸之前,他是殚精竭虑地劝说,之后又为其尽力开脱。
 
最伤感的一幕可能是,1948年底南京派飞机到北平接走了他这个北大校长和清华校长梅贻琦,他到南京后,费尽力气,说动政府又派出一架飞机,去北平接那些他的学术界名人朋友,当飞机返回,他满怀希望地去机场接,但机舱门打开,仅几个人下来,他当时就痛哭失声。
 
乱世之泪,何人能解? 后来,有很多老教授、老学者,想到了他们的朋友胡适和那架空空的飞机。他的得意门生吴晗,在死去前脑海中是否出现过恩师的身影,永远是谜,也只能是谜。
 
他倡导了一辈子“自由”,最终却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知名学者朱学勤说过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仔细想想,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六十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存的六十年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是的,他不是圣人,但是一个奇迹。他的出现,让不是在“王”的时代、就是在“寇”的时代勾心斗角的我们,多了一份希冀:也许,成为朋友也是可能的吧?
 

 痛苦的鲁迅

自从出现了鲁迅,我们这个民族才有了类似释迦牟尼、耶稣式的人物。
 
他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但他的生命中没有上帝。他一直身处黑暗中,没有源于上帝的土壤、清泉和亮光。
 
仰望夜空,他看不见永恒救赎者爱的天窗敞开,他不能由此蒙恩惠、得怜恤、得随时的帮助。
 
他敞开自己的灵魂向一个个漫漫长夜。
 
他孤苦零丁。有饥渴,他无处得饱足;有盼望,他无处得回应;有软弱,他无处得坚固;有过犯,他无处得清洗;有试探,他无处得抵挡;有痛苦,他无处得抚慰;有疑惑,他无处得启明;有求告,他没有垂听者。
 
他不能举净洁的手向上帝祈祷,他不能敞有罪的心向上帝忏悔。没有灵魂根基上完全的交托和仰望。他的灵魂行走在夜的长空,前后左右都是黑夜。他的心灵没有来路,没有归途。困苦焦躁的思虑是他的生命舟。只有困苦,没有喜乐。只有颠沛,没有安息。
 
浅薄的批判家、伪善的道德家冷冷地说:鲁迅的内心是恶的。
 
他们都眼盲,看不到他身上的明与暗、益与损、爱与恨、热与冷、破与立、绝望与盼望,看不到匕首后面的热血、利剑下面的悲悯。
 
终有一天会到来:那时的人都将认为拷打是重罪,侮辱他人的心灵是重罪,仗势行亏是重罪。中国史在那一天将被改写一遍;无论开疆拓土的武功,无论百废俱兴的治世,都将在人道、人心、人性的原则面前重新接受审视。
 
唯有到那时,从每个历史字缝里都看出“吃人”二字的鲁迅,他的痛苦才会被上帝赦免。
 

作者:甘草子,不小资,不文艺,不妖娆,不风情,恬淡自守,性如草木。



感谢阅读,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国维、章炳麟、严复、鲁迅、陈寅恪、罗振...
陈寅恪挽王国维
两副对联,都只有三个字,却刁钻难对,其中一副,成清华入学门槛
谬托知己
鲁迅与苏雪林
“读书”“写文”闲谈录||楼叶刚(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