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始于八卦,终于文学:读王鼎钧回忆录之《文学江湖》

我一向孤陋寡闻,王鼎钧这个名字很是陌生,不过看目录,张道藩,蒋碧微的情人;姜贵,苏青的情人,顿起八卦之心。
孰料,刚看完“张道藩的生前事后是是非非”,我的八卦之心就转成对他文学道路的探索之心了。
01
张道藩是王鼎钧文学路上的贵人。作为台湾国民党文艺工作的负责人,张道藩主持的“中国文艺协会”开办“小说创作研究组”,王鼎钧报名考试,并被录取。
面试的考试委员之一正是蒋碧薇,“神态娴雅柔和”。
蒋碧薇和张道藩虽然同居,到底名不正言不顺,从不成双出外应酬。他携蒋碧薇看画展,看话剧,新闻报道说他携“夫人”云云,他总要纠正对方用词。外出遇到记者拍合照,也极力制止。
金门选拔战斗英雄,有两位女性,称为花木兰,台北为这两位女英雄举行宴会,“总政政治部”给蒋张两人单独发了请柬。“酒席筵前,两位花木兰和蒋碧薇甚是投缘,气氛融洽。一位同席的'人士’对蒋碧薇说:'你没有女儿,收她俩做干女儿吧。’两位花木兰何等乖巧,立刻跪下来磕头叫干爸干妈。”
报上说,张道藩当时又喜又窘。
后来,张道藩回归家庭,和夫人团聚,与蒋碧薇分手。当初的情书,蒋始终严密保存,连张道藩也不得看见。这些信成了张道藩的心病。
《我与道藩》的作者章君谷,也没看见那些情书,“两人通信的一部分,由蒋碧薇自己整理嵌入”。
王鼎钧事后恍悟,原来1953年张道藩让自己记录他的口述实录,“可能希望借故取回那些信”。难怪当时张道藩的亲信赵友培暗示他:“不但要跟张先生好好相处,也要跟蒋老师好好相处。”

蒋碧薇出版回忆录《我与道藩》时,张托人劝阻,蒋碧薇态度强硬:“黄泉路上无老少,也许我比他早死。”

张道藩只得上阳明山晋见蒋介石,坦承“私生活出了问题”。据说蒋介石立刻表示,“人人都有私生活,我也有”,张道藩总算放心。
张道藩过世后,张夫人离开台湾。临行前,她把昔日的结婚证交给“文协”,对这段婚姻想必也是百感交集。
王鼎钧对张道藩很是敬重,张的棺木下葬落地,人群散去,留下看工人覆土的三人中就有王鼎钧。
这种敬重源于对张道藩人品的敬仰,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张道藩对文艺事业的支持。

“那时候谁瞧得起作家?也许只有张道公吧!向来党政要人口中的作家是一个黑压压的画面,是一个统计数字,张道公心中的作家却是一个一个活人。”
王鼎钧和无数文学青年一样,崇拜小说,梦想着写长篇小说,“小说创作研究组”是他文学生涯起步阶段的重要一环。
作家是能培养的吗?写小说需要训练吗?这个问题在那个时代和今天一样,是有争议的。
《文学江湖》始终在回答这个问题。
王鼎钧历数人生道路上的人和事,也记录着自己的写作路径,无论在何地,扮演何种角色,纯粹的文学始终是他心之所向。
02
王鼎钧初到台湾,靠笔立足。
1949年,他24岁,和父亲挤上了一条载满军火的船,在基隆上岸。“军方在码头上摆好一行办公桌,为这批官兵办理入境登记,每个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级职都写在十行纸上。我趁机会向他们讨了几张十行纸,他们一张一张地给,我一张一张的讨。”
他坐在水泥地上,用十行纸写稿子,用十行纸糊制信封,从基隆码头寄给台北《中央日报》副刊,没钱买邮票,注明“万不得已,拜托欠资寄送”。
这是他在台湾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多年后,他已经记不清文章写什么了。
何枝可依,煮字疗饥。
文字是他的衣食父母,也是他的精神家园。
他投稿很勤,从未接到退稿,稿费补贴家用,从台北军械总库被遣散后,进入《扫荡报》参与副刊编务,也是文字引路。

19509月,王鼎钧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工作,1976年从中广退休。
回忆录里他详细介绍了中广,历任总经理的举措,工程部和业务部的内部矛盾,中广的节目沿革,诸如此类,读起来未免有点枯燥。
不过,完全可以理解。
他投身中广,不是热爱,是养家糊口,进去后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兴起、发达与衰亡,并且扮演着一个不算不重要的角色。他最早关注并探讨了广播语言的特征。那些风靡一时的广播明星,那些抓住时机的领导者,都随着行业的衰落被遗忘了,能够被后人记住的如邱楠,不是因为改革了节目形式,而是因为写过的散文。功也好,过也好,于读者来说,无关紧要,对他,那是青春与奋斗,那是挣扎与困惑。他的文学生涯也在其中纠结生长。
他也始终在中广之外追求更广阔的创作自由。当时广播语言浅白,有相当的局限性。他一直在报纸副刊写专栏,是作家中的写手。
他在《中国语文月刊》发表过一系列文章,讲授如何写作文,后来出版为《文路》,这是为中学生写的一本书。
他在《自由青年》开了一个专栏,专讲议论文的写法,后来出版为《讲理》。
(顺便提一句,看回忆录时才想起,刚工作那年,教的第一门课就是“写作学”,当时颇为胆怯,买了不少资料,其中就有这本书。不过,我对作者毫无印象,内容也记不清晰了。看回忆录时,书不在身边,写文时特地在网上翻了内容,才勉强对上真是失敬。)
他把小说的写法揉入散文,形成独特的风格,至于论者争议其归为小说还是归为散文。
不过回忆录里还是能觉察出作者的遗憾,没有能写出青年时代最崇拜的长篇小说。写小说,王鼎钧不缺人生阅历,不缺理论学习,不缺创作野心,缺什么?国家不幸诗家幸,为什么历经的坎坷动荡没有转化成小说,而是转化成回忆录?因为缺乏天赋?因为无孔不入的特务造成的文字敏感症?

还是借用王鼎钧自己的回答吧。他觉得姜贵常说的那句“思想即命运”也很适用于自己。“我们都被自己的想法决定了行动,又被行动决定了境遇遭际,蹭蹬一生。”
有文字,唯有这些依然流传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道路。惟愿我们不曾白白辜负那些年跌跌撞撞的脚步。





 
作者:刘洋风,爱生活,爱写作,寻寻觅觅,迷迷糊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斯: 读《文学江湖》之蒋碧微
高华:这部书,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王鼎钧:四十岁以前多读书
豆瓣评分9.0+,5本波澜壮阔的高分回忆录,带我们体验千百种不同人生
和徐悲鸿离婚后,她把婚外情美化得像琼瑶小说,还得到了琼瑶本人的推荐
品读 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