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不需要,是不是就不会受伤?”||渡过

01

害怕受伤的女孩
————

在咨询室内,一个女孩,短发精神又特别,大刺刺的躺在咨询室的椅子上,抛出一个炸弹:
“你知道吗,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跟家里人联系了,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断绝关系了”
确实有些措手不及,她言语中透露的轻松就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这样的轻松让我感到压力——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斩断来自家庭的一切,背后一定蕴藏着某种痛苦,至少在斩断的这个过程,远没有她描述的那么轻松。
“你说起这件事时语气很轻松,但我想和父母断绝关系这件事对你来说意义重大,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女孩好像已经习惯诉说这部分经历:“我只是觉得和父母还有联系会影响我的心情,和他们联系让我觉得很心烦,而且他们曾经伤害到我,我觉得离开他们是最好的选择。”
“最好的选择?”
她保持着疏离的语气“如果继续和家里人联系,我会受到更多的伤害,倒不如不联系,这样我轻松很多“
“不和家人联系后,你避免自己受到什么伤害呢?”
女孩皱着眉:“他们对我的不理解,他们对我的期待,他们之间吵架,或者他们跟我吵架……这些我都听不到了,他们再也没办法干涉我的生活,说起来真的很搞笑,他们盼着我长大,就是来养他们。但是我很讨厌这种感觉,一方面他们付出很多,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伤害我,我没办法装的不计前嫌来原谅他们,我已经受够别人对我说,他们是爸妈养你不容易,这些小事就不能宽容一点原谅他们吗?一听到这个说法我就感到无比的难受和羞耻,为什么我的痛苦没有任何人关注?为什么我讨厌父母就是受人唾弃的?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最后想通了,离家远点,他们也总觉得我离不开他们,他们总觉得自己为我付出多了很多,那好,我走不就是了?我不靠他们不也能活的好好的?”
女孩噼里啪啦的一番话包含了很多信息,
“我感觉到你依旧对父母充满愤怒,虽然你跟父母一年多没联系,但好像他们对你的影响依旧还在”
女孩声音低下来:“我一直避免想起他们,搬出家里,不跟他们联系,我好像是解放了,自己努力生活着,但是一旦朋友们聊起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是那么好,他们的亲子关系是那么亲密,我就会陷入到深深的悲哀之中,为什么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呢?我以为我已经断掉联系,就不会再受伤了,结果看到我爸妈打来的电话,我就心情迅速不好,瞬间很恐惧和烦躁,一瞬间那种不好的念头把我压倒“
“你好像一直想让自己忘记这些事情,好像一切痛苦都不存在,但无论是朋友还是父母突然的电话,都会让你迅速想起一些痛苦的感受”
“嗯……”
“当你想起父母时,你想到什么?”
“我就记得,当我下定决心不跟家里人联系,他们的电话不接,短信不回,过年的时候我妈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她叫我的小名,说你难道不想妈妈吗?妈妈想你了。当看到我妈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当时一下子崩溃了,感觉大半年的心理建设全部都没了,痛苦又绝望”
说着,女孩的声音不自觉的颤抖起来,眼中噙着泪水,但表情努力保持着无所谓的状态。
“我看到你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流泪了,是什么触动了你?”
“就感觉自己被绑架了,我渴望原生家庭的温暖,渴望父母对我包容,渴望得到其他朋友那样的亲子关系。我之前一直告诉自己不可能,在这个家里得不到的,在这个家里只有伤害。我下定决心离开家,但我发现其实我依旧留恋那个家,以至于我妈问难道我不想妈妈吗的时候,我脑海中其实有个声音在说:想。我鄙视自己,就像新闻里看到的被家暴的妻子总是想要回到暴虐丈夫身边那样,我觉得这样一个软弱的我真的太无能了,这样的思念会变成我的弱点”
“谁会攻击你的弱点呢?”
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女孩低下头:“我父母”
“你好像觉得自己对亲情的需要会成为父母伤害你的理由”
“他们总是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难道这点小事都要计较?好像亲情是一桩强买强卖的买卖,我想要获得亲情关爱,就必须默默承受这些伤害。那我如果对亲情没有需要,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伤害?”
 说到这里,女孩放声痛哭起来。

图源:unsplash


02

又爱又恨的矛盾
————

如果你将自己代入到这个女孩的父母,我猜测你可能会有一些想要“劝说”的想法,比如这个女孩对于亲情的理解,比如这个女孩极端的斩断亲子关系的做法等,也许你的家中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孩子,他们虽然在家,但是也不与父母交流,他们不想要靠父母太近,不愿意与父母亲近。
孩子真的可以不需要父母吗?
孩子当然需要父母,这个答案是无疑的。无论从生理发展角度还是心理发展角度,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养育与支持。
那么为何孩子会选择斩断这样的需要呢?
心理动力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图源:豆瓣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小婴儿眼中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其特征是全或无的属性。小婴儿眼中的妈妈给TA喂奶时是好妈妈,听不懂TA哭声时是坏妈妈。这导致婴儿对母亲爱恨交加,但是婴儿认知能力限制被爱恋和憎恨不能同时发生,因为婴儿还不能将母亲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婴儿呈现出偏执-分裂的表现状态,在婴儿眼中,TA爱的是好妈妈,攻击的是坏妈妈,这是两个人。
但是当婴儿长大了,开始能够处理复杂情绪时,就要学会处理矛盾情绪,即我对一个人又爱又恨怎么办?
在这个部分,婴儿发现自己要攻击对自己好的人,这种仇恨和破坏冲动使得婴儿害怕自己会毁灭和失去母亲,从而陷入抑郁性心态。攻击爱自己的人这件事对小婴儿来说是内疚且自责的,小婴儿要处理这样的危机有时候会退行,也就是统一对父母的态度,消除矛盾。
这就是故事中女孩身边人常对她说的那句:“他们是爸妈养你不容易,这些小事就不能宽容一点原谅他们吗?”
这样的做法将父母的形象从矛盾又爱又恨的,转化到“偏执分裂”状态:别恨父母。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内心也就不会痛苦。
但是一般来说,孩子不太容易能完成这样的过程,因为原谅和理解这一心理行为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
处理矛盾情绪不是一件容易事,如果那个对象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发生矛盾之后就可以吵架然后绝交,关系断绝后矛盾就消失了。
但是如果发生矛盾情绪的对象是父母,那么孩子势必要承担“窒息感,内疚感,羞耻感,还有无法得到表达的愤怒与忠诚”。
孩子不与父母交流,或者选择逃离父母,都是因为无法处理矛盾情绪,而采用“偏执分裂”方式,将恨表达出来,但是忽视了爱。
无论是忽视恨还是忽视爱,两种方式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图源:unsplash



03

悲伤、愤怒与重建
————

在克莱因的理论中,如果婴儿能够重复体验到客体的丧失、恢复和重建,那么好的客体就会在自我中安全建立。随着矛盾心理的增强、投射强度的减弱以及自我和客体不断的区分,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感也都会增强。婴儿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早期阶段的特征即全能感会逐步让位于更现实的想法,回收投射,换客体本来的面貌,自体和客体可以区分开。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历程:
(1)悲伤期
我的父母没我想象中那么好——为失去脑海中那个完全好的父母形象而感到悲伤,表达自己的悲伤
(2)愤怒期
我的父母在我想象中很坏——为发现一个坏父母形象感到愤怒失望,表达自己的愤怒
(3)重建期
父母可以又好又坏,他们也只是个普通人——将想象中的父母与现实父母区分开,开始理解与独立。

而孩子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时,往往是痛苦的。
同时反过来,父母们也跟随着孩子的改变而经历三个阶段:
孩子不会按照我的期待生活——为失去脑海中那个好孩子形象而悲伤;
孩子对我很坏很糟糕——为发现一个坏孩子而愤怒失望;
孩子可以又好又坏,TA也只是个普通孩子。
 
无论是愤怒还是悲伤,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图源:unsplash


备注:文中案例已征得本人同意,经过当事人授权发布在本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少年走出抑郁愤怒厌学的几个阶段
家庭对自尊的影响 锻炼人格意志但不是扭曲的自尊尊严
孩子活在非真实感里怎么办呢?
优柔寡断没主见?小心跌落“失区别”陷阱!
原生家庭与个体分离化
如何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将影响孩子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