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拒学,父母合力比怎么做更重要 || 渡过

【渡过父母学堂】致力于为心理困境青少年家庭提供实用、有温度的支持。每周仅一次,周日八点发。您在陪伴孩子中的所有困扰均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们将在下周文章中进行回复。


孩子抑郁焦虑不想去上学,这种情况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需要全家一起出手解决。

但往往我观察到,许多家庭里只有妈妈或是只有爸爸在操心这件事,另外一个家长仿佛隐形了。有时候隐形了还是好事,怕就怕出来拖后腿,好不容易把亲子关系调整好了,另一个家长又出来搞砸了关系。
这是因为家庭里,只有一方在学习成长,而另一方还原地踏步。
很多家庭其实都希望能有一套科学完美的方案交给家庭去一一落实,然后孩子就能康复。
但,有时候父母一起做比怎么去做要更重要。

1、在拒学家庭中常见以下模式:
(1)拒学厌学的孩子与父母一方(通常是母亲)之间关系密切,与父亲关系通常较为冷淡,父亲比较边缘化;但和母亲的密切关系又不是很好的支持关系,而是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2)拒学厌学孩子的家庭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凝聚力,整个家庭与大家庭或是社会显得有些孤立。父母常不鼓励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分离,倾向于控制孩子,希望孩子如父母所想那样做事。
(3)孩子长期拒绝,通常反映了父母缺乏团结或一致性,父母对于孩子康复的观点不一致。

2、拒学问题背后反应的家庭问题
(1)孩子拒学后,如果想让孩子复学,可以考虑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Ø为什么问题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而不是其他时间点。

Ø什么让孩子拒学的行为得以持续下去?

Ø孩子拒学后给家庭带来什么好处?例如,对孩子的关注是否有助于缓解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

Ø孩子拒学这个问题是家庭中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吗?

近期家庭中有无大事发生?包括如孩子离开家,以及不可预测的压力源,如家人死亡或失业。纵向压力源是代际关系和功能模式,包括家庭规范、态度和期望,通常代代相传。

(2)建议父母考虑一下,如果他们不解决拒学这个问题,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孩子继续拒学,父母觉得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

这个家庭如果让这个孩子在家里呆上几年会是什么样子?

以上提问可以反映出家庭对于孩子拒学的态度,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态度。

3、一些常见的应对模式
(1)当父母比孩子焦虑时,父母会陷入被动
如果孩子长期拒学(指2年及以上仍然未能复学),父母会陷入被动的回应方式,或者因为过于焦虑而无法采取行动,直接放弃复学。
这时候在家庭里需要调整的是父母的焦虑,要缓和父母的焦虑。
关于复学,要保持紧迫感,但要慢慢来。
将返校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父母需要采取行动。例如,明确的治疗计划,定期预约,频繁联系,尽早与学校建立伙伴关系。

(2)当父母不焦虑时,问题会陷入停滞
没有焦虑感,无法推动事件的改变。
有时候家里面的危机(例如经济危机、亲人重病或死亡),也会使得焦虑产生,推动家庭的改变。
当父母焦虑不足时,家庭需要考虑不改变的后果,如果能够接受这一后果,那么实际上孩子不上学这个问题也就不是父母问题,这时候孩子会焦虑起来,因为这是孩子的问题。

(3)当爸妈双方态度不一致时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最有可能发生:父母一方的强硬态度会引发另一方更温和的态度。例如强硬想让孩子复学的父亲,和保护孩子不想给孩子压力的母亲。
“强硬”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变得越来越焦虑和僵化,而“温和”的父母则相互自满和宽容。
这算是一种平衡,但对孩子复学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容易理解,你想想在家庭中谁先能理解孩子,似乎也占领了认知高地,拥有了一种可以指责伴侣不用心,觉悟不高的权力。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和负罪感,但也让夫妻之间也会有种竞争感。
我想给父母们的关键信息是:你们一起做比怎么做更重要。通常,父母之间存在“软-硬”分裂,而孩子和一方父母之间存在跨代联盟。这时候阻力会比较大。让孩子重返学校,其首要目标是“重塑过度参与和缺乏参与的亲子关系,使其具有更适当和明确界定的界限”。
增加父母的团结和一致性来减少父母立场上的赞美。这似乎起到了抑制过度焦虑的父母和激活焦虑不足的父母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就是帮助父母相互调节。

(4)问题在好转之前会变得更糟
为了让孩子回到学校,父母必须直接解决孩子的阻力并克服它。我通常会预先警告父母,问题会在好转之前变得更糟,并请他们考虑如何应对孩子日益增长的阻力。
但同样一句话反过来说就是:问题在变糟之后就会好转。
拒绝上学可以被看作是对青少年正常发展的干扰。让孩子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参与进来,可以作为一种解药,防止父母通过控制出勤率而暂时压倒青少年正在发展的自主性。最大化孩子的权力和选择——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怨恨和敌对“我们和他们”动态的发展。可以鼓励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谈论他们希望尽快移交控制权的愿望,并说明他们需要从孩子那里看到什么才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指定的时间内全职出勤)。
争取资源,从大家庭处、社区处各种地方找到资源。
治疗师在促进这种“治愈对话”方面处于独特的地位。“我也会向大家庭、社交网络和社区寻求帮助。”大家庭可以为压力大的父母提供喘息的机会,或者让孩子参加有质量的活动(当然不是在上学的时间)。在单亲家庭的情况下,一个大家庭成员可能会在早上来家里帮助孩子上学。学校的朋友可能会送孩子去学校,或者在前一天晚上过夜。家庭支持机构可以帮助那些与经济压力、父母精神疾病或其他社会心理压力因素作斗争的家庭,使父母能够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重返学校上。

(5)家校联盟也需要保持态度一致
我认为家校关系有点类似于夫妻关系。如果“妈妈和爸爸”(学校和家长)缺乏合作意识,孩子很容易被夹在中间。
一个有效的育儿团队有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不会在孩子面前争吵。
家校联盟需要建立开放的沟通,并定期沟通(例如微信、语音、面谈等)。
家校合作时,最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相互埋怨,相互甩锅。家长觉得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指导;学校可能会认为家长事儿太多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沟通就会中断。而这时候,为了留在家里,孩子可能会让这种“分裂”持续下去(通常是向父母抱怨学校,反之亦然)。
通常,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不良关系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来纠正。我发现,当学校和家庭意识到各自为让孩子重返校园付出了多少努力时,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共鸣和合作。


——————————
针对青少年的线上活动

办了4年共23期的青少年线上营开启新一轮招生!
我们有:
  • 专业团队:由心理咨询、精神医学专业从业者带领,全程真人陪伴。
  • 温暖互动:19场晚间互动+21天社群全程陪伴,为孩子突破社交恐惧创造温暖的环境
    赋能支持:提供3000元奖学金,为孩子的坚持与梦想赋能
    欢迎扫码加入咨询群了解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孩子不再迷恋手机?
孩子难以承受的6大家庭伤害
【晚间演讲1】孟馥《从系统的视角看青春期孩子厌学》| 第八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二次集训...
孩子新入学,需要帮助的是家长而非孩子!
【父母必读】怎么和老师搞好关系?比送礼更有用的是这个
詹大年/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在全国首个家庭教育活动月开幕式上的演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