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疽痈之辨

疽证属痈疽病证中的一类,其表现形式以阴寒证候为主,因此古有“阴疽”的说法。清代以前,阴疽之名并未详细单独提出,多以痈疽概以统称并进行论治。在《黄帝内经·灵枢》之痈疽篇中,首次将痈疽二者辨别开来。其通过“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形象地描述了所患之处皮色厚薄、颜色光亮程度,以此作为疽与痈的鉴别要点。其后,虽有诸多医家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阐述了痈疽二者的不同。但直至清代,王洪绪才将“阴疽”从痈疽中提炼出来,并加以论述,其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对于该病症不仅提出了以阴阳总纲作为“痈疽”的分辨标准,还通过理法方药并举的方式创立了阴疽理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盖痈疽二毒,乃气血凝滞导致。因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关系密切,互为所用,而其血归属于心,故王洪绪认为痈疽病证当由心而生。王氏亦提出了痈疽二者病机上的区别,其因气血热盛而壅滞于内,发为阳实热之证的称之为痈而因气血虚寒导致痰毒凝结,发为阴虚寒证的称之为疽

疽证之候表现多样。

如若所患之处皮色如常,疼痛肿胀,但其内部柔软则称之为流注,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的阴性寒痰之证,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其病因病机为“盖因痰塞清道,气血虚寒凝结”。

若患处肿胀坚硬并伴有疼痛,可为贴骨疽、鹤膝风、横痃、骨槽风,均可出现此等临床表现。贴骨疽又名环跳疽、缩脚疽,其主要为风寒湿之邪凝滞骨节,正气亏损无力抵御,最终发为本病;鹤膝风乃膝盖肿胀,而股径纤细形似鹤膝而名,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结核;横痃又称“便毒”,为西医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骨槽风以腮内牙根为病居之所,“形同贴骨疽者是”,其多为气血瘀滞,又感受邪风,寒凝日久,郁而化热灼伤肌骨,使其齿痛难忍,相当于西医的下颌骨骨髓炎。

若出现手足麻木不仁,未发肿胀,但伴有疼痛者,则为风湿

乳岩、瘰疬的临床表现则均为患处坚硬如核,初起未有疼痛。二者在患病轻重程度上有所区别,乳岩为西医的乳腺癌,而瘰疬则为颈部淋巴结结核。

如见颈部肿块柔软不痛,随时间其体积逐渐变大,则属瘿瘤,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等相关疾病。

如见肿块较大且坚硬,无痛者归类于恶核、失荣之属,更甚者坚如金石,面积更为广泛者,则为石疽是也。恶核、失荣、石疽多为预后不良,难治之症,相当于西医的恶性肿瘤之类。针对以临床表现为辨别疽证的方式,王洪绪无疑开创了先河,并为其后辨证论治疽证病症奠定了基础。

治疽证之法,于王氏为先,其率先提出了“非麻黄不能开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结”的治疗思想,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疽证之机理,治之之法当辛散开腠、温化寒凝并结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和逐水化痰使其症状悉除,疽证得消。中医外科一向推崇“消、托、补”三法,而王氏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消补,托法则较为谨慎。如在流注医案中,一病患出现膝下流注,并伴有新发肿块,其“延一医……不识流注,竟以托毒之剂与服”,使其愈发疼痛无好转,故求助于王氏医治。其“以和阳和汤与服三剂,新发之二毒皆消……令服保元汤加肉桂,十余剂愈”。

由此,“且疽初起,如即平塌……余家之治,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于疽证疾病在阴疽初起当以消为主,使用辛温之品开腠理、温散寒痰,如创制阳和汤解寒凝、犀黄丸化瘀血、小金丹散痰结等;若阴疽破溃化脓,则需温补气血,排脓散邪;后待肿块消除,则需顾护脾胃,以养正气,防止邪气再次侵犯机体。

此处所言小金丹始见于《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流注治法篇中,其针对流注在未成脓时期,服用二陈汤合阳和丸,症状消除后加用小金丹防止复发。小金丹作为疽证疾病的经典名方,在方药构成方面也体现了王氏治疗疽证疾病的治法治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疮疡
外科全生集
刘孝威妇科经验
2-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一
【仙传外科集验方:元末明初 赵宜真 公元1382年】 - 中医方剂 - 华夏中医论坛 (原...
284-仙传外科集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