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沂风沂俗:从三条腿框灶看莒沂之源流

文前广告:本文所写框灶,已找到能做的乡亲,50块钱一座,不包邮,只负责从乡下运到城里。

另本文作者拍摄记录的“馋猫分鱼”牌丰糕正在分享中。分享价格:传统的9块一包,蜂蜜头油条子的15一包、无糖糖浆+木糖醇的15一包、花生油头油条子蜂蜜春糯丰糕21一包(这个须预定)。作为一个民间传统美食,许多美食尊崇者说,吃过就念念不忘。本人欢迎大家到我家尽情吃。地址:沂水县司法局西五十米路北沿街楼。

赚钱上山下乡去窜窜拍摄记录沂水的沂风沂俗。

8月15日《沂蒙晚报》“沂河”专栏刊发,全文如下:

2014年7月,沂水县被确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其实在历史上,沂水区划地望时大时小、归属不定。但自隋开皇十六年称为沂水县后,“历唐宋元明,或属莒州、或属沂州,而沂水之名不易焉”。

而从古莒地范围或者说莒文化意义上来说,沂水还是“莒地”的。作为一个东夷方国,莒与齐、鲁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不可小觑。别不信,那个连弑两君造成鲁国内乱的庆父,逃到莒国避难后被遣返,“及密而死”。结合文化遗存及考古材料证实,院东头镇刘家店子附近就是春秋时密邑所在地,先为鲁国的边邑,后为莒国所取。

所以,对一个沂水人来讲真的要“毋忘在莒”的身份。虽然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之说,但曾同为“莒地”,沂水和莒县还是有许多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细枝末节的风土人情,从近日淘得的刘树芬先生《莒地民俗风情》一书,就能略知大概。

如今沂、莒两县的许多民风民俗,就像说书、唱戏一样需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比如两地都有打“落门前”(沂水也称其“萝卜签子”,莒县称为“过门笺”“挂钱”“吊钱”等)、春节贴“落门前”的传统。但沂水贴“落门前”以五色纸的为主流,而到了与莒县搭界的王家山、与沂水毗邻的来家官庄一带往东,就有用六色“落门前”的了,比沂水多出一张海蓝色的来。至于因何有如此不同,那真是“弗晓得”。

有的民俗事项在继承发展中,存在迷失本源的情况,以至于到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更有甚者是因“无以为名”只好用“这个东西”“没什么讲究”“从老一辈子就这么着”等说辞来搪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这就需要在周边地域旁征博引,以求发微探幽、正本溯源,落个明确解释,求得心中了然。姑且拿沂水“三条腿的泥炉子”做个由头。

以前,沂水人的锅屋里大抵有两种烧火做饭的灶具,一种是墙角处垒砌的大型锅台灶。这种灶台四四方方的,上面坐八饮、十饮的没耳朵大锅,主要是蒸、馏馍馍和豆面子菜,下包子,馇猪食等之用。在灶台前脸上往往筑有小龛,用来盛放火柴。

有些锅台灶后端连着火炕,冬天烧水做饭之后,炕也被烧热,躺在被褥都被熥暖的土炕上,听大人慢悠悠地拉呱讲故事,不知不觉进入梦乡,那真是令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愁。

有的锅台灶直接靠墙,顺着墙垒砌烟囱,或者直接穿屋顶而出,或者穿出山墙再拔节,这种烟囱即“徙薪曲突”中的“突”也,戴上的烟囱帽子有灭火罩的功能,还兼有防雨作用。

另一种就是“三条腿的泥炉子”,为什么加引号,因为到沂水乡下做主题走访,就是带着“这种炉子叫什么,怎么称呼它”的疑问去的。可大妈、大婶子们多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该叫什么呢?就叫“泥(读mi声,二声)炉子”啊,实在不行再加上个“三条腿的”定语以作限制与修饰。

而刘树芬先生在《莒地民俗风情》第八章“饮食习俗”中有“框灶”的词条,并解释说这种土灶俗称“锅框子”,“用泥巴捏成,底部像干瓢,三条腿,上边捏成泥框,底部留洞。烧草木,用来坐炒菜的耳锅”。

此诚信言,刘先生说的就是沂水的“三条腿的泥炉子”。这种炉子不仅底部像干瓢,而且有人干脆把瓢倒扣在地上做模具,再用泥巴拍出炉子来。为了散烟通气利于火头生发,在敞口的泥框里面还整置上仨支架方便坐锅、放壶燎水。底部留孔,如果灶内灰烬多了,可用个火钩子探进去掏,落下来的炭火能顺手焙椒子或埋上带壳花生、小地瓜,熟了就是小孩的最爱,当然大人也大多忍不住馋。

青州的朋友说,他们那里称呼这种泥炉子为“抱窝鸡炉子”。这种炉子身子肥大、三条腿短粗,恰如开春孵蛋抱窝的老母鸡,细想一下,还真有些形象呢。

尽管现在有煤气灶、电磁炉、烤箱、空气炸锅等林林总总的炉具,但很自信地说,论炒菜好吃真是无出框灶之右者,连比肩伯仲都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大概是因为那些高大上的灶具烹饪的菜肴羹馔少了一股烟火气吧。

别认为“烟火气”是属于意念中的东西,形而上地说是属于文化范畴,这真的是拿文化当筐头子“什么都能装”了。烟火气是实实在在的,它就是燎烟味道,就是框灶里烧着的槐木、梧桐木、杨树、松树所散发出的味道,当然也断然少不了玉米茬、黄烟茬、秫秸、谷子棵、麦穰等农作物的烟熏火燎的味道,甚至是用久了烂了底毁了帮的提篮、筐头子、花篓的黑条的滋味呢。各种植物的气息随着黑的、黄的、灰的、殷红的烟雾缭绕着、舔舐着,飘忽一些、内卷一些,在油腻腻的生铁锅边、甚至随着揭锅盖形成的负压而翻滚进锅里去,和炒的鸡、炖的肉来个蜻蜓点水般的吻。

这种烟火气息的味道哦,是远方的故乡的味道、是湿漉漉的暖凉宜人的老家的味道、是妈妈的亲切与安心的味道、是在城里住楼房的人经年思之念之却切切不得的味道。

联想起一些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三条腿的甗、鬲、鼎之属,抛除礼器功能,单剩下它们作为炊具的用处时,那这三条腿的框灶就似乎和这些古旧的文物是相通的。它们来自民间、为民所用,质朴无华、土得掉渣。使用的人一代代走进历史,它们却在文化遗传中挣扎着、倔强地存在。当前兴起的一些对过往生活的重新认知,带着感恩与追崇的情结,逐渐让这种被农人多不屑一顾的灶具,也能在集市的露天的摊子上获有一席之地了。

孔子曾说过“礼失而求诸野”,他还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并且还有“欲居九夷”的愿望。齐鲁受分封于周,而远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夷方国,莒的文化更可谓是“细水长流”善泽万物。孔子还曾拜师项橐,而项橐就是莒地人士。那么在如今的泛莒地地域内,遇到一些不解不继的问题,追本溯源向“莒地”“莒人”谦虚地学习,不仅是以“能者为师”的态度问题,更是做好泛沂水地域民俗探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若不其然,那么“三条腿的泥炉子”就永远是“三条腿的泥炉子”了,遑论“框灶”之有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村居生活系列之——热炕头
初表达 | 炉 · 灶
贺赵丁:老翁忆旧14——​ 土炕 锅台 山墙
乡村古景:汾口童沂毛家
农村的烧柴灶,是家家都有的,要支好这样的锅有什么技巧
财运好不好跟作灶有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