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间耍货

                     

五六十年代,雁北城乡流行一种耍货儿叫卜榔鼓。正宗卜榔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鼓身是木的、竹的,也可以是泥的。鼓面用羊皮、牛皮或蛇皮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卜榔鼓最为典型。两侧用细绳缀两枚弹丸儿。鼓下有柄,旋动鼓柄,弹丸儿击鼓发出声音。

那时,雁北农人没钱给孩子们置办像样的耍货儿,就连一个简单的卜榔也买不起。过年过节时,就把吃完猪羊肉剩下的肩胛骨做成简易卜榔给孩子耍。猪羊的肩胛骨像扇面一样是三角形的,在上端的两角各锥一个小眼儿,分别穿上一条线,线头上拴一枚铜制桃疙瘩扣子,用手攥住把柄来回一摆,铜扣子撞击扇面乒乓作响,和真的卜榔一样好玩。

过年过节遇有杀猪宰羊的场合时,家境困难的农妇们便凑上前去和手拿屠刀的人求情说:“把那个'铲铲骨’给了我哇,我给娃娃做个卜榔。”母爱深似海,是不能用价钱来衡量的。

卜榔鼓古代称之为“鼗”。“鼗”是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鼗”属于八音之中的革,声响传不远。字从兆从鼓,“兆”意为“远”。“兆”与“鼓”联合起来表示“远鼓”,“远鼓”其本义当指边远地区进贡来的鼓。《礼记·王制》“天子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又一作鞀。”这是帝王用边远地区进贡的鼓(种)来表示“让边远地区也能听到中原之声”。“将之”是“激励之”的意思。

鼗古时多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在演礼仪式中属常用乐器。《书经·益稷》上说“下管鼗鼓、合止柷敔。”证明鼗经常与鼓、柷、敔等礼乐一起演奏。《书经》注释中又说“鼗属堂下之乐”,即在乐曲后半部演奏。《周礼·春宫·小师》上说“掌教鼓、鼗、柷、敔、箫、管、弦、歌”。可见拨浪鼓与箫管弦等乐器具有同等并列的地位。

鼗流入民间后,失去了礼乐的功用,演化为民间音响器具。古代的货郎也常常摇动着卜榔鼓招徕顾客。南宋李嵩《货郎图》中货郎的手里就拿着一具颇为考究的卜榔鼓。在他的担子上挂满了各种儿童耍货儿和小百货,后面的货架上还斜挂着一个特殊的卜榔鼓,由四个逐渐增大的小鼓叠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四个小鼓上各有双耳弹丸,鼓下设光滑适握的手柄。这件精致的卜榔鼓挂在货架上,与其它耍货儿在一起,想必是待出售的货物。通过这只卜榔鼓可以看出南宋时卜榔鼓作为民间耍货儿已十分流行,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贩用的卜榔鼓还有个有趣的名称叫“惊闺”。《清稗类钞》说:货郎鼓乃“贩卖针线脂粉之人所执之器”。以其代声,是“欲其声之达于闺阁也”,故曰“惊闺”。

听姥姥说,民国时,雁北小商贩走村串户时就摇着卜榔鼓。他们一头挑着木梳胭脂水银小镜挖耳勺钢发卡铜按扣红头绳松紧带洋桃红,一头挑着米袋子面袋子。一边叫着东西换米面,一边又喊着收头发。

雁北乡语离不开卜榔鼓。句如:我那年心口疼,喘不上气来,一黑夜一黑夜靠墙坐着,睡不成。后来挪擦着去找队长,想预支两个钱,出丰镇看看。结果一张嘴,话还没说完,那个圪泡队长头摇得就像个卜榔鼓。

卜榔鼓还有歇后语:卜榔鼓摇头——快完蛋啦。

“卜榔”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唯一存留,是“卜榔鼓”一词,现在被解释为因“卜榔卜榔”声响而名“卜榔鼓”。这样的解释是错的。真实的是,因为鼓下面插着一根“卜榔”,所以叫“卜榔鼓”。若按词义念单音节,是“棒鼓”。元代“棒鼓”曾写作“不郎鼓”“不琅鼓”,《四春园》杂剧有“我摇动不郎鼓儿”,《渔樵记》杂剧有“摇动这不琅鼓儿”,也都是记音而无固定用字。

为什么“棒”说“卜榔”?根据分音理论,是“棒”缓读嵌入“L”声母所致,先有“棒”单音而后分成“卜榔”,因此“卜榔”是“棒”的分音词。

五六十年代,雁北乡间还流行一种耍货儿叫扳不倒儿。扳不倒儿制作非常简单,就是用一坨胶泥做成一个半球体为底座,在半球平面的上方连接用质量轻的纸筋捏的半身人人,再用水彩涂抹出来就算成功了。玩时,放在柜顶上或炕席上,用手把它扳倒,手一离开,它又马上摇摇晃晃地直立起来,孩子们就是看它那个摇摇晃晃的样子取乐。

扳不倒儿的秘密全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由于它的接触面非常小,所以一碰就倒。又由于泥坨的重心很低,所以才特别稳定。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也许有人会问,纸筋是甚啦?从哪获得?原来雁北乡间,过年时要换糊窗纸。过惯了俭朴生活的女人们,破旧的糊窗纸舍不得扔,扯下来,用水泡了,捣成泥,攥成球,让它自然晾干,可适时用来做纸筋笸箩,纸筋瓮瓮、钵钵。

扳不倒儿既不会发声,又不会变形,抱在怀里挺沉,拿在手里冰凉,在如今玩惯声光化电的孩子们眼里,它实在是太平庸太低级了,根本不屑一顾。可在五六十年代的乡间,能拥有一个扳不倒儿,是大多数孩子们的梦想。只能赶庙会时,在卖扳不倒儿的摊子旁过过眼瘾,胆大点儿的冒着让摊主责骂的风险蹭过去用手推一下,让它在那儿晃起来,就觉得“逮了便宜”了,就有了在小伙伴们跟前吹嘘的资本了。为了省钱,于是村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这种粗糙、低劣的扳不倒儿。别看简陋,孩子们一样玩得开心。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说“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做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清人李声振著有《百戏竹枝词》,其中有一首《拨不倒》“昂藏僵立最如真,土木形骸长住身。且莫嫌渠拨不倒,世间强项究何人?”这里的“拨不倒”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扳不倒儿后来,不知是哪位民间艺人见此物煞是喜人,便加以改进,制成了头戴乌纱、身着官袍的扳不倒儿玩具,并很快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

另据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考据,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转化而来。“捕醉仙”当时又叫“劝酒互”“酒胡子”,是古代人们劝酒的一种工具。用木头刻成人形,上部细,下部粗。饮酒时,人们围桌而坐,把“捕醉仙”放在一只盘子里置于桌子中间,由年龄长者开始用手捻转,使之旋转。当它停下来时,面向谁谁就饮酒,然后再由饮酒者接着捻转,如此往复,直至尽兴为止。

宋代窦革在《酒谱酒令》对此也有记载“今之世,酒令其类尤多。有捕醉仙者,为禹人,转之以指席者。”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对这一劝酒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也进行了记述“饮席刻木为人,而锐其下,置于盘中,左右攲侧,僛僛然如舞状,久之力劲乃静。视其传筹所至,酬之以杯,谓之劝酒胡。”唐代卢汪晚年曾著有《酒胡子长歌》一篇,也谈到“捕醉仙”:“胡貌类人,变有意趣,然而倾侧不定,缓急由人,不在酒胡也。”

齐白石曾画过许多扳不倒儿。白石笔下的《不倒翁》最早于一九一九年,“以单一的墨色画侧面,不倒翁戴官帽,画法拙稚拘谨,还不是后来的丑角模样。”到了后来变为日后常见的“贼官”模样,“通体遍黑,面部染赫,鼻梁与折扇留白”,并采用“适当的漫画手法和妙趣横生的诗题”,把低能腐吏的丑陋以玩笑态度揭示出来。他在日记上写道“南湖出清道人所书之扇面求画。道人之书,其墨凸若钱厚,余亦以浓墨画不倒翁,并题记之。记云:余喜此翁,虽有眼耳鼻身,却胸内皆空。既无争权夺利之心,又无意造作以愚人。胡清空之气,上养其身,泥渣下重,其体上轻下重,虽动摇,是不可倒也。”画的题识为“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五六十年代,雁北还有一种耍货儿叫万花筒,是不少儿童视之若宝且乐不离手的物件。那时候,如果你手里有一个万花筒,身边一定会快速聚拢一堆争先恐后向你献殷勤套近乎的孩子,只为了能看一眼里面的缤纷世界。

在得胜堡,能玩得起万花筒的,大多是社队干部的孩子。一个万花筒怎么也得四五毛钱,一般人家舍不得掏钱给孩子买这么贵重的东西,于是就有心灵手巧的大人自己找来材料给娃娃做。寻找那些材料不易,而且多少要有些付出。

自己制作万花筒的材料及程序:

1、裁割长十二厘米、宽三厘米的水银玻璃(或用透明玻璃涂上一层淡墨代替)三块,搭成三角棱柱。棱柱外面用牛皮纸包紧或在棱脊上用细麻绳缠绕固定。

2、用厚纸卷制一个内径四厘米、长十三厘米的圆筒,将三角棱柱装进圆筒。在筒的一端,装一块直径四厘米的圆形透明玻璃片。放入一些彩色碎屑(彩色碎玻璃或碎玻璃纸屑),在另一端,紧贴着棱柱也装一块圆形透明玻璃片,作为观察孔。两端玻璃用麻纸固定,抹上糨糊沿边粘牢。至此,万花筒就算制成了。将一只眼睛贴近观察孔,用手转动万花筒或用手指轻轻弹敲万花筒,就能看到美丽、变化无穷的各种彩色图案。

若两端圆形透明玻璃片不好找,可用透明塑料纸代替。但一端要开一个小孔,便于观察。

自己制作万花筒的材料从哪来?1、家里划玻璃时,顺便请玻璃匠给割出来。2、家人进城卖菜,路过面镜社时,和掌柜的索要。尺寸不合适时恳请伙计给划几刀,代价就是扔下几根小葱芫荽或一两个水萝卜。

制作此物时,必须由家长上手。小孩远离,不得掺和。否则很容易将手割破,鲜血淋漓。尽管是几条玻璃、一把彩屑,都体现着家长浓浓的爱意。

当年五舅有五六个孩子,家里“穷毬打的炕板子响”。表哥堡奎十五岁那年曾付出了半天的汗水,为弟弟妹妹们糊出了一个万花筒。记得成功时,娃娃们都轮番眯起一只眼,用手转动着万花筒,观察着筒里的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从没被开发过,那天,他们都见了世面。

奇妙的万花筒,曾勾画出多少孩子朴素而快乐的童年。在孩子们的眼中,万花筒里的“花”,犹如开在梦幻的迷宫里,朵朵都闪烁着深邃的智慧之光。境界唯美诡异,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武则天眼中的牡丹、翩翩而来的百花仙子

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而镜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成像的,这种成像原理我们的祖先即已掌握。《庄子》里就有“鉴止于水”的说法,即用静止的水当镜子。据说真正的万花筒玩具是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布尔斯答于1816年发明的,十九世纪进入中国。由于当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万花筒只能作为清王朝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随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万花筒的造价也渐渐变得低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数百年来,万花筒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型万花筒甚至有长达一米多,直径数十厘米的。有人在万花筒里放上三四十个像教堂塔尖一样的玻璃小瓶,里面装上油,在油里浸着玻璃粒、细珊瑚片、贝壳和沙粒。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动,瓶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微粒就会升降。构图如梦似幻,令人迷醉。

除了这些东西外,有人还放入扎紧的细丝线、马鬃以及各种螺旋形、弯曲的小东西。这样的万花筒转动起来,就好像浩瀚如烟海的夜空中,日月星辰在漫天漂移闪耀。

万花筒美妙的奥秘就蕴藏在它设计精妙的镜体结构和流动图案当中。就像万花筒的英语名称KALEIDOSCOPE一样,集合了希腊语的KALOS(美丽),EIDOS(形状)和SCOPE(观看)等美丽的词汇,将它最主要的特点都概括出来。

万花筒内有一定数量的彩色玻璃片,同一万花筒中这些碎片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变的,但只要转动万花筒,使碎片发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无穷的新图案和新花样。然而,一旦某个图案消失了,即便转动几个世纪也不会出现同样的组合,因此每一瞬都值得欣赏,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后记:

那时,能就地取材制作耍货儿者,唯有高粱杆也。手巧者能将此物为屋舍、为车辆、为虫笼、为兵马,手艺最不济,也能扎一个眼镜跨在鼻梁上。戴眼镜有啥好的呢?大概取其象征文化与儒雅之意吧,或者干脆就是图个乐呵,反正感到美不胜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还记得万花筒吗?--闲云若海
古典光学玩具:万花筒
琉璃圪嘣儿与莜麦哨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6-21 18:42:23)转载▼
鼙鼓
这9种石头长得很像翡翠,价格却很便宜,奸商常用来骗人
冒充翡翠的杀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