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意谁能共——扬之水名物研究的四条原则

《中国金银器》:此意谁能共

文丨姚峥华

知名设计师、学者韩湛宁几年前策划了一个知识讲座叫“知美学堂”,即以美为立足点,邀请国内著名的学者专家到深圳图书馆做相关专题的演讲。

因是老友,韩老师做第一年的活动策划时,便与我商量,能否邀请扬之水老师前来助阵?

我想,扬之水老师的名物研究,在国内数一数二,无人能出其右。她如能来演讲,是深圳读者的福气。我心里是一百个赞成,但决定权不在我。遂联系,扬之水老师说她正在忙手头的书,触目可及时间已定满一年,容第二年再议。我如实反馈,韩老师表示理解。

第二年如期而至,韩老师依约拟定计划,我继续联系,扬之水者师说她还在忙手头的书,所有与书无关的都暂且停下,得明年秋天以后再议。我有点遗憾,扬之水老师笑笑说,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是明年就是秋天了。我只得如实反馈,韩老师理解之余甚为无奈。

第三年……韩老师不大好意思找我了,大概两个理由,一,我与扬之水老师交情不到家,二,我没有尽力。

我也挺惭愧的。针对第一点,我自认为是扬之水老师的小友,嘿嘿,交情还是有的。有例为证。这些年我一直在捣鼓书人系列的写作,先后出版了六集,眼看到第七,扬之水老师嘱我,可起名《书人有七》。我不解,七人?她回:七类。对噢,我怎么没想到。她又说,后边书人八卦,书人长久(九),就此打住。我又不解,不写十吗?她说,十就满了,可另起系列。呀,对噢,我怎么又没想到。《读书》资深编辑就是厉害,这么一点拨,我豁然开朗。《书人有七》书名就顺理成章请来了“扬之水体”。我欣喜满满。可到了出版社,领导觉得这“七”得奇怪,于是,扬之水老师提笔“关于'书人有七’”:“书人系列,已成作者品牌。继之六,为之七,于是'书人有七’。或问有何出典,答曰何须出典。响亮,上口,简洁,明白,不生歧义,绝无重名,书名可以成立。建安有七子,竹林有七贤,算是古已有之。扬之水  2020年9月8日”

我舒了一口气,将之做为书的“代跋”。可惜书至今还没有面世,我也愧对扬之水老师的殷切期望。

针对第二点,我扪心自问,还是尽了力。也有例为证。看前文,2020年秋天,我和大侠抵京,第一时间到东总布胡同棔柿楼,拜会扬之水老师,充当说客邀其南下。而眼见为实,扬之水老师忙得分身乏术。

这不,更有说服力的例证来了,就是眼前这一套煌煌巨制——五卷本的《中国金银器》新鲜面世。近百万字,达两千页,约四千件金银器作,时间跨度自商代至清代,囊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金银器文物,“它们就在那里,只等我叫出名字(扬之水语)”。

这浓缩了二千多年的“宝物”集结,分明沉甸甸,时间在它面前,也黯然失色,不堪一击。

坦白讲,当扬之水老师把书封发来,告诉我,“二十天后可见书,三联生活书店出版”时,我期待的心情,就像迎接一场盛事。接着,书上市,朋友圈以晒为乐,以稀为贵。接着,三联生活书店连续举办了多场线上沙龙,前三场分别是扬之水老师与赵冬梅、黄正建、傅谨诸位老师的对谈,我在直播间里听扬之水老师娓娓道来,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金银器一件件自远古走来,见天日、焕新颜。就像她所说,历史研究、文学研究可以利用文本讲出有声有色的故事,她对“物”的认知,也处处有故事。

在这些器物身上,我们看到一位文化根底深厚、知识面宽泛、记忆力强盛、感知力敏锐、逻辑性谨严的学者,几十年如一日,执著执著再执著。

而再学术的著作,到了扬之水老师的笔下,都会回到《读书》的传统里,直白、冼练、接地气。尽管她也强调,文学在“物”这里,仅仅是背景。

她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不是让人看了再看,常读常新。比如《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读书>十年》,又比如《棔柿楼集》《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

五卷本施施然来到眼前时,你可能会被“惊”到——各卷分别采用五行代表色,护封采用触感纸,表面烫印该卷代表性器物纹样。函套采用定县汉墓伞盖杠箍上的凤鸟衔珠图案。

只能说,爱不忍释。是的,简直挑不出毛病。手翻书页,都会担心“碰坏”了里边的“金银器”。书中的文与图,处处相得益彰。故扬之水老师说,这些图像显示了名物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细节的可能,它们绝不是插图。

这些年来,扬之水老师从事名物研究,以我浅识陋见,她至少恪守四条原则:

一、努力使“物”返回历史现场。名物研究直面的“物”,当它成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已经与人脱离,也与它的生存环境脱离。所以,扬之水老师要做的便是解决此物在被设计、被制作、被消费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如何使用,此外,它的造型来源、纹饰来源可能是什么。她有一句特别掏心窝的话:“我和'物’的相遇,是彼此之幸:我在与'物’的相遇中,看见了古人,解得了古事;'物'在与我的相遇中,被叫出了名字,道出了身世。”

早在2015年,扬之水老师曾应邀到深圳博物馆做讲座,记得当时她的PPT结尾是“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后来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物的解放者》。其中一段是“这些古时的地下之物,如不细心挖掘、梳理、整合、对照、还原、制作、讲解和传播,便静静地躺在文物专著或是博物馆里,少见天日,更不要说普惠大众。幸好有她,这些年一直潜心于实地走访,具物考察,考据研判,解密档案,比对物与诗,以个人的视角细致密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并不高举什么旗帜,只是讲座,关于名物,关于诗经,关于先秦诗文……这次到深圳所讲的,是’宋人风雅'。说她是’物的解放者',把古代的’物'一件件解放给今人识晓,为文化传承的身体力行的行动者,做的是承上启下造福后代的大工程。”

扬之水老师以“思古人”告白,这就不难理解二十多年来她发心、倾心、潜心、醉心于古“物”的“活”现中,于她,这本身是一种使命,是她辛苦的初衷,投入的理由,义无反顾、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

二、努力引证有据、名实相符。都说出土文物本身既沉默又无言,它们无法道明自己的“身世”。所以,扬之水老师需要奔走于各地博物馆、考古遗址以及各种特展,亲见目验,仔细观摩,又回到古籍文献中多方求证,方可一一溯源正本,鉴明正身。《中国金银器》中,所引用的经、史、诗、词、别集、笔记、小说等文献,多不胜数,就连正文下方的注,也密密麻麻。

看着书,我不时停住,思绪万千:这项工程太艰巨了,不单需要学识,还需要眼识,更需要智识,惟有扬之水老师可以胜任,她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人选。

三、努力致力于“物”与“文”两类语言的解读。具体而言,这一部金银器史,是建立在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扬之水老师说,她旨在呈现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念之理解。对这两类语言的解读,便是这套书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从书中拿一个例子来看,如”金缕百事吉结子“,它出土于杭州临安杨岭宋墓。扬之水老师写道——

南宋都城,以同心结为基础的花结又发展出新样,名曰百事吉结子。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记十二月行事,道临近岁旦的时候,“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医士亦馈屠苏袋,以五色线结成四金鱼同心结子或百事吉结子,并以诸品汤剂,送与主顾第宅,受之悬于额上,以辟邪气。街市扑买锡打春旛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百事吉”源出秦汉占卜家语,后世逐渐演变为吉语,且由此生出各种表达吉兆的祝颂方式。

信息密集,知识点多,区区一二百字,将出处、实证,掌故、观点交待得极其清楚。这种深入浅出的文风,我先在知堂老人的作品里,后在钟叔河先生的文章里,窥见一二,受教不浅。

贯穿《中国金银器》全书的,多有新见、新知、新识,我们不妨将其当做教科书,慢慢翻阅,细细品读。

四、努力究心于造型与工艺,让器物回归日常。书里边重点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因此扬之水老师的关注点更侧重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套用她的话说,希望用“物”的解读求取当日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思路,贴近他们造物时的感觉,还原他们眼中的实景。因此审视研究对象之际,想到的首先是它的设计者和制作者,然后是它的使用者和欣赏者。

新书发布的现场,扬之水老师胸前佩戴了一枚胸饰“金心玉虫”,很是醒目。在书中她将宋代的“心字金簪”做了研究。而首饰设计师张凡在随扬之水老师的观摩和阅读中摸索出“玉虫”的工艺和材质要领,两人共同合作设计推出了这一款胸饰。复古开发,今人撷英,是让古物重焕生命力并延续发展的最好方式。从这一点上看,扬之水老师具有超前的审美能力和身体力行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书名为《中国金银器》,扬之水老师始终关注“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如一锅锅水置炉上烧,中间不断添柴加火,直至水陆续沸腾出锅。无数“个物”史,终汇流成一部通史,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古代金银器通史。

摄影:黄伟钊

扬之水老师习惯隐身于幕后,连书名的“史”字,也坚持拿下,仅以“物”见史。开卷书院刚出品的《此心安处:扬之水子聪合写小品》,二十二件作品中,扬之水老师小楷微书,“风流心眼”“忍教孤负”“风月俱闲”“一晌留情”“且以永日”……惜字如金,眉目清净,阅者欢喜。

摄影:黄伟钊

低调内敛,一向是扬之水老师为人为文的风格。可在极严峻冷静的名物研究中,极简洁凝练的作品中,乃至极似无确有的楷书中,沉淀饱含着她对世间万物的大爱,这种强烈的情感构成了她作品所特有的美学品格,其精神、境界和理念,又令作品具有强大和持久的感染力。

近年佳著频出,声名远播,扬之水老师自微微一笑,始终一副举重若轻的自在。“此心安处”,这一句元词于她是最合适不过了。

以此论推,她无暇接受我早前替“知美学堂”的邀约南下,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据说,“学堂”已依期“完工”了,不过,新的系列正在出发。

嘿嘿,一切都在开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扬之水 以一生集金银之灿烂  陈梦溪
《中国金银器》:让文物活起来的匠心之作
胡洪侠|扬之水的坚持:“一定要书出得好”
扬之水与《诗经》的学术情结
我的读书、问学与治学
跟随北大考古专家齐东方一起穿越古今,实地探寻丝绸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