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沂蒙晚报刊登“沂风沂俗”:送火神仪式中“老四”“地方”两角色 现实与文化意义探究

热爱沂水、记录沂水、宣传沂水,为沂水的地域文化鼓与呼。《沂蒙晚报》“沂河”专版刊登,全文如下: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沂水县诸葛镇大峪村都会举办一场规模宏大、场面热闹的送火神活动。据说,这项民俗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该仪式中,有众多民间传说乃至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人们穿着龙袍蟒靠、各色戏装,描眉画面地打扮起来,推着纸扎元宝,踩着高跷,舞着各式道具,随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锣鼓点,一路前仰后合、一路左右摇摆,演绎出一台别具特色的沂蒙社戏。

氤氲弥漫的烟气里,扁担上坐着的“老四”尤其引人注目。只见他抹几笔对眼八字眉,拉几根黢黑的鲇鱼须,头戴呢子礼帽,架着秫秸篾插的眼镜,反穿老羯羊裘皮袄,一手拎鸟笼,一手摇着没有几个翅的蒲扇,直挺俩腿,跨坐在二人抬的扁担上颐指气使。他的随行是一名戴着白色折檐小帽的“地方”,提着一条自行车的烂轮胎,四处踅摸,随时准备“拿人”。

据资料介绍,清代县衙“当官的”一般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等。知县行政级别正七品,是县里的“一把手”;县丞正八品,是“二把手”,又称为“二堂”“二尹”;主簿,官至正九品,是“三把手”,尊称“三尹”“三衙”“三堂”。而典史没有什么品级,从张晓宇、张家朴《光绪宣统年间沂水职官表》补录的八名典史来看,其功名多是监生出身,但他们的任职也是经过吏部铨选、皇帝任命的,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朝廷命官”。有些县不设县丞、主簿的时候,会由典史兼领其事,负责征税、粮马、户籍、缉捕诸职,可以说是杂职首领官,有时候甚至可被授权代理县官审案,因此“老四”典史虽然位卑但实权在握,被尊称“四堂”“四衙”,沂水的老百姓私下里以“老四”呼之。

清代梁章钜的散文《归田琐记》中记载有“十字令”曰:“一命之荣称得,两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门开得;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专说典史乱作为、胡作为、擅作威作福之恶劣行径,但清顺治年间典史杨懋文却“廉洁尽职”。顺治四年“寇起”时杨懋文前往招抚被害,“居民哀之,草祠一间,塑像祀焉”,名垂青史,可谓出污泥而不染的佼佼者。

一位参演了狮子舞的群众说,在沂源县东里店(曾为沂水故地)有过“四衙”,“老四”曾在此公办,但清道光《沂水县志》中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县丞宅移驻东里店,四十四年“牒请建署”。而“典史宅在知县宅西”,道光四年“请修一次”。由此可知“四衙”不可能移防到东里店,应该是群众误把“二堂”当作了“四衙”。

在封建社会里,乡村地方事务多由当地乡绅土财等“有头有脸”的人负责管理。清道光年间,全县126个社所有钱粮征收的“由单”,就从县里直接发给社里负责的“地方”。“地方”是社的通信员,由他再委派一名“叫花子头”,分发到各户。“地方”及其帮忙跑腿人员的费用,则通过挨家挨户凑粮食、跑腿钱等中所得。在“县官不如现管”的潜意识里,老百姓还是把他们当“官”来对待,不敢稍加马虎。

由于“老四”管事宽泛,经常与乡下民间打交道。因此在“对口接待”中与“地方”有许多交集,“地方”也因此沾染了官僚习气,人五人六、狐假虎威了起来。

在送火神仪式中,“地方”通常一身捕快紧短打扮,扈随在“老四”左右,专门套圈拿人,以供抬人役使。这个“二人组合”以夸张、戏谑的打扮、吆五喝六的阵仗,卖弄地展现封建社会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骄横跋扈、作恶乡邻、根本不顾及群众的丑陋形象。至于“老四”为什么要坐扁担出行,自然是因为他“未入流”的身份,缺少锣鼓伞盖、卤簿仪仗的阵势,在“自抬身价”思想的作祟下,只能借助老百姓的一根扁担来“聊胜于无”了。

“皇权不下乡”“山高皇帝远”,封建剥削阶级的属性、封建社会的本质,让“老四”“地方”之流有了狐假虎威、作奸犯科、盘剥牟利的便宜,因此古代一些忧国忧民的文人把这些“官痞”形象地称之为“衙蠹”。面对他们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大多时百姓敢怒不敢言,只是咬着牙根念叨念叨“署中多一差,乡里添一虎”,等待着“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机会。

终于,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让老少爷们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于是乎,他们将“老四”“地方”这两个封建社会的角色搬上了自己搭建的乡村大舞台,用亦庄亦谐的手段,揶揄嘲讽这些戴着礼帽、拄着文明棍、提笼架鸟、耀武扬威,实则外强中干、“驴屎蛋子光面”的“政治暴发户”们。

人民创造了历史,抒写着自己的文化,大峪村的人民,塑造出舞台上的“老四”“地方”,既是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返照,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个别存在的诸如此类形象的讽刺。人民对为官当权者的理解、评判融合在了一方民俗文化中。送火神就是要将稍有不慎就驱火鸦放火驴的火德真君送走的同时,捎带着一起送走“老四”“地方”之流,只留下戏子形象在庄户戏舞台上来愉神娱人,表达百姓对美好吏治的一种祈愿,这也许就是两个角色在送火神民俗中的文化意义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光沂水县志下
知县
探秘清代官员胸前补子图案:总督、巡抚、知府、知县一目了然
沂蒙 |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演绎鱼水情深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清代的地方官制:府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