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可温【散文长廊】抄书记乐

抄  书  记  乐


今年九月的一天,我曾经的同事、武侯中学的陈妍姐姐来微信:“你的一本读书摘抄还在我这里,地址发我,完璧归赵。”

 说起来这是2017年的事儿了,因为同在语文教研组,又都是好书之徒,一次偶然的机会,姐姐无意中看到了我的读书摘抄本,欣喜之余说要借回去好好品味。
       一向爱书如命的我,对这辛苦得来的小册子自然敝帚自珍。不过面对同道中人,却又格外豪爽,满口应下。
      于是这一借就是四年。我虽从未向谁提起,但这块心病却也从未消除。
     姐姐似乎懂得我的心思说道:“我也写摘抄,我知道这是你的宝贝。”

不错,此为知人之论。事非经历不知难,没有平日的集腋成裘,哪有如今的英华之荟?

 古往今来,读书之法层出不穷。
       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只“观其大意”;
       陶渊明崇尚心领神会,便“不求甚解”;
        苏东坡天纵英才,好“八面受敌”;
        欧阳修读书有“三上”之说,
        张溥读书有“七焚”之法,
        此皆经验之谈。
       我没有古贤的资质,只能择其适者而从之,那便是抄书。 抄书的习惯最早是受父亲的影响,从学汉字开始,由字而词,由词而句,接着便是抄完整的篇目。
      每年寒暑假除了学校规定的作业以外,还有父亲布置的一天抄写三篇古诗词的任务。那时的抄书是无意识的,无奈的,也是有苦难言的。 真正抄书的自觉时期是在大学。既有专业的原因,也有自我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刘思尧君的榜样作用。
       《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思尧君乃吾真学友也。 他好读书,性淡泊,也深谙作文书法之道。
       我们彼此常常一拍即合,时时处处惺惺相惜。
       不似管鲍之交,绝胜高山流水。 军训结束后,大学的学习生涯正式开始,中文系的学生自然需要在读书上下功夫。
       时间一久,我发现思尧君不仅读书甚多,还会笔不离手,勤于摘抄。
      那些名家的珠玉之辞,在他银钩铁画下,更显熠熠生辉。
      如果说书里的精彩章句给人想象之美,让读者以天马行空之势纵横思想之原野;那么思尧君手摘的名人章句则给人视觉之美,让观者以细腻善感之心触碰汉字之脉搏。

周国平《人与永恒》

印象极深的是,初进大学的我们都曾着迷于周国平。

那本《人与永恒》成了一段时期内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一些拍案叫绝的文字,曾一度进入到摘抄的视野。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
      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我爱你。” “不,你只是喜欢我罢了。”她或他哀怨地说。 “爱我吗?” “我喜欢你。”她或他略带歉疚地说。 在所有的近义词里,“爱”和“喜欢”似乎被掂量得最多,其间的差异被最郑重其事地看待。
       这时男人和女人都成了最一丝不苟的语言学家。 此等章节经过反复吟诵,被思尧君以二王的笔触摘抄下来,相信它不仅是温情脉脉,更是唯美动人的。 这样的摘抄深深触动了我,它不是一种文字搬运,而是一种美的创造。
        借别人之酒浇胸中块垒乃快意其一,借自己之笔写别人之情乃快意其二。
        更为深远的是,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读书之法,一以贯之,必将受益无穷。 

稚嫩地书写着大师的心迹

第一个笔记本开篇所抄,乃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当时沉迷于民国学人,海宁王国维自然是绕不开的人物。

 他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殿军,也是现代学术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尤其他的死令世人扼腕,为学界一大公案。
陈寅恪以“文化神州丧一身”论之,可见其分量之重。
        而后,他更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掷地有声的道出了泽被后世的学术规范: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对王国维的摘抄,既是对先驱者的致敬,得其皮毛,偶有会心,便足以沾沾自喜。
         从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将奠定我一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问取向。
        无论以后时代怎样变迁,思潮如何复杂,绝不依傍他人,曲学阿世。 在读鲁迅文章时,那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不可不注意的。
      一篇演讲稿,抛弃佶屈峻急,收起长枪大戟,出之以温情幽默和轻松快意的笔调,将一个英雄时代的壮阔,一个文学时代的风流,一个癫狂时代的悲凉尽收笔底。
       提纲挈领又不失细节,点到即止又不失深刻,文风通脱,行笔潇洒,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怀着几分庄重,几分游戏,我竟全文摘录,一点不累,只觉得美不胜收。

先生之文,妙不可言。

有一次,导师杨景龙先生在课上鼓励我们多读古人的作品,尤其细读文本的功夫一定要做扎实,并说谁要能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背下来,平时成绩为满分。

我虽没能成为那个吃螃蟹的人,但对此书却是认真阅读,并做了详细摘抄。 记得当时读本乃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导读丛书之一,郁沅先生所著《二十四诗品导读》。
       书不厚,一百多页,原文仅1152字,言简意丰,所以愈加难懂。但这晦涩的障碍丝毫掩饰不住它的美。
       它美在以诗的语言去形象描绘诗的各种境界,如:《纤秾》中“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典雅》中“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它更美在对诗的境界评述亦可升华为对人生境界的评述,如:《雄浑》中“大用外腓,真体內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自然》中“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有人将它和《文心雕龙》并称为诗论中的双子星座,因为它们都是那么美,那么吸引人,同时又那样难懂。
        就像李健吾在评价废名小说时所言:“无论如何,一般人视为隐晦的,有时正相反,却是少数人的星光。” 面对这样的作品,我的摘抄就必须得讲究点形式之美了。
      《二十四诗品》品名,如:雄浑、冲淡、含蓄等,以端庄的隶书书之,内容则以文征明娟秀的小楷书之,注释便以自由随性的行书写出。
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看似枯燥的抄书生涯中寻得一乐,不亦快哉!

 讲究点形式之美

废名——作为白话新诗初期个性独特的诗人,其并不以诗歌著称,而以小说名世,诗歌只是他思想灵感迸发的副产品。

好禅理,尚顿悟的他,比之诗界的六祖慧能,亦不为过。正如他自己所言,做一首诗有时不过一分钟而已。 因为毕业论文选择研究废名诗歌,所以看了很多关于现代诗歌的理论著作,尤其同时代的名家之作被我统统拿下。
       从胡适、朱光潜、闻一多,到朱自清、李健吾、梁宗岱,体系虽不算多么严密,但也尽可能无所不窥,可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为了一个人,抄完一个笔记本。
       或许有人觉得此乃功利之举,于我而言,这却是一辈子的财富。
        以后关于读诗,我也可以大言不惭一句:“吾虽不善诗,晓诗莫如我。”

以文衡山笔意书之

去年曾发过一个朋友圈:“断断续续写完了一个读书笔记本,很庆幸自己在毕业以后还能坚持阅读,坚持与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或许这也是我甘于寂寞的一个原因吧。

虽谈不上青灯黄卷,亦少古人读书的清苦,但也能于喧嚣中坚守内心的淡然与执着,终不负岁月,得春华秋实。
中可窥见唐诗宋词之遗韵风采,深味古今文人之从容淡泊,聆听学术巨子纵横捭阖,激赏时代先锋嬉笑怒骂……”这是我毕业后写完的第一本,也是我人生的第九本。
       从2011年开始,读书摘抄算不上勤奋,好在我始终坚持。都说笨鸟先飞,我一直不信,为了证明这一真理,我不惜以身试之。
       其实这些摘抄不光是我用阅读丈量世界的证据,与先贤对话的记录,还是我书写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最好见证。
       纵观时下,再没有比摘抄更好的,既省时又高效的读书练字的方式了。 一段时间里,我对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的隶书爱不释手,毛笔临之,硬笔摘抄亦写之。
        虽然取法不高,其书有呆板之弊病,但那时着迷于他“计白当黑”的理论,倾倒于他宽博厚朴的书风,尤其以一介布衣登上清代书坛之巅峰者,舍君其谁? 挚爱小楷之人,一定不会对文征明陌生。纵观整个书法史,以小楷占得一席位的,两只手数得过来。
       而年届九旬,仍能为蝇头小楷者,只怕古今唯衡山一人耳。
       其书似“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般令人目之神怡;其翩翩之姿,窈窕之态,又若初见之美人,不由心生怜香惜玉之情,心慕手追,不忍放下。

今日之面目

颜体为基,参以完白之古,衡山之秀,觉斯之力,才有今日稍稍可观之面目。如无抄书之习,断无今日之美。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抄书是与古为徒,也是私密之事,他人莫能替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唯抄者可悟其中三昧,唯恒者可近于读书之道也。

(来源:“千人星球”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徵明书法大全[1]
钟嵘《诗品》与《诗品序》译文
【七绝 • 夏至书小楷清静经】
“四绝”全才文徵明,36岁到88岁小楷代表作!
文徵明 小楷《离骚经》
南宋四大家(四)尤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