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水照花 | 818张爱玲读过的书

一个作家读过的书远远不是文章里能表达的数目,不过从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中,还有和朋友们的书信来往中可以看出她读过很多书,将这些书列出来可以发现她的书单是一份很好的书目,她读书范围之广,涉猎图书种类之多,很少作家能够超越。闲来数数,很有意思,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这位天才作家的阅读体系。


一、红楼梦




二、金瓶梅




三、诗经




四、论语




五、张恨水的小说





《红楼梦魇》这个版本是张爱玲自己设计的封面




六、老舍的小说






七、歇浦潮




八、《南北极》和《灭亡》





九、官场现形记




十、儒林外史




十一、儿女英雄传




十二、秋海棠




十三、笑林广记




十四、闲情偶寄




十五、浮生六记




十六、西游记




十七、聊斋志异




十八、圣经




十九、包公案、施公案





二十、海上花




二十一、醒世姻缘




二十二、胡适文存


一、《红楼梦》:不可否认,这部书是对张爱玲影响最大的 


  • 张爱玲和红楼梦的渊源很深远,“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 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论写作》)”“中学时候,写了个长篇的纯粹鸳蝴派的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存稿》)。”张爱玲自诩《红楼梦》和《金瓶梅》“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红楼梦魇》自序),“我们下一代,同我们比较起来,损失的比获得的多。例如:他们不能欣赏《红楼梦》。”她“甚至为了不能与曹雪芹生在同一时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丰采或一听他的高论——而出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1961年她在香港写剧本《红楼梦》,可惜没有拍成电影,剧本也不知所终。

    张爱玲从1968年着手准备撰写《红楼梦》的论文,可以说在图书馆里看到《红楼梦》的不同版本,才激发了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的激情。研究《红楼梦》离不开版本选择,而《红楼梦》的版本非常复杂,“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红楼梦魇》)”张爱玲独辟蹊径,从版本间的文本异同来研究曹雪芹的创作过程和修改思路。
      
    “那几年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看到脂本《红楼梦》。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红楼梦魇》)”
      
    “我趁这时候借书方便,写几篇《红楼梦》考证,加上译书,快来不及了,所以这一向忙得昏天黑地。” 


  • 二、金瓶梅

    ”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 (《红楼梦魇》自序)。
      
    《金瓶梅》里,家人媳妇宋蕙莲穿着大红袄,借了条紫裙子穿着;西门庆看着不顺眼,开箱子找了一匹蓝绸与她做裙子。( 《童言无忌》)
      
    我本来一直想着,至少《金瓶梅》是完整的。也是八九年前才听见专研究中国小说的汉学家派屈克?韩南说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写的。(《红楼梦魇》自序)
      
    我们拿《红楼梦》与《金瓶梅》来打比吧。抛开二者的文学价值不讲——大众的取舍并不是完全基于文学价值的——何以《红楼梦》比较通俗得多,只听见有熟读《红楼梦》的,而不大有熟读《金瓶梅》的? (《论写作》)
      
    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 《中国人的宗教》) 


  • 三、诗经

    论理,这儿聚集了八十多个死里逃生的年轻人,因为死里逃生,更是充满了生气:有的吃,有的住,没有外界的娱乐使他们分心;没有教授(其实一般的教授们,没有也罢),可是有许多书,诸子百家,《诗经》、《圣经》,莎土比亚—正是大学教育的最理想的环境。(《烬余录》)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自己的文章》)
      
    拙作《倾城之恋》的背景即是取材于《柏舟》那首诗上的:“……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舰闵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诸,胡选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如匪浣衣”那一个譬喻,我尤其喜欢。堆在盆边的脏衣服的气味,恐怕不是男性读者们所能领略的吧?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伤,江南的人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心里很‘雾数’。”“雾数”二字,国语里似乎没有相等的名词。 (《论写作》) 

  • 可以想象多山多雾的苏格兰,遍山坡的heather,长长地像蓬篱,淡紫的小花浮在上面像一层紫色的雾。空气清扬寒冷。那种干净,只有我们的《诗经》里有。 (《谈音乐》)
      
    对于《诗经》的感受,一个意象就已经表达清楚。清扬寒冷的空气,干净的紫色的花雾,天朗气清,远古的诗歌时代思之令人泪落。


  • 四、论语

    不记得是不是《论语》上有这样两句话:“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这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们明白了一件事的内情,与一个人内心的曲折,我们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张爱玲小说集自序》)

    《论语 · 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 五、张恨水的小说

    张恨水的理想可以代表一般人的理想。他喜欢一个女人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徽露出红绸旗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童言无忌》)
      
    每一个数目字还是脱不了它独特的韵陈。三和七是俊俏的,二就显得老实。张恨水的《秦淮世家》里,调皮的姑娘叫小春,二春是她的朴油的妹妹。《夜深沉》里又有忠厚的丁二和,谨愿的田二姑娘。 (《必也正名乎》)
      
    虽然我不喜欢张资平,风气所趋,也不免用了两个情感洋溢的“哟”字。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个时常争辩着。 (《存稿》) 



  • 六、老舍的小说

    《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策。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虽然老舍后来的《离婚》、《火车》全比《二马》好得多。 (《私语》) 


  • 七、歇浦潮

    站在麻绳跟前,竹篱笆底下,距我一丈远近,有个穿黑的男子,戴顶黑呢帽,矮矮个子,使我想起《歇浦潮》小说插图中的包打听。( 《道路以目》) 



  • 八、《南北极》和《灭亡》

    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 (《童言无忌》) 


  • 九、官场现形记

    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场现形记》。小时候看过而没能领略它的好处,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担心能够不能够容我看完。宇印得极小,光线又不充足,但是,一个炸弹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烬余录》) 



  • 十、儒林外史

    清末民初的骂世小说还是继承《红楼梦》之前的《儒林外史》。 (《红楼梦魇》)
      
    听见我姑姑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亲戚与佣仆都称李鸿章的长媳“相府老太太”或是“二老太太”——大房是过继的侄子李经劳。《儒林外史》我多年没看了,除了救了匡超人一命的一碗绿豆汤,只记得每桌饭的菜单都很平实,是近代江南华中最常见的菜,当然对胃口,不像《金瓶梅》里潘金莲能用“一根柴火就烟得稀烂”的猪头,时代上相隔不远,而有原始的恐怖感。( 《谈吃与画饼充饥》)
      
    社会小说这名称,似乎是二0年代才有,是从《儒林外史》到《官场现形记》一脉相传下来的,内容看上去都是纪实,结构本来也就松散,散漫到一个地步,连主题上的统一性也不要了,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清末民初的讽刺小说的宣传教育性,被新文艺继承了去,章回小说不再震聋发聩,有些如《歇浦潮》还是讽刺,一般连讽刺也冲淡了,止于世故。对新的一切感到幻灭,对旧道德虽然怀恋,也遥远黯淡。( 《谈看书》) 


  • 十一、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里的安公子有一位“东屋大奶奶”,一位“西屋大奶奶”。他替东屋题了个园叫“瓣香室”,西屋是“伴香室”。他自己署名“伴瓣主人”。安老爷看见了,大为不悦,认为有风花雪月玩物丧志的嫌疑。读到这一段,我们大都愤愤不平,觉得旧家庭的专制,真是无孔不入,儿子取个无伤大雅的别号,父亲也要干涉,何况这别号的命意充其量不过是欣赏自己的老婆,更何况这两个老婆都是父亲给他娶的!然而从另一观点看来,我还是和安老爷表同情的。多取别号毕竟是近于无聊。 (《必也正名乎》)

    《红楼梦》上的食物的一个特点是鹅,有“胭脂鹅脯”,想必是臆腊——酱鸭也是红通通的。迎春“鼻腻鹅脂”、“肤如凝脂”一般都指猪油。曹雪芹家里当初似乎烹调常用鹅油,不止“松瓤鹅油卷”这一色点心。《儿女英雄传》里聘礼有一只鹅。伶舅太太认为新郎抱着一只鹅“噶啊噶”的太滑稽。安老爷分辩说是古礼“奠雁(野鹅)”——当然是上古的男子打猎打了雁来奉献给女方求婚。看来《红楼梦》里的鹅肉鹅油还是古代的遗风。《金瓶梅》、《水济》里不吃鹅,想必因为是北方,受历代入侵的胡人的影响较深,有些汉人的习俗没有保存下来。江南水乡养鹅鸭也更多。 (《谈吃与画饼充饥》) 


  • 十二、秋海棠

    中国人特别爱悦人生的这—面——喜欢就不放手,他们脾气向来如此。电影《万世流劳》编成了京戏;《秋海棠》的小说编成话剧、绍兴戏、滑稽戏、弹词、申曲,同一批观念忠心地去看了又看。 (《中国人的宗教》) 

  • 《海上花》张爱玲专门翻成白话本 没有岁月可回头


    还翻译成英文。我倒是觉得对这本书的翻译大大占用了张爱玲的创作时间。


  • 纽约时间12月29日,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享年93岁。
      
    夏志清可谓张爱玲的知音和伯乐,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予张爱玲极高的评价,也让张爱玲重新被读者所认识。
      
    逝者安息。



  • 十二、秋海棠

    中国人特别爱悦人生的这—面——喜欢就不放手,他们脾气向来如此。电影《万世流劳》编成了京戏;《秋海棠》的小说编成话剧、绍兴戏、滑稽戏、弹词、申曲,同一批观念忠心地去看了又看。( 《中国人的宗教》) 


  • 十三、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里有一个人,专好替人写扇子。这一天,看见朋友手摇白折扇,立刻夺过来要替他写。那朋友双膝跪下。他搀扶不选道:“写一把扇子并不费事,何必行此大礼?”朋友道:“我不是求你写,我是求你别写。” (《论写作》) 


  • 十四、闲情偶寄

    李签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人彀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送别,此一法也。” 《论写作》 


  • 十五、浮生六记

    像《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与“闲情记趣”是根本不便搬上舞台的,无怪话剧里的拍台拍凳自怨自艾的沈三白有点失了真。 (《论写作》) 


  • 十六、西游记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天才梦》)

  • 十七、聊斋志异

    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天才梦》)
      
    有个法国女历史学家佩奴德(ReginePernoud)写的艾莲娜王后传——即《冬之狮》影片女主角,离婚再嫁,先后母仪英法二国——里面有这么一旬:“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向来如此。”这话恐怕有好些人不同意。不过事实有它客观的存在,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确比较耐看,有回昧。譬如小时候爱看《聊斋》,连学它的《夜雨秋灯录》等,都看过好几遍,包括《阅微草堂笔记》,尽管《阅微草堂》的冬烘头脑令人发指。多年不见之后,《聊斋》觉得比较纤巧单薄,不想再看,纯粹记录见闻的《阅微草堂》却看出许多好处来,里面典型十八世纪的道德观,也归之于社会学,本身也有兴趣。纪购是太平盛世的高官显宦,自然没有《聊斋》的社会意识,有时候有意无意轻描谈写两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异代的读者感到震动。 (《谈看书》) 

  • 十八、圣经

    从前在学校里被逼着念《圣经》,有一节,记不清了,仿佛是说,上帝的奴仆各自领了钱去做生意,拿得多的人,可以获得更多,拿得少的人,连那一点也不能保,上帝追还了钱,还责罚他。当时看了,非常不平。那意思实在很难懂,我想在这样多解释两句,也还怕说不清楚。总之,生命是残酷的。( 《我看苏青》)
      
    爱玲是不带一本书的,我来温州亦只买得一部《清嘉录》及一本《圣经》,如今就把《圣经》给她,一人在旅馆时可以看。第二天早晨我去得迟了些,她已把《旧约》看完了一半。
      
    而且爱玲是把《旧约》这样的好书,亦看过了当即叫我拿回去,连台子上亦不留放,她就是这样干净的一个人。( 《民国女子》)
      
    欧洲中古时代,每逢佳节,必由教会发起演戏敬神。最初的宗教性的戏剧甚为简单,没有对白,扮着《圣经》中人物的演员,穿上金彩辉煌的袍褂,摆出优美的姿势来,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每隔几分钟换一个姿势,组成另一种舞台图案,名为tableau。中国迎神赛会,台阁上扮戏的,想必是有唱做的罢?然而纯粹为tableau性质的或许也有。 (《道路以目》)


  • 十九、《包公案》、《施公案》

    背景是《包公案》、《施公案》插图中例有的,坐堂的官员背后的两折大屏风,上有朝服下缘的海涛图案。( 《惘然记》) 


  • 二十、海上花

    大致是说希望这本书有点像他评《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
    《海上花》似乎是我父亲看了胡适的考证去买来的。
    很久以前我读你写的《醒世姻缘》与《海上花》的考证,印象非常深,后来找了这两部小说来看,这些年来,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为得到不少益处。
    直到去年我想译《海上花》,早几年不但可以请适之先生帮忙介绍,而且我想他会感到高兴的,这才真正觉得适之先生不在了。往往一想起来眼睛背后一阵热,眼睛也流不出来。要不是现在有机会译这本书,根本也不会写这篇东西,因为那种仓皇与恐怖太大了,想都不愿意朝上面想。
    在美国有些人一听见《海上花》是一八九四年出版的,都一怔,说:“这么晚……差不多是新文艺了嘛!”也像买古董一样讲究年份。《海上花》其实是旧小说发展到极端,最典型的一部。作者最自负的结构,倒是与西方小说共同的。特点是极度经济,读着像剧本,只有对白与少量动作。暗写、白描,又都轻描淡写不落痕迹,织成一般人的生活的质地,粗疏、灰扑扑的,许多事“当时浑不觉”。所以题材虽然是八十年前的上海妓家,并无艳异之感,在我所有看过的书里最有日常生活的况味。 (《忆胡适之》) 

  • 二十一、醒世姻缘

    《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我常常替它们不平,总觉得它们应当是世界名著。《海上花》虽然不是没有缺陷的,像《红楼梦》没有写完也未始不是一个缺陷。缺陷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不是完整的作品。我一直有一个志愿,希望将来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缘》译成英文。(《忆胡适之》)
      
    《醒世姻缘》是我破例要了四块钱去买的。买回来看我弟弟拿着舍不得放手,我又忽然一慷慨,绘他先看第一二本,自己从第三本看起,因为读了考证,大致已经有点知道了。好几年后,在港战中当防空员,驻扎在冯平山图书馆,发现有一部《醒世姻缘》,马上得其所哉,一连几天看得拾不起头来。房顶上装着高射炮,成为轰炸目标,一颗颗炸弹轰然落下来,越落越近。我只想着: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忆胡适之》) 


  • 二十二、胡适文存

    我看的《胡适文存》是在我父亲窗下的书桌上,与较不像样的书并列。他的《歇浦潮》、《人心大变》、《海外缤纷录》我一本本拖出去看,《胡适文存》则是坐在书桌前看的。
    我姑姑有个时期跟我父亲借书着,后来兄妹闹翻了不来往,我父亲有一次顿倔的笑着咕噜了一声:“你姑姑有两本书还没还我。”我姑妨也有一次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这本《胡适文存》还是他的。”( 《忆胡适之》) 

  • 分享者:  douban.co
    传送门:  bloggern.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去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俗语荟萃
杜贵晨:《三国演义》等七部小说叙事的“二八定律”——一个学术上的好奇与冒险
一本名声狼藉的“小黄书”,为何能比肩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探源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一个诗人,一个文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