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小刚的新片,竟然是“管中窥冰”

昨天,影帝冯导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发布新版预告,大家先感受下:

 


旁白由冯小刚亲自上阵“说书”,辅以艺术家魏东所作的六幅古风圆画开篇,随后接女主角身着雨衣于竹筏之上入画。悬念陡生,容易误以为是古装片。

 


立于水墨前的李雪莲雨衣蓑帽,颇有古风古韵

 

如此形象设计其中自然有其深意,今天我们不聊剧情,就聊聊这夺人眼球的“圆形画幅”。

 

虽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这种冒犯观众审美习惯的做法,确实容易受到一些人抵触。

 


为啥小钢炮偏要如此任性?走到这个阶段的冯导可能已放下一些执念,大师不大师他应该也看开一些了,重要的是玩得开心,“拍电影”不如“玩电影”。

 

影片题材和老谋子的[秋菊打官司]相似,但偷拍、肩扛拍摄这种纪实风格当年算是先锋,现在早已变得稀松平常,冯导没选这个路子。

 


 

后来,他看到贾樟柯([山河故人])和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在方形画幅比上做文章,国外也有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泽维尔·多兰([妈咪])的不同尝试,冯导心想,这个大波浪我不跟。

 

他感叹:“现在连方的也变成烂大街了,难不成要做成圆的?”

 

于是,在和摄影师罗攀商量之后,他们决定做成圆的。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何不直接猜拳?


刚提出这个想法,王中磊和刘震云都不同意。

 

刘震云作为原著作者,觉得我小说写得这么碉堡,真的需要在形式上这么标新立异?

 

至于王中磊,商人嘛,冒犯观众不就是冒犯钱么?

 

但冯导说:“我对冒犯观众这件事特别有兴趣。”

 

冯导,您是拿影帝后新培养出来这个兴趣的吗?以前没发现呀!

 

冯导也安抚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小说是非常好的,否则我也不会拍,但是它怎么才能成为冯小刚风格的《我不是潘金莲》?我必须找到我的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

 


 

最终双方做出妥协:拍两种方案。一种是圆形画幅,一种是1:1.66方形画幅。(1:1.66即派拉蒙首创的遮幅宽银幕比例,后来多受欧洲电影人青睐。而现在,电影最常见的画幅比是1:1.85和1:2.35)

 

圆,像是旁观者的眼睛,给人一种现实主义和荒诞不经的感觉。

 

看来冯导不执著票房、不执著言志,还是执着个人标签啊!

 

资本的出现总会解决百分之九十九的难题。正当冯导被两套拍摄方案折磨得焦头烂额之际,耀莱影视提出愿对[我不是潘金莲]做5亿保底发行。

 

什么是保底发行?

 

说白了,就是一个字:赌!

 

如果票房超5亿,那么5亿到8亿之内的净收益耀莱全拿,超出部分拿50%;如果不到5亿,耀莱将支付2亿票房净收。

 

有人愿意下注,那还怕什么?

 

于是冯小刚说:“(王)中磊再来探班,再也不提两个版本的事,说拍成三角的都行(笑)”。

 


▲可以,这很冯小刚

 

为啥他们敢豪赌一场?自然也是源于对冯小刚的信任。耀莱影视认为,以冯小刚的票房号召力,三年没导电影的他随便拍一部,过5亿也几乎是手捏把攥。

 

不过,冯导也考虑过自己投资:“我不愿踏着制片人的尸体做自己的实验,但是我愿意踏着自己的尸体去做”。

 

现在,有人愿意冒这个当“尸体”的风险,冯导不用自己放血了。

 

但冯导灵光一闪搞出来的这个圆形画幅,究竟能不能与电影表达很好地融合,仍旧是个疑问。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某种程度上说,电影本就是一种形式即内容的艺术类型。

 

[山河故人]中,3段故事3种画幅,讲述一段跨越26年的情感,透视“中国人的大流散”。

 


▲1999年,过去,画幅宽高比1.37

 


▲第一段故事结束后才出现的片名,本身就在表达时间的主题

 


▲2014年,当下,画幅宽高比1.85

 


▲2025年,未来,画幅宽高比2.35

 

形式与内容相互应和,升华主题。

 

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由于第一段故事里插入了很多他90年代拍摄的原始素材,为了不破坏那些原始素材的构图,索性将过去那段都拍成了1:1.37。

 

而随着故事的讲述,画面越来越宽,恰如电影画幅比的变迁史,时间的变幻感自然流露。

 

还有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

 

侯导说:“我喜欢用1:1.33的底片,因为我感觉拍人的时候很漂亮,七分身或全身,也不会太宽,不是特写,我不喜欢特写,主要是个人喜好。”

 

又因为“现在底片不必留声带”,所以最终全片使用1:1.41画幅比。

 


▲含蓄蕴藉又仙气十足的[刺客聂隐娘]

 

但片中也有一处使用了1:1.85,就是嘉诚公主抚琴的回忆画面。侯导解释说:“后来剪的时候,回忆用得不多,只剩一两个,用一下,做区隔也好。还有,因为嘉诚抚琴这个画面,(构图上考虑到)琴的长度。”

 


▲嘉诚公主抚琴的回忆画面是影片唯一一处1:1.85

 

回到[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对构图、景别、布光的要求都是另一套影像与美术系统,冯小刚与摄影师罗攀在创作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难题。

 


▲“首先打光不能是高反差,必须特别灰,只有特别灰才像中国的绘画。而且一旦高反差,黑色部分就会把圆外的屏幕吃进去,看上去成了一个残月,不圆了。”

 


▲“第二,构图不适合拍近景,拍近景像是在望远镜里头,也不能摇,拍全景构图要往下做,拍摄主体必须在圆的二分之一以下。”

 


▲冯导还说了,他放弃使用特写镜头和长焦镜头,这也是在避免给观众以偷窥感

 

从上面足可判断,冯小刚和罗攀为使摄影更加适合圆形画幅,确实在艺术风格上努力做出了探索。至少,“老炮儿”冯导这次不用再为华谊还人情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安×冯小刚×贾樟柯对谈实录,现场精华都在这
不吹不黑,《我不是潘金莲》简直能让中国人脊梁骨发凉!
冯小刚《潘金莲》:2016最好中国电影
这周又有多部新片将上映,谁能把冯小刚的《芳华》拉下来?
一手观影报告丨这部“潘金莲”会让冯小刚又挨骂
仍在方圆之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