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你不知道的 蒙古包中隐藏的建筑学知识

 

【土木极客】一个深耕于工程科技传媒的公众号

有思想

有温度

有情怀

以下是正文,敬请关注


蒙古包的由来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zhōu zhòu)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阿尔泰语系的突厥、满洲、蒙古都把这种洞室称为乌尔斡。乌尔这一词就是“挖”的意思,至今仍用在卫拉特蒙古的口语中。现在的普通蒙古语中,乌尔斡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毡,引伸为“家”、“户”、“居民”等意。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陈迹的遗留。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蒙古包是蒙古族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蒙古包——史书称为“穹庐”。蒙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由于游牧民族世代居无定所,常年逐水草而居,应生活之需,蒙古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习俗风尚,其中就产生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

蒙古包的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

1
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和门。

2
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3
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4
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蒙古包的特点


1
拆卸方便

一般都搭建在水草周围。围绳、带子都是活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所以一顶蒙古包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搭建起来,而且只需要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如果要扩大毡包的话,只需要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可以了。

2
蒙古包形状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3
蒙古包计时功能

牧民根据从蒙古包上的烟筒孔射进蒙古包内的阳光落下的角度,能够准确的断定时间,据说误差不超过5分钟。

4
蒙古包位置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人民与自然长期磨合产生的人类建筑文化之一。是可持续性的原生态建筑,符合现代文明所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建筑元素分析

1
天窗(套瑙)部分



按照蒙古族的古老传说,天窗是太阳的化身和造型。它与火撑(图拉嘎)一起构成了蒙古人崇拜的太阳和圣火对象。

套瑙一般用柳木或榆木制作,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连接式天窗在搬运时,顶杆可以像雨伞一样收成捆。插榫式天窗顶杆直接插入天窗中,不需用皮筋进行串连。这种天窗外围没有凸缘,只有与配套顶杆数量相等的盲孔,用于顶杆端头的插入。搬运时,插榫式天窗顶杆与天窗分离,单独打捆运输。

套瑙的装饰特征:以红色或蓝色作为底色用金色装饰,上面绘蔓草纹。讲究的绘制龙纹,或满铺精美的雕刻。

2
屋顶部分

据传说,蒙古包顶呈放射状排列的乌尼杆,寓意着太阳四射的光芒,覆盖着整个空间,使整个蒙古包内充满光明和温暖。

(1)顶杆(乌尼)

顶杆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统一,长短由围壁数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其改变。顶杆为细长的圆形木杆,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天窗,头一定要 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和围壁叉头套在一起。

(2)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是蒙古包外饰的重点。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流通、包内温度、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其边长稍大于套瑙外径,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顶毡一角连接一根拴绳,用来揭开或盖住顶。

(3)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顶杆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套瑙直径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大小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要有一定重叠,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顶毡外边都要镶边和压边,这样做固定结实,看起来也漂亮。

(4)外罩

外罩用是顶棚上披苫的布罩,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蒙古包外罩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和喇嘛的专利。外罩的装饰是以上半区装饰为主的,一般用蓝色作为主色调绘鼻纹。

3
围壁部分

按照传说,围壁上的菱形网格象征着草原上起伏的丘陵,它遮挡着四面来风,围护着休息的人们。

(1)围壁(哈那)的结构与特征

蒙古包大小由围壁数量多少决定,一般为六、八、十、十二等偶数。围壁的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就知道蒙古包的大小。围壁头一般为十五个制作围壁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柳条,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围壁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围壁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基本平坦的草地都可做蒙古包的地基。围壁的折叠特性,使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2)围毡

围绕围壁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围毡呈长方形。围毡的尺寸要比哈纳高出20厘米。围毡的上沿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侧边不设压条,也不镶边。

4

老式传统蒙古包只有门框和毡帘,近期才有木门。围壁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围壁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帘吊在外面。毡帘是用三、四层毡子纳成。近代蒙古包开始装门扇,由于草原上民风淳厚,不设锁具,不贴辟邪类的门神等。门区也是装饰的重点,一般以红色为底色,满铺或彩绘吉祥图案。

5
支柱

蒙古包超过八个哈那要有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超过八个哈纳的大蒙古包一般设二或四根柱子。蒙古包地面都有一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木圈下面。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过去只有王爷才能用龙纹。

蒙古包超过八个哈那要有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超过八个哈纳的大蒙古包一般设二或四根柱子。蒙古包地面都有一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木圈下面。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过去只有王爷才能用龙纹。

版权声明:未注明出处信息皆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筑——民居综述
材料
新左旗旅游网
漫谈“蒙古包”
蒙古民族的家园----蒙古包
【民俗风情】蒙古族居住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