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管理,你在哪个层级?

〇、引言

前几天,我联合李参老师、印象笔记官方微信微博、BetterMe社群、朝夕日历、日事清和出版社一起做了一个分享会(如何用印象笔记快速建立个人知识库),该活动因为报名人数很多(截止目前8409人参与),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体验,我们增加了答疑环节,收集了172条问题。但是活动时间有限,剩余了70+的问题没有回复,所以,我就用一期打倒纸老虎活动来给大家把问题解答掉。我的内容运营官青竹非常努力,将70+的问题整理成以下:

  • 信息源问题
  • 收集知识的类别问题
  • 分类管理问题
  • 碎片化知识问题
  • 知识调取问题
  • 收集后的知识处理问题
  • 综合问题

等若干个类别。因为晚上家中有安排没有提前准备,答疑环节直接采用的临场发挥直接解答的模式。虽然我非常擅长快速答疑,但是由于没有提前准备,还确实没有给大家一个综合的系统,而答疑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大家的问题问的非常浅,并且都是属于枝叶问题,感觉完全没有抓住知识管理的核心。所以,为了帮助在知识管理这个深坑中反复挣扎的伙伴快速解脱,我把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三层次给大家讲了一下,最后的反馈是:

既然俱乐部的伙伴如此的需要,我就把整个知识管理的方法层次通过本文大约说一下。

一、这些问题都是枝叶问题

答疑过程中,我按照顺序依次回答,还没有推进几个呢,就发现大家的问题都是枝叶问题。这里定义一下枝叶问题,掌握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两个走向:

  • 前快后慢。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就着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地很快速,初期成长非常快,但是由于一直停留在比较小的问题的解决上,最后慢慢往一起整合,通过知识的持续打通,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整体趋势就是前快后慢。通常弄不清楚目的和意图的伙伴会选择这种方式,前期的快速发展至少会给自己动力往前走。如果选择这种方式成长,有几个要点务必要牢记:①不要总采用这种方式,兴趣上来之后要抓紧向第二种方式转型;②不要沉浸其中,很有可能失去初心(投放解决方案带来新问题的情况会持续地出现在这种方法中);③强烈建议要找到导师,或者有人帮你拉升层次,要知道选择比努力重要,在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找人带你去更高的层次(下文我就以知识管理为例来说明)。
  • 前慢后快。这种方式恰好和前者相反,采用这种方式的人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会采用框架性学习法+刻意训练来应对知识和技能,并且有明确的先后顺序。他们会先投入完整的时间(别跟我说你没有,请保持积极主动)或者直接调用他人的积累(比如接受商业培训,这里我特别推荐一个人:石雨鑫,请看看她的故事!)快速建立知识框架,然后开始针对技能进行刻意训练。这种方式起步特别慢,他人看上去感觉就是只投入没有产出,但是,一旦这种方式过了拐点,采用“前快后慢”的那些伙伴基本上是比不过的(比如搞理论研究的人忽然转了应用,像是阳志平、姬十三)。选择这种成长方式,也要记着几点:①既然为了拐点的到来,就要承受孤单寂寞,就不要看着那些跳梁小丑嗷嗷叫,自己还觉得特别羡慕;②想办法梳理框架,占据整个理论的高度,让其他任何进入该领域的人都无法避过你的光芒;③如果可以,快速应用,转化成生产力,这并不容易,尤其是从专家思维到产品思维,那是一次涅槃!

我用过前快后慢的方式,之后觉得太慢又转投前慢后快的方式,现在又重新回到产品领域,上述的过程我都走了一遍!就拿知识管理来说,我在2012年写过系列文章《我是怎么用为知笔记的》,深深地迷恋着分类、改名、结构,在信息来源、收集方法上下足了功夫,为每一个技术的实践打通而感到无比地愉悦!可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根本就不重要,这是最浅层的知识管理!这个层次的问题越去解决,产生的新问题越多(比如说:持续的投入就会带来快速成长的自己,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整个知识体系就要调整,分类结构就要调整了……)。所以,我就抓紧时间让自己停下来,不再解决基础层面的问题,转而思考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延展开的整个体系,道术器的层次具体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不断地研究框架、理论,等完成之后再回头看之前的问题,那都不是问题了!

上面是我个人的故事,还是回到主线,枝叶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抓到对象的本质,仅仅关注在事物表面的样子,因此而产生的问题。让我们看看这些枝叶问题吧:

  • 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源?
  • 信息源很多,有文字、图片等若干格式,如何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呢?
  • 知识体系怎么划分管理才能更适合自己?
  • 我是做活动策划的,一直纠结用过的文件按照什么方式来分类?
  • 是否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分类方式,对我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 老师,我保存的很多内容都找不到了,应该怎么办呢?
  • 信息大量的存储、碎片化,但是可以用来消化的内容不到5%,怎么解决这样的尴尬?
  • 收藏的知识点无法快速找到应该怎么办?

看看这些问题,多种多样,解决了一个就会产生下一个!这里我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当研究某一个领域的时候,若不断出现若干细节问题,这就说明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这个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本质是什么、基于本质如何衍生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关键是什么、自己应该关注哪个层次的什么问题……当切换至“前慢后快”的模式,很多细节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还拿知识管理说事情:

如果关注印象笔记的各种用法,那就是在关注整个知识管理体系“器”的层次,而“器”本身就是支持“术”的落地,“术”都不知道那还怎么用好“器”?可是,“术”是为了实现“道”的,采用的各种方法究竟是用来实现什么样的“道”说不清楚,“术”也是无效的(务必记着,任何解决方案都会带来新问题)!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看到其他人的用法,也就是“道术器用”中的“用”,不顾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套用,更是谬之千里!

所以,让我们走到知识管理的本质上来思考吧。

二、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

本文的核心是讲解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背后的逻辑我这里就不展开了,直接给出结果(我希望那些真正持续成长的伙伴,秉持元规范中的“本质导向”,从我给出的层次中倒推出知识管理的本质吧。):知识管理大约可以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根据掌握程度不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具体的层次讲述会在10月发布的“自我管理系统构建学院”中提到,本文只展开三个级别的内容。

(一)初级:关注输入端

这个年代,每个内容生产者都憋着劲儿(各种人类优缺点的钻研)用自己生产的内容(通常都是浅层次的,因为只有浅层次,才容易被接受)去抢占用户的注意力,说实话我也不能免俗(深以为耻)!内容,本来是支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东西,到了内容极大丰富的年代却变了味道,原本一手的信息经过若干手的转化成了二手、三手、N手信息,变成了标题党、鸡汤文、故事+观点文……源头变枝叶,内容爆炸了,用户的小我被激活了:他们担心丧失最有效的资讯,因此丧失未来快速发展的可能!所以,他们饥渴地接收着信息,他们拼命地收集、收集、收集、收集……要知道,这就跟一个饿久了的人见到饭是一个道理,吃多了就会有痛点、有困扰,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初阶知识管理就应运而生!这个级别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

  • 信息源:在哪里?哪个更好?如何自动获得?如何囊括所有?
  • 信息:有效么?真的还是假的?太多了看不过来怎么办?
  • 收集:有好方法么?自动的有么?集成的有么?
  • 管理:怎么保存?怎么重命名?怎么结构化?怎么同步?
  • 其他:软件竟然要收费,哪里有破解?- -|||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师的产品都是在解决这个部分的问题,比如说药山老师在俱乐部开设知识管理初阶训练营、李参老师在沪江网校有私享会和网课、雷宗扬老师最近在跟谁学开了12节知识管理的课程、田志刚老师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等产品。我自己也很想开这个方面的课程,因为对于引流来说实在是太有效了,快速构建自己的口碑和竞争力!注意:我必须要强调一点,这里我说的初级知识管理,不代表这些内容不重要、更不是说上面提到的老师水平不行,只是对于用户而言,这些内容更偏于基础。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至少要学习一个到两个初级的知识管理课程,完成基础层次的构建,因为后续的内容可能都要基于这里而展开。

另外,我更想强调给大家的是:虽然要学习,但是不要沉沦于此,因为,这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貌,它可能仅仅占了10%不到的内容。我简单分析一下原因:收集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性,它是防风险的一种手段,解决的是稀缺问题。要知道,稀缺是穷人思维方式,它会带来一种奇怪的恶性循环:感觉稀缺(时间不够、精力不够、信息不够),就会持续囤积,并把关注点都放在囤积本身,最终导致没有注意力去考虑创造,更觉得自己稀缺。持续地发现自己没有这个又没有那个,最终告诉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Have-Do-Be模式。而富人思维方式是Be-Do-Have模式,他们考虑的根本不是“有什么”的问题,而是“我要什么”,明确了自己要什么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现有的去投入,最终获得更多。将穷人思维转换成富人思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断舍离就是典型,而目标管理更是切换思维方式的重要实践(见魔法手册)。

(二)中级:关注知识体系打通

当自己可以从信息源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下一个问题考虑的就是积累的问题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念头:“别人都有知识体系,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的啊,我是不是也应该用知识管理产生知识体系啊?”于是就开始考虑知识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这就产生了中级知识管理考虑的主要问题:

  • 定义:什么是知识体系啊?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啊?别人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啊?我怎么借鉴啊?有没有我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直接参考啊?
  • 消化:收集的信息这么多怎么破啊?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看了记不住怎么办?看懂了不会用怎么办?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消化信息啊?高效学习怎么搞啊?
  • 积累:怎么把自己学的和原有的体系结合在一起呢?我的竞争力是什么呢?我应该积累哪些啊?流程化清单化是什么啊?知识管理系统怎么构建啊?

这个层级的问题解决产品,特别容易受到用户的关注,远比初级知识管理受欢迎。原因很简单:“知识体系”这个词本身就显得高大上,毕竟想要拥有“体系”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很多人从来没有努力过就想要体系,这也让很多人抓住了营销机会,把这批人的痛点用初级解决方案解决),有人会直接把自己的努力整理成方法告诉自己,多开心啊。另外,那些拥有“知识体系”的人非常风光,比如说在这个知识极其容易变现的年代,这些人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快速变现、可以名声票子妹子一把赚,更让人激发了去构建知识体系的冲动!(但是,有没有知识体系和财富变现完全没有一对一的正相关性,很多人靠隐性经验就可以赚得满钵)。所以,这个部分的分享会在互联网中大行其道,只要有人讲,就会聚拢一群人,如果水平高一点的还可以跨领域整合,比如说把产品经理的思路整合到知识体系构建中去,整个就爆炸了!

这个层次更多开始涉及到方法论和理念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术”和“器”,所以,整个市场上不乏好的内容:我自己有开发“做自己的CEO”课程,讲过三年,综合讲中级和初级层次的内容(目前正在重新并入“自我管理系统构建学院”中),拆书帮的拆书方法、秋叶大叔出的那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彭小六的《让未来现在就来》、李公子2013年的知识管理从入门到精通等等都是解决这个层次的问题。这里特别提一下小六的书,小六就是典型的跨界好青年,产品经理、文案标题、文章配图、活动红人、IT男、成长达人、多社群分子等等,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的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看完后,关于知识管理的部分非常明确,他直接跳过了初级的问题,用自己的经验和实例展示了中级知识管理者的样子,很值得借鉴。

(三)高级:以输出带动输入

由于是高级知识管理,所以可能部分朋友无法完全理解,我通过调用集中思维模式进行说明:

  • 调用富人思维Be-Do-Have。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编撰出来的,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二个习惯就是对这个部分的强力支撑:只要你想要实现高效能,就必须要明确使命,所谓的使命(MISSION)就是解释自己是谁,也就是Be的问题。萧秋水老师在她的“个人品牌构建”的课上,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谁?明确了自己是谁,才会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去再创造。
  • 调用6条元规范的“作品声音”。你的作品决定了你是谁,作品声音分为3大层次:做到底、有成果、出作品,作品才是他人理解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没有成果和作品,自己只能是一个没有品牌的普通人。这就是Do的问题,很多人在决策上出问题,他们认为的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于是拼命在知识上投入,其实,知识管理是管理知识成果,认知调整了之后才能实现选择大于努力啊!
  • 调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论。任何目标管理都是三步走:要不要、防风险、怎么做,一旦自己期待成为一个知识管理达人,要不要的问题就解决了,下面再来搞定风险。风险有哪些:不知道如何找到信息源、不知道如何辨别有效信息、不知道如何管理信息、不知道如何消化信息……等等初级和中级的问题就会出现,但是,只需要调用问题解决方法论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些基础问题,并且在解决的过程中目标明确:成为一个有作品的人,剩下的都不是事儿,也不会出现深陷在初级知识管理的问题中不能自拔的情况了。

总结一下,成长中有两大类思维方式,分别用在不同阶段,一种叫做问题导向,主要关注当下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来让自己提升成长。还有一种叫做期待导向,关注的是自己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富人思维),而这里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成果导向,考虑自己要出什么成果(就是作品声音)。

高阶知识管理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只要看看那些有作品的人,就能看到高阶知识管理的精华闪现在他们身上,远点的去往孔夫子的年代,他的书中最常见的就是XX曰,平时说的话都记录下来了最后形成作品,靠近点的比如说钱钟书著名的《管锥编》。个人成长这个领域中,我要推荐几个很棒的老师:

  • 阳志平老师。作为认知学科的应用派,他对于“用作品说话”极为强调,并且用他独有的黑科技(阿西莫夫,请开始记录)快速积累,并形成站在时间源头的系列作品。他的做法要学习,而他的方法更需要学习,Geeker和Hacker精神在各处闪现。
  • 秋叶大叔。我关注秋叶大叔是2009年他写70man博客的时候,再看看7年后的他,真可谓是拥有若干吓尿点啊!我是一个俱乐部的负责人,为了发展好俱乐部,我隐藏在超过80多个社群组织中,可以这么说:比运营,没有哪个社群可以做得过秋叶大叔的水平。此外,秋叶大叔和他的闺蜜萧秋水大神,两个人典型的高阶知识管理者,令人发指的就是秋叶大叔的知识出版策略:社群伙伴实践+自己的指导+经验沉淀+自运营能力,出版界最喜欢的样式啊,打榜的力气都省了!就拿《社群营销》为例吧,秋叶大叔已经出了两版了(秋叶大叔还特意给我邮寄一本签名版的)!比较起来,我的作品都是课程,而不是书籍,2017年年底我要落实秋叶大叔的出版策略!
  • 赵昂老师。昂Sir这个人吧,我莫名地尊重。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其实他也是一个蛮有性格的人,可是我就是觉得这个老师不错。他常年搞职业咨询,最终可以把咨询的案例进行整理整合形成一本《人生的拐角处》,并做一个社群来为大家讲解,实在不易。当然,赵昂老师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比如说古典老师、贾杰老师等等……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高阶知识管理者考虑的问题和初阶的完全不同,虽然大家都是KMer!这就是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说到这里,让我们看看高阶知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吧:

  • 积累:积累方法是这个级别要考虑的重要事项,出成果的本质就是在投入和积累,如何划分层次进行有效积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部分,我正在写一本书《像Geeker一样写作》,讲的就是个人知识输出系统构建方法及实践,专门解读如何积累的问题。
  • 产品化:广义上的知识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从原来的文章、书籍、课程、培训、音视频出版物,慢慢演化成现在的综合网站(比如我做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解读网站)、App、社群,更高级的还有秋叶大叔现在做的知识化IP孵化机制、李笑来老师的情非得已孵化公司。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个人建议还是学一些产品化思维方式,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产品经理思维模式(不得不再次提起彭小六,产品经理+知识,力量是爆炸性的),如果你还会一些营销……天啊!

这就是高阶的知识管理者每天思考的事情,信息源、渠道、分类、管理依然很重要,可是重要性占比确是不到10%的比重了……

三、再拉升一个层次看知识管理

所谓身在庐山不识物,如果仅仅是站在知识管理来看知识管理,虽然已经足够有指导意义了,但是还是感觉缺少些什么,如果不能和个人成长绑定在一起、不能和价值绑定在一起,单纯的知识管理也不过是个手段。所以,我们再拉升一个层次,站在个人成长的高度来重新理解。

  • 首先,先来看个人成长的定义(本质),它是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价值积累的过程,而整个个人成长的学科解决的是价值积累的问题。
  • 其次,来考虑价值层次的问题(规律),每个人的价值层次都是从低到高的过程,不同的价值阶段和价值关键节点,都要有不同的价值策略。

现在再来看,如果是在较低水平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负价值阶段),我个人建议的知识管理策略是:不做!这个时候的个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律、积极主动,而不是知识管理。如果是0价值点上,我个人建议的知识管理策略是:快速掌握初级知识管理所需要的相关技能。如果是在正价值的状态,知识管理策略为:80%的时间精力投向成果产生、20%的精力投向体系搭建。如果是靠近市场价值的状态,那就要将策略调整为:80%的时间精力投向作品产生,其他保持不变。一定要记得灵活,任何一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规律和策略,千万不可盲目地听信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对方没有询问过自己的现状和找准问题之前,千万不要随便选择对方的“解药”(所以,我强烈建议每个期待成长的人都能找一个成长导师,以免在不需要试错的地方停留太久)。

四、结尾

知识管理在这个“认知成为致胜的关键”的年代中,显得那么重要,不过,任何事情问目的,知识管理并不是终极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只不过,这个手段的体系很庞大,只要和知识挂上边的就可以被囊括其中,所以,那就更需要根据目的达成过程中的阶段变化而快速调整方法,否则就会深陷在“僵化、无效”的深坑之中。我依然强烈建议,个人成长领域中的有识之士,尽可能地追本溯源,站在成长的源头理解一切方法和手段,成长效能会大幅度地提升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师教学的十二层次
在她眼里,我竟是这样的人!
永澄:秋叶大叔教了四个要点,至少值一个亿!
如何让每一场分享给自己增值加分?
第四课 教科书到底要怎样读?
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