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岁时他就在经纬线上排布兵法,玩线30年成为“蜀锦织造界传奇”



1985年,美国波士顿

面对众多现场观众

贺斌演示了全套蜀锦织造工艺

表演结束后,一位老太太问他

背上是不是有电脑

贺斌十分认真地回答

蜀锦都是纯手工织造的





为盛产蜀锦

“锦官城”的名号

成都已坐拥千年




诸葛孔明曾经说过

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锦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织锦

以工艺复杂和贵重难得而出名


传统蜀锦包含十大工艺

最难学、费时最长的

就是织造技艺




工坊时期的蜀锦织造分工精细

老织工们大多只知其中部分工艺

也没有详细文字保存整理


传承至今,80岁以下

精通全套手工蜀锦织造技艺的大师

只有贺斌一位了




 


贺斌每天都会亲自织造锦缎

他通常坐在一台3米高的

小花楼木织机前“投梭”

在他斜上方、织机的高处

搭档坐守上万根纤线

与他配合进行“挽花”的工作




丝线细过发丝

但他与搭档早已形成默契

在一经一纬中

织造出一片新天地

 

回头想想

当年的他也是从零开始

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20世纪60年代

贺斌出生在四川成都

他从小在蜀锦厂里长大

织锦技艺因此耳濡目染


 

贺斌的父亲从事蜀锦织造多年

作为老织工,他经常对贺斌说

年轻人要多学一门手艺

艺多不压人


但对于贺斌来说

选择这条路并坚持走下去

当年也不完全是自觉主动的



1982年,蜀锦厂面向社会招工

贺斌以子弟身份通过考试

正式成为一名学徒


落差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当其他同事在崭新的机器前织锦

贺斌和师傅却在车间的一处角落

面对古老的花楼木质织机

学习传统蜀锦织造技艺和纹样恢复



师傅看出贺斌的心思

让他跟着两位师傅

花了半年时间组装出一座

高5米,长6米,宽1.5米的

花楼木质织机


贺斌说

那一刻,自己完全被

蜀锦织造技艺征服了

他整衣、转身

恭恭敬敬向两位师傅鞠躬

从此再无旁心杂念

与蜀锦结下了30多年的深厚情缘





每一匹蜀锦的诞生

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犹如一座冰山

隐藏的部分其实更为巨大



织机的纤线有11520根

经线和纬线有9600根

每根丝线的粗细度是1毫米

工作时留给发现断线的反应时间

只有1秒




学习蜀锦几乎没有捷径

先要苦练三年基本功

才能学习操作传织机织锦

若想熟练掌握织造口诀

则又要学三年

一来一往便是六年


织造技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

下定决心勤奋钻研后

贺斌花了大量时间

希望贯通全套技艺


他向老师傅发问

记录他们的经验 

那些笔记

是他复原手工织锦工艺

最重要的资料






如果没有1985年的那场交流会

贺斌或许不会这么快意识到

蜀锦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


蜀锦的织造是反面朝上

停机后正面图案的精美绝伦

让前来参观的外国观众非常惊讶

他们不敢相信早在2000多年前

中国人就能完全依靠手工

织就蜀锦上的复杂纹路




外国友人的感慨与赞叹

始终停留在贺斌的脑海中

他相信,连外国人都有这样的意识

作为一个中国人

尤其是织造蜀锦的手艺人

就更需要做点什么了



两斤重的梭子

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

流畅地穿来穿去

伴随拉花、投梭、打纬发出的“吱嘎吱嘎”声

“方圆绮错,极妙奇穷”的蜀锦图案

在贺斌的手中慢慢成形


【第一步】

工艺准备:定手型



这是天天都需要锻炼的一个技艺

手要甩肿

甩肿以后它就慢慢消肿

主要就是形成肌肉记忆


【第二步】

工艺准备:纹样设计



传统蜀锦纹样以小单元格

连续纹样为主要特征

先复制蜀锦古代的纹样

然后在复制的纹样上加以创新


【第三步】

工艺:点意匠



设计好的单元纹样

首先要转换为

像素图般的“意匠稿”

将设计图绘制在格子纸上着色

目的是把设计图

翻译成生产可以用的图纸


【第四步】

工艺:挑花结本



一根花钩牵引着五颜六色的防线

挑花工或挑、或提

将结构、位置、色彩的

所有信息挑制成花本程序

形成一个个绳结

这是蜀锦行业自己的结绳记事




20公分的纹样挑花

熟练的匠人也需要60个工作日


【第五步】

工艺:过花本


如果说挑花结本是编程

那过花本就是程序装载的过程



丝线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和撞击

断裂是频发的故障

将断线一根一根重新接合

极需耐心



【第六步】

工艺:挽花、投梭


挽花工居上,投梭工居下

花楼上下的配合

是技艺学习最后的难关



上花楼如猴上树

下花楼如鹰抓兔

动作要敏捷干净利落

虽然有口诀

也不一定能掌握好其中要领


想要做好这步

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

经历长期的磨合

两人练到不需眼看

凭借操作的声音

就能衔接得天衣无缝


挽花是控制图案

投梭是控制颜色



花楼上挽花工

要在正确时间和位置

用正确力度在10000多根线中

拽出其中正确的部分

投梭工则需要依照既定的顺序

把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

流畅地甩出来



每织一厘米

就要投梭120次-140次

即便是最熟练的织工

一天织锦也超不过10厘米

 



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

人们热衷于科技带来的

大批量快感

却慢慢淡忘手工技艺

才是最原始质朴的美




从人生昭华到桑榆晚景

贺斌为蜀锦倾注了毕生心血

他的作品或被作为国礼赠送

或被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收藏

但他依旧不忘传承蜀锦织造手艺




最近这几年

贺斌经常跟国内外的专家对接

希望借助更新的设计力量

为蜀锦添加新的元素

让传统工艺展现最惊艳的效果




走在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上

贺斌希望100年后

所有的尝试都能

变成蜀锦在这个时代

特有的面貌


昔日的繁盛早已雨打风吹

但手工技艺依然需要传承

贺斌不忘初心,坚守此道

和蜀锦这项传统工艺一起

平凡而又伟大地存在着

他希望用自己的行

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

对美的追求


 

今日话题


去成都你想吃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

留言和我们互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工匠(14)蜀锦匠人的指尖春风胡光俊
织彩人生 | 蜀锦人的指尖春风
沉寂30多年,他破译了两千年前的蜀锦密码,成为中国最后的蜀锦大师
香云博物志 | “天下母锦”、寸锦寸金之蜀锦
成都为何又名锦城?来这座博物馆找答案
忆织锦往事,传锦作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